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2 个结果
  • 简介: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上海学生表现最为突出,引起了国际教育界对中国教师的再次关注。由于对中国教师效能感的国际研究文献数量非常有限,因此本文采用的文献来源国内教师效能的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梳理,显示出国内的教师效能感研究存在如使用无效的测量量表,研究角度陈旧等问题,同时对今后的国内相关研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 标签: 教师效能感 中国教师 文献述评
  • 简介:高校众创空间模式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载体和平台,并且具有众建、众享、众包、众筹、众创功能,在其实际运转中,线上与线下融合、创新与创业结合、孵化与投资协同、众创与市场反馈等运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其实现路径可通过借鉴三螺旋理论,发挥"高校自动、政府推动、产业拉动"三位一体的综合作用来实现。

  • 标签: 高校 众创空间 构建 三螺旋理论
  • 简介:通过对安徽省老年的实证研究,分析了老年人学习内驱力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背景下老年人学习内驱力的差异,探讨老年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升老年人学习内驱力的对策。

  • 标签: 老年人学习 内驱力 影响 差异
  • 简介:“组党结社”不仅是美国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重要传统,也是影响美国教育变迁的重要力量。由于地方分权、主权在州的教育管理体制,在联邦层面不存在协调和组织解决全国性教育问题的政府机构,这便为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教育社团发挥作用留下了空间。而各种社团也很好地利用了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有效地发挥了各自的影响力。

  • 标签: 教育管理体制 美国 早期 协会 专题 社会生活
  • 简介:首先介绍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和目前滁州市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然后利用SWOT方法分析滁州市发展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五点发展建议,以期能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启示。

  • 标签: 装配式建筑 SWOT分析 发展建议
  • 简介:课程是决定国家教育成功的因素之一。本文从分析中印两个国家的课程改革入手,探讨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澄清两国课程目标内涵,分析两国课程结构调整,深究两国课程评价体系,并尝试客观地看待其课程内容评价、考试方式和学习时间的联系,从而发现两国课程改革的基本异同和发展的四个共同特征。

  • 标签: 课程比较 印尼课程 中国课程 课程改革 学制
  • 简介:“微时代”下大学生的网络参与秩序有着独特的发展样态,参与内容“碎片化”与参与方式“社会化”交互融合。本文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对大学生网络参与秩序系统中的因素与层次进行“解构”,发现其中的主体因子、信息因子、环境因子三者之间呈现着彼此冲突的“紊乱”格局。为此,本文认为,嵌入式认知社会文化传播的机理,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包容性人格、掌握合理的信息解读能力和选择理性的行为方式,能够促使秩序系统中要素和谐与层次井然,实现从“解构”向“重塑”的教育向度转变。

  • 标签: 微时代 大学生 参与 秩序 教育
  • 简介:斯普林格出版社2017年出版本书以科研生产效率评价为中心,对生产效率概念、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构建了中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本书以"211工程"建设第三期(2006—2010年)统计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展开如下实证研究

  • 标签: 研究型大学 科研生产 效率评估 中国 评价指标体系 生产效率
  • 简介:长期以来,教学伦理研究一般采用职业伦理视角研究教学伦理活动,把学生视为教学伦理生活的旁观者。当前,有必要转换研究视角,采用活动伦理视角来观察分析教学伦理活动,即把教学伦理活动理解为师生共同的道德生活。从活动伦理视角看,学生主体问题是教学伦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需要努力建构教学伦理研究的学生主体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要点是:学生是教学伦理活动的责权主体,教学伦理活动是学生道德主体性发挥与发展的重要平台。

  • 标签: 教学伦理学 学生主体 职业伦理 活动伦理
  • 简介:本文对武汉七所重点高校研究生的第一学历与起薪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最终学位授予学校的教育质量后,研究生第一学历对其起薪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影响在不同起薪水平、专业、行业和单位性质中表现并不相同;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研究生起薪差异中62.51%应归结于第一学历歧视;进一步使用Melly分解结果表明,在起薪水平较低的研究生中,第一学历歧视是造成其起薪差异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研究生 起薪 第一学历 歧视
  • 简介: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获得成功的教学方法有同伴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教学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将教学任务中最容易的部分即知识的传递移到课堂外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机会进行积极的社会化的互动,实现深度学习、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高水平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教育目标。学生中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其构建之本。按照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是否依赖信息技术——观看视频为要素,可将翻转课堂划分为第一代翻转课堂和第二代翻转课堂。观看视频本身并不能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翻转课堂不一定在信息化的环境下运行,而信息化可以为翻转课堂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多的交互形式。在教学实践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获得良好教学效果,必须重视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学生参与、课程评价和信息技术五个关键要素。

  • 标签: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 简介: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直接影响高职教育整体目标的实现,本文围绕高职教育特点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建构了由4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组成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确定了一级、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为客观、全面、科学评价提供了方法,促进了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

  • 标签: 高职教师 职业能力 评价体系
  • 简介:现代职业学校治理体现了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多元主体之间的一种利益博弈关系,善治的关键是建立一种和谐的内外部治理结构,它的核心是现代职业学校的制度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在进行制度建设时要综合考虑新制度主义构成的三个要素,使规范性制度、文化认知制度和规制性制度实现制衡发展。通过新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来规划职业学校的制度建设,而且为其从制度变迁的层面来探求职业学校的治理模式提供了新思路。相较于旧制度主义,可突破职业学校固有制度的局限性,挖掘制度的内源再生力,实现职业学校的制度创新。

  • 标签: 现代职业学校 治理 制度 新制度主义
  • 简介:以北京市1882名中学生为样本,考查中学生学习力的结构、表现特点、类型以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中学生学习力包含五个因素,即学习的批判性、学习的建构性、学习的交流性、学习的策略性、学习的坚韧性,表明中学生学习力具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2)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学生学习力表现出四种类型:"卓越能动型学习者"、"积极机械型学习者"、"易挫型学习者"与"待提高型学习者"。(3)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父母期望、父母支持对中学生学习力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中学生的学习力是一个多维稳定的心理结构,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学习力的影响不容小窥。

  • 标签: 中学生 学习力 影响因素
  • 简介:视频互动同步课堂是目前乡村学校共享城镇优质教师资源的重要途径。文章在新型视频互动同步课程教学环境下,开展了系列教学实验,进行了学科知识测验和教学活动体验调查。数据表明:同步班级和主播班级的学生以及主讲教师都获得了较好的教学体验;同步班级和主播班级处于同等有利的学习情境;视频互动同步课堂无损于主播班级学生的学习;视频互动同步课堂有益于同步班级学生的学习。

  • 标签: 视频互动 同步课堂 教学效果
  • 简介: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是当前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改革试点前,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存在准入标准笼统、准入要求小学化、专业化要求低、资格认定办法不完善和资格终身化等问题。

  • 标签: 准入标准 教师职业 幼儿园 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教师资格制度 制度改革
  • 简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深入,信息化教学越来越受重视,而关于信息化教学评价却鲜有系统的研究。深度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法,为评价智慧课堂提供了良好视角。文章分析了智慧课堂支持深度学习的应用特点,构建了信息化教学评价维度,并利用专家评判法对评价维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设计了深度学习视角下智慧课堂的评价指标。

  • 标签: 信息化教学 深度学习 智慧课堂 评价指标
  • 简介:课程学习评价已经成为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生活的"流通货币"。本研究基于"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问卷2011"数据,使用方差分析和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深入考察"985""211"和地方本科院校中课程学习评价的实施现状及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机制发现,因院校类型特征的差异,课程学习评价在各类院校中的实施现状以及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也各有侧重。其中,"论文/报告写作""成绩排名"对"985"院校中学生学习的影响较大;"教师反馈"对地方本科院校中学生学习的影响较大;"考试内容"对地方本科院校和"211"院校中学生学习的影响较大。这对我国不同类型高校因地制宜改革现有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 标签: 院校类型 课程学习评价 学习过程 学业成果
  • 简介: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提升至新高度。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在德育评价机制、德育课程体系、德育师资队伍及家庭社会等方面存在缺陷。按照问题导向原则,采取回归德育评价的根本地位、健全德育课程体系、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致力家风社风建设等措施,是解决我国德育工作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 标签: 立德树人 德育工作 高校
  • 简介:作为技能型劳动力培养的中等职业教育,在人才质量上出现'高分低能',不能满足职业岗位工作需要的突出问题。应对学生学业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进行研究,构建全新的评价体系;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反复研究探索,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多方参与、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成绩综合评价体系。

  • 标签: 中等职业教育 职业能力 学业成绩 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