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对老年痴呆护理效果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方法:选取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2月到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128例老年痴呆患者进行研究,采用电脑随机编号法把其分成观察B组和对照A组,各64例,对照A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B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预见性护理程序护理,并对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和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 观察B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的高于对照A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的低于对照A组,两组存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冠心病护理中总结预见性护理程序实施效果。方法 自2020年度1月至2021年度12月选择82例因冠心病而就诊于我科室的病人进行调研,按照治疗模式将其归纳与2个小组,每组小组纳入41例病人。根据护理模式,将其命名为常规护理组与预见护理组,常规护理组对病人实施常规护理干预,预见护理组对病人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总结与探究2种护理方案实施效果。结果:常规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95%与预见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2.44%对照,发生率较高,两组差异明显,(P

  • 标签: 预见性护理程序 冠心病 常规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化护理措施对高热惊厥患儿康复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高热惊厥患儿纳入本次研究,其收治时间在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以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60例。对照组中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中的患儿采取程序化护理。对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惊厥终止时间、30min内体温下降状况、患儿家属满意度等进行观察。结果:从实验结果上看,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惊厥终止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更短(P<0.05);观察组患儿30min内体温下降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家属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高热惊厥患儿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其症状,优化家属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程序化护理 高热惊厥 康复效果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新生儿肺炎护理中不同体位干预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科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选取的8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的病例资料,按照《随机数列表法》分为40例对照组和40例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体位护理干预,给予观察组患儿转动体位护理干预。记录两组患儿不同时间段的肺功能指标,观察和对比两组患儿护理后的疗效、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症状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入院第1天、第3天、第7天肺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新生儿肺炎 护理干预 体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协同心理护理程序在肿瘤化疗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在2019年12月到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肿瘤化疗病人中随机选择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予以分组,对照组纳入50例、观察组纳入50例。予以对照组病人常规护理干预,予以观察组病人协同心理护理程序干预。记录、评价、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病人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病人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对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心理状态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人(P

  • 标签: 协同心理护理程序 肿瘤化疗病人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在其护理中运用程序化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2年4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筛选出5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均分2组,对照组为其提供常规护理,研究组为其提供程序化护理,分析急救时间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价。结果:两组间比较,研究组急救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更短,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可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急诊 危重症患者 程序化护理 急救时间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科创伤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程序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20年3月-2022年8月期间接收的骨科创伤患者106例作为实验对象,并采用等量电脑随机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预见性护理程序,比较两组的临床整体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比较两组的实验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有效抢救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疼痛程度、焦虑分值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利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对骨科创伤患者进行临床干预疗效确切,可以切实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有效抢救时间,降低疼痛程度、焦虑分值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和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优势。

  • 标签: 骨科创伤 预见性护理程序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癫痫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后对患者生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患有癫痫的患者30例,为进一步观察程序化护理干预的效果,将30例患者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采用常规和程序化两种方式进行护理干预,观察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对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程序化护理干预的一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均高于常规护理的一组患者,且两组患者护理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有癫痫的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对于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均有显著临床效果。

  • 标签: 程序化护理 癫痫 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癫痫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后对患者生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患有癫痫的患者30例,为进一步观察程序化护理干预的效果,将30例患者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采用常规和程序化两种方式进行护理干预,观察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对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程序化护理干预的一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均高于常规护理的一组患者,且两组患者护理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有癫痫的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对于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均有显著临床效果。

  • 标签: 程序化护理 癫痫 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SBAR沟通程序的术后转交接表的设计及其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将60例由手术室转出至各临床科室的患者纳入为研究对象,在术后采取传统方式转交接班的为对照组,30例,患者的转出时间范围为2022年1月至9月;在术后采取基于SBAR沟通程序的术后转交接表方式转交接的为观察组,30例,患者的转出时间为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分析两组患者转交接情况、护理人员满意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执行率以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交接不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交接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SBAR沟通程序的术后转交接表的设计及其应用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交接效率,能有效保证患者的安全。

  • 标签: SBAR沟通程序 术后转交接表 转交接问题发生率 交班制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程序化护理管理对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失眠率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样本为我院风湿免疫科98例住院治疗治疗患者,研究时间选择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间,所有研究样本以单双数字表法为分组标准将患者划分为2组,对住院患者失眠率、舒适度两项数据情况进行统计,后对组间进行研究,并分析不同护理管理措施对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的有效性。结果 实验组程序化护理管理的实施效果较为理想,本组患者整体失眠率显降低,同时各项舒适度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各项数据引用相关统计软件进行计算,组间P值均达到小于0.05标准。结论 临床针对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为其提供程序化护理管理干预方案,可提升患者治疗期间机体舒适感,进而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失眠率,对其预后恢复的影响意义深远。

  • 标签: 程序化护理管理 风湿免疫科 住院患者 失眠率 影响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高血压护理工作中程序化健康教育的应用价值。方法 筛选2023年01月至2024年01月78例高血压患者,依据等量电脑随机法分为常规组39例(常规健康教育)和观察组39例(程序化健康教育),比较宣教护理效果。结果 本次试验中,观察组患者疾病认知水平、自我能力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血压指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将程序化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应用于高血压患者护理工作中,有助于促进患者疾病认知、自我护理能力的提升,帮助患者有效调节自身血压水平。

  • 标签: 高血压 程序化健康教育 疾病认知 自护能力 血压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急救护理程序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总人数84例,均为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分为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42例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程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更、止血所用时间更短,差异显著(P<0.05);两组SAS、SDS评分的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急救护理程序的应用,能提高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质量,其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救护理程序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护理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护理程序法在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回顾性护理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选定本社区106例患有糖尿病患者,选取武汉市江汉区满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组别设定参照组和观察组,护理方式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护理程序法,于护理后比较护理实施有效性。结果:经数据比较后可见,观察组患者护理实施后,临床检测指标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存在较高差异性(P

  • 标签: 护理程序法 社区糖尿病 患者管理 回顾性护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运用护理程序实施健康教育在临床中对提高癌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于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期间到我科接受治疗的102例癌症患者,遵照随机分配法则,分为对照组(n=51)、观察组(n=51)。给予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给予观察组运用护理程序实施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治疗依从性。结果经过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干预后,观察组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治疗依从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给予癌症患者运用护理程序实施健康教育,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有效配合治疗。

  • 标签: 癌症 健康教育 依从性 护理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护理中程序化健康教育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血压控制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高血压患者其中的7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对照组,n=39)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实验组,n=39)则在此基础上增加程序化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无论是对护理的满意度还是血压控制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护理中采用程序化健康教育可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有效的控制血压情况。从而达到预期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高血压 护理 程序化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分析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间收治的46例脑出血患者,平均将其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分别对其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评价两种护理方法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等数据,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使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该护理方法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改善各项护理指标情况,因此具有满意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脑出血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仔细比较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的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50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2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程序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同时可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急性期脑出血 程序化护理干预 临床观察
  • 简介:<正>肿瘤免疫学是免疫学深入到肿瘤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的关系,以及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手段对肿瘤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科学。肿瘤免疫的概念起源于本世纪初[1]。1909年Ehrlich首先提出,免疫系统不仅负责防御微生物侵犯,而且能从机体内清除改变了的宿主成分。此后人们认识到癌细胞是改变了的宿主成分。20世纪中期,Foley证实,

  • 标签: 程序性死亡 肿瘤免疫学 黑色素瘤 免疫系统 肿瘤学 肿瘤免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