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公众心肺复苏培训质量在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各地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对心肺复苏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培训的质量管理及其效果持续性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从公众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管理现状及不足、培训质量在增强群众学习及救助自信心中的作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质量影响因素及复训时间要求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我国公众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管理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强调标准化训练、刻意训练、精熟训练、全员训练、知识与技能的长期保持、使用有益工具提高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等,以期提高公众的培训质量管理水平,使学员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从而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救助率和生存率,促使人民健康事业持续发展。

  • 标签: 心肺复苏 非医务人员 培训,质量管理 启示
  • 作者: 韩涛 周俊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1年第07期
  • 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放射科,兰州 730030 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兰州 730000 甘肃省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3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放射科,兰州 730030 甘肃省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30
  • 简介:摘要脑膜瘤是颅内第二大常见肿瘤,多为良性,预后较好,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Ⅱ、Ⅲ级脑膜瘤与Ⅰ级脑膜瘤比较具有恶性生长行为,有丝分裂旺盛、生长快且不均衡的特点,而且肿瘤的倍增时间短。Ⅱ、Ⅲ级脑膜瘤患者常采用手术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式,术后易复发和转移。不同亚型的脑膜瘤因组织成分不同,治疗方式不尽相同。因此,脑膜瘤术前无创分级、分型,尤其是Ⅱ和Ⅲ级脑膜瘤的准确分级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CT和MRI是脑膜瘤最常用且较成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无法获得肿瘤血流动力学信息,在肿瘤的定性诊断、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评估预后、疗效判断及预测复发等方面仍有不足。随着能谱CT及MR功能成像、分子影像等新技术的应用,诊断准确率有所提高。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兴起,能更有效、无创地预测脑膜瘤分级分型,进一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作者就有关脑膜瘤分级分型的影像学研究予以综述。

  • 标签: 脑膜瘤 分级分型 研究进展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常和内毒素耐受的人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刺激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NAD+)消化酶CD38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1)LPS刺激正常THP-1细胞:实验组THP-1细胞采用100 ng/ml LPS处理不同时间(1、3、6、9、12和24 h),对照组以磷酸盐缓冲液处理24 h。分别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与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mRNA及CD38 mRNA与蛋白的表达变化。(2)LPS刺激已诱导内毒素耐受的THP-1细胞:①THP-1细胞加入100 ng/ml LPS处理24 h建立内毒素耐受THP-1细胞模型,以加入磷酸盐缓冲液处理24 h的THP-1细胞作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空白组加入LPS(100 ng/ml)刺激3 h,定量PCR检测IL-6和TNF mRNA水平以确定建模是否成功。②模型组和空白组细胞分别用LPS刺激12 h,采用定量PCR检测刺激前及刺激12 h时CD38 mRNA的表达;用LPS刺激1和6 h,采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刺激前及刺激后1、6 h时CD38蛋白的表达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LPS刺激正常THP-1细胞:实验组各LPS刺激时间点IL-6与TNF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自LPS刺激3 h始,CD38 mRNA和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LPS刺激3 h时CD38 mRNA:2.27±0.03与1.00±0.18;CD38蛋白:1.47±0.14与1.00±0.16,P值均<0.05)。(2)LPS刺激已诱导内毒素耐受的THP-1细胞:①确定内毒素耐受THP-1细胞模型是否构建成功:模型组IL-6和TNF mRNA水平低于空白组(P值均<0.05),提示建模成功。②内毒素耐受THP-1细胞在LPS刺激下CD38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与空白组相应时间点相比,模型组CD38 mRNA在LPS刺激前(14.18±1.19与1.00±0.13,t=19.007)和LPS刺激12 h(28.33±3.98与7.61±0.88,t=8.803),CD38蛋白在LPS刺激前(1.54±0.06与1.00±0.10,t=7.796)、LPS刺激1 h(1.59±0.09与1.07±0.17,t=4.721)和6 h(2.48±0.09与1.43±0.12,t=12.233)升高;模型组CD38 mRNA在LPS刺激12 h、CD38蛋白在LPS刺激6 h时分别高于同组LPS刺激前(P值均<0.05)。结论正常与内毒素耐受的THP-1细胞在LPS刺激下CD38水平均升高,CD38是NAD+消化酶,间接反映免疫抑制期间单核细胞再感染时NAD+水平变化的现象,为进一步研究CD38能否作为新生儿脓毒症临床诊断生物标记物提供了实验基础。

  • 标签: 脓毒症 NAD 膜糖蛋白类 ADP核糖基环化酶1 脂多糖类 THP-1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1种改良的阴囊成形术在儿童蹼状阴茎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2012年6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58例蹼状阴茎患儿进行治疗效果分析。采用包皮环切吻合器联合改良阴囊成形术修复蹼状阴茎并包茎患儿26例作为改良阴囊成形组,另32例蹼状阴茎并包茎患儿行V-Y阴囊成形术作为V-Y阴囊成形组。比较2组患儿蹼状阴茎的疗效。结果V-Y阴囊成形术组与改良阴囊成形术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6.0±2.4) min和(28.0±3.2) min;患儿术后阴茎外露长度增加长度分别为(0.30±0.06) cm和(0.40±0.06) cm;父母满意度评分分别为(3.80±0.47)分和(4.70±0.56)分,2组患儿手术平均时间和术后阴茎外露增加长度及父母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03、6.061、6.652,均P<0.05)。2组患儿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包皮环切联合改良阴囊成形术治疗儿童蹼状阴茎术后外观良好,家长满意度高,易于临床实施。

  • 标签: 蹼状阴茎 阴茎阴囊融合 阴囊成形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Notch信号通路对婴幼儿血管瘤间充质干细胞(Hem-MSCs)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手术获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25例婴幼儿血管瘤标本,患儿男15例,女10例,年龄3个月至4岁,皆为单发血管瘤,增生期15例,消退期10例,另外取10例患儿瘤旁正常皮肤组织。使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增生期、消退期血管瘤及正常皮肤组织中Notch1、Jagged1及Hes1 mRNA表达情况。用贴壁筛选法从增生期血管瘤中分离Hem-MSCs,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鉴定。在Hem-MSCs中分别加入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和激动剂Jagged1,培养72 h后,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试剂干预前、后Hem-MSCs中Notch1、Jagged1及Hes1 mRNA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情况;CCK-8法判定细胞活性和增殖情况。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2组间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Notch1、Jagged1及Hes1相对表达量为0.379±0.121、0.243±0.095、0.222±0.060;在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Notch1、Jagged1及Hes1相对表达量为0.338±0.091、0.405±0.107、0.310±0.109;在正常皮肤组织中Notch1、Jagged1及Hes1相对表达量为0.111±0.042、0.065±0.036、0.074±0.029。Notch1、Jagged1及Hes1在增生期及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表达均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otch1在不同时期血管瘤中表达并无明显差异(t=0.896,P=0.380)。与增生期血管瘤相比,Jagged1及Hes1在消退期血管瘤中表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Jagged1=3.895、PJagged1=0.007,tHes1=2.603、PHes1=0.016)。在体外成功分离培养出Hem-MSCs,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该细胞大量表达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90、CD105,不表达CD34、CD45。在Hem-MSCs中加入Jagged1后,Notch1、Jagged1及Hes1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1.41±0.37、2.42±0.39、1.89±0.35,蛋白表达量为0.42±0.25、1.14±0.32、0.74±0.35,与对照组相比,表达量均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加入DAPT后,Notch1、Jagged1及Hes1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0.58±0.31、0.56±0.21、0.43±0.15,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19±0.11、0.62±0.25、0.12±0.04,与对照组相比,表达量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Hem-MSCs中加入Jagged1后,细胞吸光度A值为0.52±0.17,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活性和增殖状态都受到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47,P=0.034),而加入DAPT后,细胞吸光度A值为1.14±0.24,细胞活性和增殖状态均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26,P=0.006)。结论Hem-MSCs存在活化的Notch信号通路。激活Notch信号通路抑制Hem-MSCs的增殖,抑制Notch信号通路则结果相反。

  • 标签: 血管瘤 细胞增殖 间充质基质细胞 Notch信号
  • 作者: 李冠彤 韩涛 张钰 邵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三中心临床学院 300170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消化(肝病)科 300170,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消化(肝病)科 300170 南开大学附属第三中心医院 300170 天津市肝胆研究所 天津市重症疾病体外生命支持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人工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00170,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消化(肝病)科 300170
  • 简介:摘要在肝大部分切除或肝损伤后,处于增殖静止状态的肝细胞被激活并扩增以修复受损的肝脏,近年研究发现以微小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为代表的非编码RNA可以通过调控肝细胞的增殖、凋亡、自噬以及肝脏祖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等来参与肝再生。现就miRNA和lncRNA与肝再生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肝脏疾病及肝再生领域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肝再生 微小R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基本征象结合ADC值鉴别诊断垂体大腺瘤和鞍区脑膜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2例垂体大腺瘤和40例鞍区脑膜瘤,所有病例术前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并在肿瘤实体部分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病理结果比较分析。统计学方法使用t检验、卡方检验,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参数鉴别两组肿瘤的诊断效能。结果垂体大腺瘤和鞍区脑膜瘤间,明显强化(33%/95%,χ2=33.581)、束腰征(93%/7.5%,χ2=50.831)、包绕颈内动脉(95%/57.5%,χ2=16.390)、蝶鞍扩大(93%/52.5%,χ2=16.998)、垂体不能辨认(95%/47.5%,χ2=23.135)和垂体柄不可见(90%/62.5%,χ2=7.76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体大腺瘤和鞍区脑膜瘤的ADCmax (ADCmean和ADCmin)分别为(1.126±0.266)×10-3 mm2/s和(0.855±0.176)×10-3 mm2/s [(1.052±0.271)×10-3 mm2/s和(0.817±0.177)×10-3 mm2/s,(0.971±0.288)×10-3 mm2/s和(0.777±0.182)×10-3 mm2/s),P<0.001]。在ADC值中,ADCmax诊断效能最优,AUC值为0.877 (95% CI,0.791~0.962),当ADCmax阈值为0.970 × 10-3 mm2/s时,鉴别二者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92.5%。结论MRI基本征象结合ADC值对垂体大腺瘤和鞍区脑膜瘤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可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 标签: 垂体大腺瘤 鞍区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RI基本征象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参数鉴别非典型脑膜瘤(atypical meningioma,AM)和间变型脑膜瘤(anaplastic meningioma,AAM),提高术前诊断准确度。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4例AM患者和16例AAM患者的术前临床、影像及术后病理资料,对比二者的 MRI征象和ADC值,并用ROC曲线评估各参数鉴别两组肿瘤的诊断效能。结果AM组与AAM组间,分叶征(32%/62.5%,χ2=4.602)、囊变(54.5%/93.75%,χ2=6.297)、瘤脑界面模糊(9%/62.5%,χ2=15.843)、中-重度瘤周水肿(50%/87.5%,χ2=5.401)、肿瘤增强均匀(47.7%/0%)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AM和AM的ADCmean(ADCmin和rADC)分别为(0.742±0.083)×10-3 mm2/s和(0.890±0.076)×10-3 mm2/s[(0.700±0.099)×10-3 mm2/s和(0.842±0.079)×10-3 mm2/s,(1.07±0.10)和(1.17±0.10)],P<0.001。当ADCmean阈值取0.822×10-3 mm2/s时,鉴别二者的敏感度、特异度为84.1%、87.5%;当ADCmin阈值取0.800×10-3 mm2/s时,鉴别二者的敏感度、特异度为75%、87.5%;rADC阈值取1.005时,鉴别二者的敏感度、特异度为95.5%、43.7%。结论瘤脑界面模糊、瘤周水肿、分叶征、囊变及强化均匀性这5项MRI征象有助于AM与AAM的鉴别,结合DWI定量参数(ADCmean、ADCmin和rADC)可有效提高AAM与AM的术前诊断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脑膜瘤 分型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 简介:摘要肌肉减少症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临床结局和预后具有不良影响,需要予以足够重视,及早发现,积极诊治。临床上,可遵循发现可疑病例(筛查)—评估—确诊—严重程度评估的诊断流程。针对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治疗基础上,合理的营养干预和运动是目前肝硬化合并肌少症治疗的重要措施,激素补充、针对骨骼肌代谢途径药物治疗的作用尚需要进一步证实。

  • 标签: 肝硬化 肌少症 评估 治疗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隐匿性阴茎矫治术后阴茎背伸包扎法的效果。方法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80例拟行隐匿性阴茎矫治手术的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背伸包扎组和传统包扎组,每组各40例。传统包扎组术后采用传统的阴茎垂直腹壁套袖式包扎法,背伸包扎组采用阴茎背伸包扎法。记录比较2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4 h呼叫医务人员次数、敷料拆除时患儿的最高疼痛评分、敷料拆除所用时间。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5例患儿符合退出标准,共完成75例,其中背伸包扎组38例,平均年龄为64个月;传统包扎组37例,平均年龄70个月。背伸包扎组与传统包扎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26%(2/38)和10.81%(4/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4,P>0.05)。背伸包扎组与传统包扎组术后24 h呼叫医务人员次数分别为(0.87±0.91)次、(1.54±1.0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6,P=0.003);敷料拆除时患儿的最高疼痛评分分别为(5.21±1.19)分、(7.24±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97,P<0.001);拆除敷料所用时间分别为(3.21±1.24) min、(7.56±1.8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17,P<0.001)。结论相较于传统的阴茎垂直腹壁套袖式包扎法,隐匿性阴茎矫治术后阴茎背伸包扎法可减少术后24 h呼叫医务人员次数,减少敷料拆除时间和患儿疼痛程度。

  • 标签: 隐匿性阴茎 包扎 疼痛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最小表观扩散系数(minimum ADC,ADCmin)值鉴别诊断颅内胶质母细胞瘤与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与19例经典型胶质母细胞瘤的MRI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平扫、增强和DWI检查。测量肿瘤实质部分ADCmin值,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以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ADCmin值为(0.989±0.104)×10-3 mm2/s,胶质细胞瘤ADCmin值为(0.837±0.111)×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1,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AUC为0.852 (P=0.002),以0.880×10-3 mm2/s为临界值,鉴别诊断两种肿瘤的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68.4%。结论ADCmin在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与经典型胶质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常规MR检查的有效补充。

  • 标签: 扩散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联用技术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新生儿进行尿液代谢物检测的疾病诊断和监测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8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儿童医院NICU中代谢病高危患儿利用尿素酶预处理GC-MS法进行尿液有机酸、氨基酸、糖类、多元醇、嘌呤和嘧啶等成分分析的结果及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2 208例新生儿,包括足月儿1 224例,早产儿984例,共507例(23.0%,507/2 208)存在代谢异常。确诊包括甲基丙二酸尿症、丙酸尿症、尿素循环障碍、枫糖尿症、戊二酸尿症、苯丙酮尿症、异戊酸尿症、羟脯氨酸尿症、焦谷氨酸尿症和酪氨酸血症在内的10种先天性代谢异常74例(3.4%,74/2 208),其中足月儿69例(5.6%,69/1 224),早产儿5例(0.5%,5/984)。足月儿最常见的先天性代谢异常为甲基丙二酸尿症(71.0%,49/69),早产儿为苯丙酮尿症(2/5)。诊断继发性代谢紊乱433例(19.6%, 433/2 208),其中足月儿232例(19.0%,232/1 224),早产儿201例(20.4%,201/984)。NICU中足月儿常见代谢紊乱为乳酸尿伴酮体增加、乳糖尿、酮尿,早产儿为非酮性双羧酸尿、乳酸尿、N乙酰酪氨酸增高及4-羟基苯乳酸增高。结论GC-MS技术是诊断和监测遗传性或继发性代谢紊乱的有力工具。

  • 标签: 气相色谱-质谱法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 先天性代谢异常 代谢紊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连续Z形皮瓣联合瘢痕减容矫正儿童手部增生性瘢痕挛缩畸形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共收治27例手部烧、烫伤后瘢痕挛缩畸形患儿,共累及36个关节部位,男12例,女15例,年龄10个月至12.5岁,平均2.8岁。首先根据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挛缩程度将其分为轻、中、重度,以此制定治疗方案。对轻、中度畸形,设计连续Z形皮瓣松解挛缩畸形,瘢痕减容后转移皮瓣关闭创面;对重度畸形,在连续Z形皮瓣彻底松解、瘢痕减容后转移皮瓣覆盖创面,残余创面行游离植皮。术后对患儿手部功能和外观进行随访观察。结果27例患儿手部36个关节部位中,轻度畸形12个,中度15个,重度9个,轻、中度畸形均未予游离植皮,重度畸形选择性地减少了植皮量,所有挛缩关节畸形均得到完全矫正。术后随访0.8~2.0年,均未再出现挛缩畸形,轻、中度患儿手部关节功能正常,皮瓣颜色、质地接近周围正常皮肤;重度患儿仅植皮部位有少量色素沉着。1例12.5岁的患儿因存活皮片弹性差、紧张感明显,在2年后再次行手术松解治疗,术后手指紧张感消失,效果满意。结论连续Z形皮瓣联合瘢痕减容可最大程度地保留瘢痕表面的皮肤,减少植量皮,为儿童手部增生性瘢痕挛缩畸形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术后远期效果稳定。

  • 标签: 瘢痕,肥大性 挛缩 儿童 Z成形术 瘢痕减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脂多糖(LPS)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功能表型的影响。方法实验设未诱导对照组(加入PBS无LPS诱导的BV-2细胞),LPS诱导组(加入1.0 μg/mL的LPS诱导BV-2细胞向M1型分化),按比例加入不同浓度hUCMSCs进行干预(LPS+低、中、高浓度hUCMSCs干预组hUCMSCs与BV-2细胞比例分别为:1:100、1:10、1:1),分别于24、48、72 h观察BV-2形态变化,Griess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M1表型产物一氧化氮(NO)的浓度;将hUCMSCs与BV-2细胞在不同条件下(LPS+/LPS-)共培养,qRT-PCR检测BV-2细胞M2表型标记物精氨酸酶1表达变化。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ukey分析。结果BV-2细胞经LPS诱导后活化,细胞变大,呈"煎饼状"、"阿米巴状"变化,呈经典的M1表型分化;与未诱导对照组相比,LPS诱导组48、72 h BV-2细胞NO含量升高[48 h:(0.507±0.012)μg/mL比(5.183±0.171)μg/ mL;72 h:(0.934±0.024)μg/ mL比(12.498±0.168) μg/mL,P均< 0.01],与LPS诱导组比较,LPS+低、中、高浓度hUCMSCs干预组72 h [(12.498±0.168)μg/mL比(11.852±0.149)μg/ mL、(9.796±0.048)μg/mL、(1.876±0.063) μg/mL]及LPS+中、高浓度hUCMSCs干预组48 h NO含量[(5.183±0.171) μg/ mL比(3.921±0.066)μg/mL、(1.202±0.012)μg/ mL]降低,且呈干预浓度依赖性NO含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精氨酸酶1 qRT-PCR结果显示:与未诱导组比较,单纯高浓度hUCMSCs干预组3个时间点精氨酸酶1的相对表达量均升高(1.046±0.057比19.266±0.641,1.114±0.093比16.977±0.749,1.139±0.118比16.959±0.625),与LPS诱导对照组(0.000)比较,未诱导对照组(1.046±0.057,1.114±0.093,1.139±0.118)及LPS+高浓度hUCMSCs干预组精氨酸酶1表达(0.879±0.077,1.023±0.081,1.121±0.078)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结论LPS可诱导小胶质细胞BV-2炎症反应,而hUCMSCs可抑制活化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抵消LPS对BV-2的诱导效应,促进小胶质细胞由促炎的M1型向抗炎的M2型转变。

  • 标签: 脂多糖 间充质干细胞 BV-2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体瘤患儿化疗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类型及其耐药性。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非重症监护室(ICU)儿科病房住院化疗并留置外周静脉导管(PICC)及中央静脉导管(CVC)的患儿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病原菌构成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化疗3 361例次,累计置有PICC者及CVC者3 300例次,共送检导管血培养64次,发生CRBSI 24例次,其中4例次为真菌感染,CRBSI感染率为0.7%,真菌感染率为0.12%;共分离出病原菌1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株,占21.4%;革兰阳性菌9株,占64.3%;真菌2株,占14.3%;主要病原菌中(共24例次阳性,耐药12例)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例)、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7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2例)检出率分别为12.5%、29.2%、8.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美罗培南、利奈唑胺的敏感率均为100%,光滑念珠菌和白色念珠菌对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的敏感性为100%,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为0。结论监测实体肿瘤患儿的CRBSI发生及病原学变化,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和提供早期的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 标签: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实体瘤 病原菌 耐药性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2020年1月22日至1月29日在信阳市第五人民医院集中收治的23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新冠肺炎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27~80岁,中位年龄为46.0(40.5,52.0)岁;其中9例存在基础疾病(39.1%),包括高血压(17.4%)、心血管疾病(17.4%)、糖尿病(8.7%)、甲状腺功能减退(4.3%)和陈旧性肺结核(4.3%)。23例患者均有近期武汉地区或新冠肺炎确诊人员接触史。临床症状包括发热(100%)、咳嗽(69.6%)、咳痰(43.5%)、肌痛及乏力(26.1%)、头痛(17.4%)和呼吸困难(17.4%);较不常见的症状是腹泻(4.3%)。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WBC)<4×109/L 11例(47.8%),(4~10)×109/L 10例(43.5%),>10×109/L 2例(8.7%);淋巴细胞减少13例(56.5%)。23例患者胸部CT检查均有不同程度感染性病变,累及单侧7例(30.4%)、双侧16例(69.6%)。临床分型:普通型19例,重型4例,暂无危重型及死亡病例。并发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7.4%),暂未发现有明显肝肾功能及心脏功能损伤和继发感染情况发生。结论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发热、胸部CT有肺炎征象及WBC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减少是诊断新冠肺炎的临床依据;但是目前这23例患者均未到达治疗终点,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最终预后尚不明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服西罗莫司在治疗难治性脉管性疾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20例经过传统手术、药物治疗等无显著效果的脉管性疾病患儿,男11例,女9例,年龄1个月至8岁。其中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HE)伴卡梅现象(KMP)5例,淋巴管畸形10例,静脉畸形3例,淋巴管-静脉畸形2例。西罗莫司单疗程为3个月,具体治疗方案为:每次0.8 mg/m2,分2次口服,监测血药浓度维持在10~15 ng/ml。观察服药前后患儿瘤体变化、病情转归、肝肾功能、血常规以及其他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等。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有效为瘤体体积缩小超过50%和(或)血小板稳定在正常范围;部分有效为瘤体体积缩小25%~50%;无效为瘤体体积缩小不足25%或无明显变化。结果所有患儿口服西罗莫司治疗1~3个疗程,有效11例,部分有效6例,无效3例。全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以上,患儿瘤体无再次增大。5例KHE伴KMP患儿口服西罗莫司治疗后瘤体均明显缩小,血小板稳定在正常范围,但其中2例1个月龄患儿出现了重症肺炎,其中1例最终死亡,另外2例分别出现肝酶升高及高热不良反应。10例淋巴管畸形患儿病灶减小,药物使用过程中,4例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2例淋巴管-静脉畸形患儿出现瘤体不同程度缩小,3例静脉畸形患儿无效,但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疼痛评分由治疗前的(8.7±1.2)分下降至(1.3±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778, P=0.001),1例静脉畸形患儿出现口腔溃疡。其余11例患儿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口服西罗莫司治疗难治性脉管性疾病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安全性尚可,但小婴儿患者使用时需要谨慎。

  • 标签: 西罗莫司 血管内皮瘤 淋巴管畸形 血管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