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精神现象学》中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解读,具体展现出信仰的本质结构、启蒙对信仰的批判、启蒙的肯定命题以及启蒙如何走向绝对自由、如何由于自己的局限性而走向自己的否定。绝对自由的最大局限在于没有自己的限度,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自律,而只是停留在自由的任意性之中,从而最终走向绝对恐怖。只有克服这些局限性,才可能建立起一个能够保障所有人的最大自由的社会。可以借鉴信仰里面某些积极因素,即信仰层面那种富有张力的矛盾对立结构,通过设立一个超越于现实世界之上的理想目标来扬弃启蒙精神的有限性,从而导致精神的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 标签: 信仰 启蒙 绝对自由 《精神现象学》
  • 简介:本文认为,至尊性是巴塔耶哲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它源自巴塔耶对黑格的主奴哲学的改写。整个改写由三个方面构成,即首先是把主奴关系转化为兄弟之情,其次是把空间的对立转化为时间的体验,再就是把对承认的斗争转化为对至尊性的追求。而正是基于这种改写,巴塔耶铸就了自己的思想的基石。

  • 标签: 承认 科耶夫 至尊性
  • 简介:同一个黑格,在不同学者眼中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形象——保守的国家主义分子和融合古代共同体主义与近代自由主义的调和主义者.特别是,黑格的后一种形象已成为当前学界争议的焦点,而市民社会中的贫困问题则是探讨这一难题的较好切入点.在《哲学原理》中,黑格一方面赞同导致贫困的劳动所有权所体现的个体原则,另一方面又支持市民社会对贫困的救济所体现出的共同体原则,由此引发了一桩公案——市民社会是否解决了贫困问题?对早期和晚期两种不同解决方案的回顾,表明重建于中世纪行会基础上的同业公会,被黑格视为一种既不同于置贫困问题于不顾的个体自由主义,也不同于实施普遍救济的国家福利主义的理论构想.

  • 标签: 贫困 个体原则 共同体原则 警察 同业公会
  • 简介:本文通过对黑格的“艺术终结”论与程伊川的“作文害道”说所包藏的义理蕴涵的全盘揭示与展露,认为二者所关涉的实际上是人的精神生活与圆满的问题。只不过,黑格由于沉陷在思辩哲学的传统中,并没有能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而儒家依道德践履之路却能解决之。本文试图把依道德践履之路而至的最高精神境界称为“美”或美的究竟义,而与艺术分开。之所以作出这种区分,意在不把关与艺术挂搭起来,美是一种实践哲学,人人可行,而艺术则是一种技艺学,属于少数天才。这样便开出了一种理解美的新向度,这种新向度意在强调:即便是一个人没有制作或欣赏艺术的天赋才能,也不失去享受美即诗意人生的机会,甚至可以说,一个人可以不进行任何艺术的活动,但他能够、应该而且必须行走在诗意人生的践履之路与涵养之途中。

  • 标签: 艺术 黑格尔 程伊川 境界 践履
  • 简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以批判黑格哲学为突破口。通过对黑格哲学中唯心主义的全面清理,马克思剥去了黑格市民社会理论的神秘主义外衣,将这一理论的本体论前提由“伦理关系”转换为“社会物质关系”,同时将黑格颠倒了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唯物主义论断。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学解剖,科学地抽象出了“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等重要范畴,并通过分析国家、等上层建筑与所有制的关系,得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科学结论,在市民社会的“问题域”中对市民社会理论深度阐发而通达历史唯物主义,并完成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面论证。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市民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辩证法的核心规律"对立同一"最初是黑格对基督教核心理念"爱"的一种哲学阐释。随后黑格进一步论证爱和生命如何扬弃反思的知性而升华为辩证的理性。至《逻辑学》中,爱的哲学和辩证理性完全统一起来,表明辩证逻辑实质是一种情感逻辑。明确辩证法的基督教神学起源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意识到辩证法属于实践理性而不是理论理性,辩证法的实质是"爱"与"和"而不是"仇"与"斗"。

  • 标签: 辩证法 基督教 对立同一 知性 理性
  • 简介:黑格和孔子一样,都超越于他们所在的时代,全面而系统地概括出了下一次浪潮的文化逻辑。因此他们可以让生命在逝世后才开始

  • 标签: 知识经济 新经济 经济发展 思想解放
  • 简介: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在马克思对黑格的思想继承、质疑、批判的过程中完成的,当然,绝不仅于此。这里仅想阐明马克思是如何在与黑格思想的博弈中从沉溺到突破而完成其思想体系的,理清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脉络,旨在说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在承继黑格的思辨哲学体系中完成的,而对其思辨的神秘性进行了批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向现实敞开的哲学体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深刻的思想基础或思想出发点之一是黑格哲学思想。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关系 思想前提 质疑 批判
  • 简介:吕进现代诗学体系主要包括了如下重要内容:在诗和现实的审美关系上.认为诗的内容本质在于它的审美视点;在诗歌媒介上.认为诗的形式本质在于它的语言方式;在抒情诗的生成上,认为诗的美学本质在于修辞方式的虚实相生:在诗歌分类标准上。提出了以审美视点和语言方式划分诗歌种类的新说。其中最具创新性和学术影响力的是诗歌视点理论和诗歌媒介理论。

  • 标签: 诗学思想 诗学体系 中国现代 美学观念 吕进 黑格尔
  • 简介:马克思与黑格的关系问题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核心问题,基于谱系学的视角梳理国外学者的相关讨论,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一段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纵览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版图,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种解释进路:肇始于恩格斯的正统叙事主张“颠倒说”;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视黑格为其隐性逻辑;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祛除“黑格的幽灵”;西方马克思学力图基于纯粹的文本考据还原二者关系的原貌;新辩证法学派致力于重审《资本论》与《逻辑学》的内在关联;近年来的新进展则实现了从形而上学向政治哲学的问题域转换。鉴往知今,我们应当坚持一种思想史的方法论自觉,从理论发展逻辑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互文中总体性地图绘马克思与黑格关系的历史原像。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辩证法 批判 政治哲学
  • 简介:作为的最高抽象形式的理论表达,哲学首先是对人的一种关怀,它是从的角度对人的现实存在的哲学理解和对人的理想性存在的终极关怀。因此,哲学是一种人学。在的理论体系中,哲学无疑居于最高层次,成为法学的元理论。就功能而言,哲学始终是针对法的现实(的实践与理论)的一种理性批判。这种实践批判又必然导致哲学在理论层面的自我批判。所以,批判性也就构成了哲学的内在本性

  • 标签: 法哲学 人学 元理论 批判
  • 简介:共产主义"历史终结论"观点,与"颠倒"辩证法的错误理解有关。黑格的辩证法本质上是自我意识在时间逻辑中的运动与复归,体现为一种历史辩证法;马克思对其的颠倒,既从人与物质存在的辩证结构中看到了中介性的否定关系,也从历史的连续性中理解了中介性和暂时性,因此表现为一种历史-结构的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关于人实现其自身总体性的哲学;历史的相对真理性和个体性体现了人的未完成性和个性,而人的未完成性和个性驳斥了"历史终结论"。

  • 标签: 历史终结论 “颠倒” 实践 中介性 未完成性
  • 简介:在《第三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的批判与有关共产主义的论述之间具有某种一致性。以私有财产为视角,这种一致性表现在:首先在私有财产的两种扬弃形式与他在批判黑格时所进行严格区分的两种扬弃形式之间具有一致性;其次,在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与他在批判黑格时所考察的异化的积极意义之间具有一致性;最后,在私有财产的扬弃方式与他在批判黑格时所发现的扬弃的破绽之间具有一致性。

  • 标签: 私有财产 辩证法 共产主义
  • 简介:黑格在《小逻辑》"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章节中,对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并对自己的逻辑学或形而上学做出了初步的规定。基于对此章节的解读,通过对黑格批判旧形而上学的关键点——思想和思想的对象的关系的梳理,阐明黑格的逻辑学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并进而阐明黑格自己对形而上学的规定。

  • 标签: 旧形而上学 思想 思想的对象 规定性 思辨哲学
  • 简介:森是20世纪最重要的法学家之一,以“纯粹法学”而闻名.为保证法律的纯粹性,他除了将法学的范围限定在实在领域与假设“基础规范”这两种手段之外,还诉诸了“逻辑”这一保真工具.但对“逻辑是否可直接应用于规范”以及“是否存在独特的规范逻辑”等问题,凯森的思想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即从早期的毫不迟疑到中期提出变通方案:将逻辑直接应用于法律规则,间接应用于法律规范,再到晚期彻底否定逻辑可应用于规范,进而否定规范逻辑的存在.其结果就是:凯森的“纯粹法理论”在基础上发生了动摇.是否真的如凯森想象的那么悲观呢?20世纪的规范逻辑研究新成果已经证明,规范逻辑是能够建立起来的,凯森实际上走入了误区.

  • 标签: 规范逻辑 纯粹法学 法律逻辑 规范体系
  • 简介:1818—1819年度冬季学期1一切法度(Rechtsverfassung)的目的都是自由。也就是说,精神不是它依自然所是的东西,而仅仅是它将自己打造成的东西,它仅仅是它自己的作品。自然是精神的出发点,可精神的真正存在却是凌驾于这种自然的直接性,从自身中脱胎而出。我们看到,这种奋力扬弃

  • 标签: 法哲学 实定法 哲学探讨 自在自为 民族精神 活着
  • 简介:瓦·阿托建筑哲学的价值内核是人道主义原则,地域性特色及过程哲学思想亦是其创作中的关键理念。本文通过对阿托建筑哲学形成渊源的追溯,在此基础上结合部分作品分述其建筑哲学的三种维度,以期证得阿托既置身现代主义又超乎其上的独立精神,从而为我国当下的建筑事业提供些许启示。

  • 标签: 建筑哲学 阿尔瓦·阿尔托 人道主义 过程哲学
  • 简介:法学曾经一度是哲学家关心的问题,并被当作哲学的一部分。而最近,社会科学家开始关注法律,将其视为~l'-J社会科学。律师知道法律是技艺和职业。也是一系列的规则;他们几乎不愿费心去弄清这些方面之间的关系。政治家知道法律是社会的重要面向,是指引、工具、拘束;他们却基本不会去努力获知这一切是如何嵌合起来的。事实上,法律是所有的前述事物,而且不止于此。如果我们把争论各方所钟情的法律维度分别同作为整体的法律联系起来,法学家之间的很大一部分争论就会失去意义。

  • 标签: 法哲学 社会科学家 法律维度 法学家 哲学家 政治家
  • 简介:库恩和伽达默对语言的重视、“先见”和范式在认识中的相似作用。是否可通约的分歧等,使我们直接把握到侧重于自然科学的库恩哲学与伽达哲学解释学在文化领域的相通,这有可能导致将科学置于人的生活世界之中而不再超然。

  • 标签: 范式 不可通约性 哲学解释学 “先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