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血液制备和储存,关乎到输血者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血站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血液成分制备方法多样,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并且要注重血液储存环境的控制,包括温度、湿度,避免血液成分质量受到影响。无论是哪一种方法来制备血液成分,均是依据成分比重差异,通过过滤和离心方法进行分离处理,保证血液质量的同时,更好地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本文主要探讨了血站血液成分制备和储存措施。

  • 标签: 血站 血液成分 储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成分制备中冷沉淀制备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工序(解冻、融化、分离等)对新鲜冰冻血浆制备冷沉淀,采用血凝仪对制备好的冷沉淀(样本量为20)进行FVII和Fg含量检测,分析冷沉淀制备技术在血液成分制备中的应用价值。结果:20份抽查样本中容量为(27.15±2.05)、FVIII(141.38±35.08)、Fg(210.54±20.10),检测参数值均符合《全成分质量要求》中的相关标准。结论:冷沉淀制备技术在血液成分制备中具有较高的价值,该种方式制备的血液成分产品符合相关成分质量要求,也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血液成分,可以为临床血管性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患者提供成分,可在血液成分制备中广泛应用。

  • 标签: 成分血 凝血因子VIII 制备 冷沉淀制备技术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珍惜宝贵血液资源,降低血液报废率,提升工作效益。方法整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成分制备资料,统计成分制备数据,分析血液报废原因。结果本次制备血液19007袋,报废1187袋,报废率为6.2%,5类报废原因中脂和非标量报废居多,分别占报废量的80.3%和12.8%。结论血液报废是可控的,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提高操作技能,把握好各工作环节的关键点是降低血液报废的主要措施。

  • 标签: 成分制备 血液报废 脂血 非标量
  • 简介:摘要血液成分制备不仅是采血及供机构的重要任务,更是满足和提升临床血液使用安全和疗效的重要举措。因此,血液成分制备过程必须把好质量关,严格并认真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加强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素质培养,通过完善的制度来加强血液制备中人、机、物以及制备成分后消毒管理措施。

  • 标签: 成分制备 素质要求 措施
  • 简介:摘要了解血液成分制备人员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成分安全性。防护对策包括①提出安全管理计划,它是质量管理计划的丰富和延伸,在一般安全管理计划外,尤其重视生物安全的管理。②建立成分室的消毒管理,不仅能保证成分的安全性,而且对工作人员的防护起到了积极作用。③加强成分制备人员的防护意识,进行岗位培训和安全教育。④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工作中忙而不乱、冷静、机智、安全地处理突发事故的发生。⑤工作人员受到损伤后的防护。

  • 标签: 血液成分 职业安全 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控制策略。方法以2016年7月-2017年02月内本血站收集到的800份血液样本为研究对象,将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质量控制手段,观察组采取改进的质量控制手段。利用血液抽检,从多个角度出发比较两组血液成分制备质量的优劣。结果观察组血液成分制备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落实血液成分制备过程时,应从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血液成分制备过程、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等角度出发,提高血液成分制备质量的控制,如此才能够提高血液质量,促使血液成分制备契合血液质量安全管理的相关需求。

  • 标签: 血液成分制备 血液质量安全 质量控制
  • 简介:血液成分制备是采供血活动和服务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制备过程出现问题,不仅会造成血液浪费,也会直接影响血液成分质量,从而引发临床输血安全事件。因此,血液成分制备流程中的风险控制和预防至关重要。为了加强成分制备过程管理,我们对本单位成分制备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和存在的隐患进行了综合分析。

  • 标签: 成分制备 采供血机构 防控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影响管理质量原因。方法:选择我站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质量管理问题19例作为观察对象,观察开始于2020年1月,观察结束于2022年12月,并且使用回顾资料分析方法,获得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影响管理质量因素。结果:对19例影响血液制备质量因素统计中,人员因素占比47.36%,仪器设备因素占比26.31%,物料因素占比21.05%,环境因素占比5.26%,(P<0.05)。结论: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影响管理质量因素有多种,需要根据不同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以此来提高血液成分制备质量。

  • 标签: 血液成分 制备过程 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血液成分制备中冷沉淀制备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1-2023.1期间我站跟踪统计的94例血液障碍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冷沉淀,对比两组凝血功能改善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凝血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冷沉淀制备技术对改善血液障碍患者的凝血功能效果显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冷沉淀制备技术 血液障碍 血液成分
  • 简介:输血医学在全世界飞速发展,由于高新技术不断向输血领域渗透,已使输血医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输血已进人成分输血的时代,临床成分的应用是衡量一个医院输血技术现代化和临床医生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 标签: 成份血 临床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减少成分制备过程中差错的发生,保证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方法对发生的57例差错按照差错发生性质进行统计分类,并对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结果57例差错以记录不及时或不完整、未遵守标准操作规程为主,占差错的82.46%,主要由于工作人员质量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培训力度不够,以及接口科室配合不畅造成。结论针对57例差错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对措施的落实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验证,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将工作中的差错作为一种早期预警,及时了解发生差错的环节和关键控制点,防止小差错演变为大事故。

  • 标签: 成分制备 差错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称粉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以期降低血液报废率,充分利用血液资源。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血站采集的4000袋,并将其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正常报废和非正常报废血液各个环节中是否出现问题,并对所研究报废学样的原因进行分析、归类。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在抽取的4000袋血液报废样本中,合格报废袋数有3800袋,占研究对象的95%;不合格报废的袋数为1200袋,占研究地想的5%。其中不合格报废血液样本中,由于抗-HCV、血脂、抗-HIV等原因造成血液报废的数量有800袋,由于采集数量不足、血脂不足等原因导致血液样本报废的数量有400袋。结论在血液收集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收集措施,加强对手机血液的管理,控制血液保管的各项条件,提高血液成分制备的水平,可以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节约血液资源。

  • 标签: 成分制备 血液报废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降低成分制备环节中血液报废率的因素和方法。方法将我单位自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制备成分血液为研究对象,对出现血液报废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评价指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2016年度我站成分共27112袋,其中制品报废率为3.81%(1032袋);报废制品中脂肪比例为65.89%显著高于其它因素的报废率(乳糜314(30.43%)、溶血2(0.19%)、凝块2(0.19%)、破袋34(3.29%)),比较差异值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成分的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尤其是采血环节需严加管理,加强对献血者的咨询、检查等,以降低脂肪的比例,在制过程中需严加控制并切实按照成分操作规程操作,对涉及的制设备应定期检查校核,以降低成分的报废率,节约血液资源。

  • 标签: 降低 成分制备 环节 血液 报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站成分制备质量控制作用,以提升血液样品的合格率。方法分别抽检我科2000-2006年及2007年-2014年血液样品各1300份,列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两组血液样品合格率。结果对照组1300份血液样品的合格率为86.77%,观察组1300份血液样品的合格率为99.46%,对比结果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提升操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规范操作流程,增强环境、设备管理及废料管理,是防止暴露,降低感染率,提升血液样品质量的有效途径。

  • 标签: 血液感染 成分科 制备 质量控制 管理
  • 简介:成分质量要求(GB18469-2012)(以下简称国标)由卫生部联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5月11日发布,7月1日实施。2012年2月卫生部颁布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以下简称规程),对献血者健康检查、全采集、血液成分制备

  • 标签: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GB18469-201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制备护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收取我院成分输血患者-60例,选取时间-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对60例成分输血患者均进行静脉输血,对每位患者输血前、输血后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成分输血患者输血后的血小板(3.52±1.32)X109/L、白细胞(0.42±0.21)X109/L、血红蛋白指标(78.12±2.85)g/L和输血前具有显著差异(P<0.05),60例成分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后,40例患者均进行红细胞悬液输注、10例患者进行血浆输注、10例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根据成分输血患者输血前后的变化情况,在60例患者中,输注有效患者为50例(83.33%)、输注无效患者为10例(16.67%),在输血过程中,有4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结论将成分输血制备护理应用在临床输血过程中,能将血液成分质量显著提高,同时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需求进行成分输血,做到不良反应少、针对性强、疗效好、一多用等,能显著提高输血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输血过程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成分输血制备护理 临床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分制备血液报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择选2022年1月~2022年6月,血站成分制备血液报废的原因,予以统计分析,将2022年7月~2022年12月期间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采取预防性措施,成分制备血液报废率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导致成分制备血液报废的最主要原因是脂肪血浆,此外,还有辫热合不严渗漏、近端开放、离心破袋、袋质量差等原因。经过献血前严格征询、规范化热合和离心操作、制定有关标准流程。结论:导致成分制备血液报废的原因主要是脂肪血浆和破袋,严格献血前征询,定期维护有关仪器设备,规范操作,可有效改善成分制备血液报废率。

  • 标签: 成分制备 血液报废 脂肪血浆,离心破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