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政治认同以公民对政党、国家、民族的情感为表征,以价值认同为核心,以共同领域为界域。在社会转型期,稳固的政治认同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现阶段,中国公民政治认同正面临着弱化,既有现实场景变化所带来的时代冲击,也有现实消解性障碍。作为政治社会化的内生动力,牢固的公民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基石因此,国家要以公民政治认同的建构为突破口,弘扬社会正义,疏通公民利益表达渠道,在实践中进行公民教育,坚持价值应然与经验实然相结合。

  • 标签: 政治认同 政治社会化 实现途径
  • 简介:正值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之际,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研究部主任姚遥博士的新著《新中国对外宣传:建构现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付梓发行.作为中国前外长李肇星和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中美联合培养博士,姚遥的关注视野兼而体现了两位导师的不同志趣-方面,如同李肇星在序言中所谈,该书秉持了“人民万岁,人民至上”的新中国外交理念;另一方面,也特意将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与新中国实践结合,意在赋予中国软实力以更加丰富的阐释内涵.

  • 标签: 新中国成立 “软实力” 对外宣传 公共外交 清华大学出版社 政治
  • 简介: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但是市民社会的发展毕竟为解决公民政治参与冷漠问题提供了一剂良方,《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

  • 标签: 中冷漠 中国政治 冷漠现象
  • 简介:研究中国经济改革的文献倾向于将经济改革等同于经济分权。然而,各种经济指标均显示这两个过程实际上是有差别的:经济分权实际上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发生了,在时间上早于经济改革。本文认为,经济分权实际上是政治精英权力结构变迁所产生的一个结果:“文化大革命”改变了政治精英的权力结构,在中共中央委员会中中央政治精英的比重下降,而地方政治精英的比重大幅上升。政治精英的权力结构影响了经济分权政策的持续性,因此中央政府在80年代继续推行了迎合地方利益的经济改革。由于权力结构的变化,90年代开始的经济集权也可以用类似的逻辑来解释。此外,对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台湾和对苏联的案例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们的解释框架具有一般意义。

  • 标签: 经济分权 权力结构 经济改革
  • 简介: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快速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及时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新时代必然提出中国发展的新要求,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有适应新时代政治发展要求的新话语和新境界。新时代要求有新话语。没有新话语,一些陈腐概念和陈词老调难以精准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治发展的新气象、新风貌、新风采。比如,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三者有机统一”的政治发展,“四个自信”的政治发展,“四个意识”的政治发展,“四个全面”的政治发展,“四梁八柱”的政治构架,等等,这些都是以前所没有过的新表述、新话语。而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还会有层出不穷的新概念、新词语陆续出现。为了有效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必须及时进行政治发展话语的创新,以适应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要求。

  • 标签: 中国政治发展 话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主持人 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改革开放
  • 简介:建国后,我国政信任模式呈现为以人格信任为主;改革开放后呈现出“人格信任逐渐衰微,制度信任缓慢发展”的变迁模式.笔者分析了当代政治信任模式变迁的社会背景、动力因素以及表现形态,希望能够为推进政治现代化转型、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增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一定的作用.

  • 标签: 中国 人格信任 政治信任 制度信任 现代国家
  • 简介: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观的新取向,对当代中国文化进行着重新整合。“以人为本”是整合的基本原则,统筹发展是整合的主要方式,动态和谐则是整合的重要目标。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科学发展观 中国政治文化 整合作用
  • 简介:中国政治改革必须服务于产业升级的需要,必须定位好自己在国际大博弈集团中的位置,特别是要认清自己目前还处于世界产业链条的第三梯队的现实,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尤其不能出现战略误判,直接去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中国的崛起需要学会在国际大集团博弈中腾挪躲闪,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始终为自己赢得一个相对较好的国际环境,这样国内的政治改革等举措才能较顺利推进.目前,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此机遇期,中国改革的总目标应该是建构起符合于中国崛起需要的、人民大众的、规范运作的、效率和公正兼顾的政治体制和机制.

  • 标签: 国际大集团 博弈 中国崛起 政治改革
  • 简介: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党制度的性质、内容与形式几度更替,对中国发展道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近代资产阶级多党制和议会制,肇始近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曲折探索;国民党一党专政,促使近代中国发展道路在徘徊倒退中进行革命性扬弃;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绽放现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曙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新篇章。

  • 标签: 政党制度更替 中国政治发展道路 多党合作制度
  • 简介:本文回顾了三十年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其中思想解放运动、经济体制改革、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目标、行政体制改革、干部人事体制改革、党内民主等都有政治体制改革的含义。今后我国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解决好几个问题:如国际因素与体制内因素的影响,如何处理好党的领导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增长与政治体制改革、民主与自由、国家认同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 标签: 中国 政治体制改革 三十年 影响因素
  • 简介:<正>聚焦“执政能力是执政党的生命线。”——9月16日至19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历史命题。同时,全会同意江泽民辞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实现了中央高层领导新老交替平稳过渡的制度化。“《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执政党建设的新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执政能力建设认识和部署的全盘托出,也是迄今为止我们

  • 标签: 中国政治文明 执政党建设 历史命题 日至 领导干部 国际刑法学
  • 简介:农民身份转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农民队伍,数亿农民的身份转化将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中国农民身份的转化过程就是中国的发展过程,没有农民身份的转化,中国政治发展就不会有大的进步.从人的主体性的角度来考察,农民身份转化是中国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

  • 标签: 农民 身份转化 当代 中国政治 政治文化
  • 简介:2017年5月13日,“第二届中国传播研究学术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承办,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协办,并得到多家科研机构、媒体与学术期刊的大力支持。中国传播研究领域的近百位权威专家与学界新锐与会展开对话与争锋。论坛聚焦于中国传播研究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中国传播的管理规范与空间、公众舆论与政治认同建构、全球政治传播模式变革与中国实践,以及中国传播研究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

  • 标签: 中国政治 传播研究 学术论坛 中国传媒大学 综述 成果
  • 简介:传统中国斗争无处不在,在政治斗争的需要下,政治化惩贪应运而生。政治化惩贪是以惩贪为名,行打击政敌之实。专制政体下政治权力制衡的缺失是政治化惩贪产生的根本原因,官员多贪贿的事实及政治斗争的需要是政治化惩贪产生的直接原因。政治化惩贪对传统中国惩贪实践整体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其表现出选择性办案、选择性不办案、用刑畸轻畸重等特点,惩贪的效果由此大打折扣,而传统中国政治斗争也因此更趋激烈复杂。

  • 标签: 政治化惩贪 司法政治化 选择性办案 唐前期
  • 简介:中国党制度经历了多党制,一党制失败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总结了长期斗争的经验,凝聚全中国人民的智慧,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调制度,充分显示了这项制度的特点与优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这项制度必将更加充实与完善。

  • 标签: 多党合作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共产党领导 中国政党制度 多党制 一党制
  • 简介: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近代中国政治演进的重要产物。近代中国政治的兴起与发展,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创造了历史前提,旧式政党政治最终归于失败的经验教训,客观上又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创造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提供了直接的历史借鉴。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则为近代中国的政党政治增添了新鲜力量和崭新内容,成为中国政治上的里程碑。

  • 标签: 中国政党 中国共产党 政党政治
  • 简介:刘永佶教授关于中国经济矛盾问题的研究成果堪称中国劳动者的政治经济学。正视现实、深入分析和正确解决诸多经济矛盾是改革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刘永佶教授就社会经济的基本矛盾、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国有企业的矛盾、经济体制的矛盾、改革和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理论创新,是很值得重视的一家之言。

  • 标签: 中国经济矛盾 基本矛盾 改革观 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