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退行腰椎疾病包括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和退变不稳等。传统的手术治疗常常行椎板切除减压,但减压不固定、不融合,常引起腰椎侧凸、脊柱不稳,继发出现背痛和神经系统症状。近年来,骨科医师已经认识到在减压的同时行腰椎椎体间融合,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我院2002年12月~2006年1月,采用腰椎椎体间融合和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退行腰椎疾病48例取得较好效果。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外科减压术
  • 简介:摘要神经退行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是以神经元渐进性退变死亡,进而导致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功能减退的一类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近年来,神经退行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一种较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探测内源性的游离蛋白质及多肽分子,间接反映活体细胞内部的代谢变化和生理病理信息。笔者旨在阐述APT的技术原理,并综述其在神经退行相关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 标签: 神经退行性疾病 酰胺质子转移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多发性硬化 创伤性脑损伤
  • 简介:摘要:自噬是一种真核细胞的分解代谢过程,它通过吞噬自身的细胞成分来调节细胞能量来源,参与降解蛋白和其他无用的细胞质因子。不正常的自噬与许多疾病有关,比如糖尿病、心血管循环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神经退行疾病等人体病理有关。大量的证据表明,自噬可能在神经退行疾病发生的过程中介导细胞病理状态。当下运动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常被应用于细胞自噬的研究。运动过程中的自噬可以改善神经功能,以激活不同的机制通路维持细胞的平衡。本文就当下关于运动调节神经退行疾病的作用机制作综述。

  • 标签: 自噬 运动 神经退行性疾病
  • 简介:摘要随着神经退行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迫切需要一种生物标志物能够在重度神经元丢失出现之前检测到疾病的病理变化,以促进疾病的早期干预。神经突方向离散度和密度成像(neurite orientation dispersion and density imaging, NODDI)是一种新型的扩散MRI多室生物物理模型,能够量化神经突的密度与纤维分散程度,特异性地反映脑组织微观结构的改变。目前,该技术已用于多种神经退行疾病的研究。本文就NODDI的技术原理及其在神经退行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影像学参考。

  • 标签: 神经退行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亨廷顿病 神经突密度 方向离散度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 简介:目的:长期以来,基于对神经退行病变机理的研究,人们一直以神经细胞为作用对象,以单一靶点为作用目标,试图以神经保护的治疗策略来阻止神经退行疾病的发生发展。然而,针对神经系统的疾病,单一的细胞内途径或细胞类型是远远不够的,有效的治疗策略必须超越单一的治疗靶点。神经血管单元——提供了一个大脑发生退行病变后更为全面的整合的治疗靶点。

  • 标签: 神经血管单元 血脑屏障 神经退行性疾病
  • 简介:摘要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 CEST)成像是基于化学交换及磁化转移所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成像方法,可以选择性饱和特定代谢物中的可交换质子并向自由水进行磁化转移,从而通过检测自由水的信号强度间接反映特定代谢物的信号强度。基于此,CEST可以无需对比剂或放射性示踪剂的参与即可实现在体低浓度代谢物的无创检测,因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得到大量应用。神经退行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主要阐述CEST成像在神经退行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 标签: 神经退行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亨廷顿病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多发性硬化 磁共振成像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 简介:摘要: 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 是一种睡眠障碍,其特征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做梦,大多数梦都是激烈的或有攻击性的。基于人群的 RBD患病率为 0.38-2.01%,但在神经退行疾病,特别是共核蛋白病患者中要高得多。 RBD 可能预示着几十年后 共核蛋白病 的出现,因此它可能被用作神经退行疾病的有效早期标志物。 RBD 的药物治疗包括氯硝西泮、褪黑素、普拉克索和一些新报道的药物。本文探讨 RBD与神经退行疾病的相关性,以强调 RBD作为神经退行疾病早期标志物的意义。

  • 标签: 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 神经退行性疾病 共核蛋白病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神经退行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一项热门课题。研究发现,β2微球蛋白与神经退行疾病的发病有关。本文对脑脊液中β2微球蛋白的结构特点、检测方法及其对神经退行疾病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beta 2微球蛋白 脑脊液 神经退行性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神经系统变性病变是指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神经系统的损伤。随著中国人口平均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发病率亦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如临床上最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其临床表现为精神、认知及功能异常,对病人的生存质量造成极大的危害。五味子作为我国传统药用植物,其活性成分----五味子木脂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功能和多种确切的药效,可有效防治多种神经性疾病

  • 标签: 五味子 神经退行性疾病 五味子木脂素
  • 简介: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疾病导致的下腰痛及神经根性痛的常用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融合方式及技术的进步,融合率有了提高。然而,融合率的提高,却未能使椎间融合术的远期效果达到满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归为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segmentdegeneration,ASD)。虽然目前ASD的确切发生率及发生的过程仍有争议,但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脊柱融合术后ASD发生率较高。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融合术 假体和植入物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采用微创改良经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治疗腰椎退行疾病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初步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月随机选取有腰椎退行疾病病例36例,其中观察组18例采用微创改良TLIF技术治疗,对照组18例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行各自术式手术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同对照组在腰椎椎间植骨融合率、JOA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改良TLIF治疗腰椎退行疾病具有软组织损伤小、出血量少、不破坏对侧正常结构、住院时间短、腰椎椎间植骨融合率高、临床症状、体征及括约肌功能改善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改良TLIF技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常规手术
  • 简介:苯丙素苷类化合物是一类分布较广的天然糖苷,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苯丙素苷具有防治神经退行疾病的作用,该文就近年来此方面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 标签: 苯丙素苷 退行性疾病 帕金森病 老年痴呆症
  • 简介:摘要为了限制腰椎活动度、缓解疼痛或促进腰椎融合,很多腰椎退行疾病患者术后会选择佩戴矫形器。然而,多数研究发现腰椎退行疾病术后使用矫形器并不能缓解疼痛或改善生活质量,而腰椎退行疾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再次手术率、残疾率、融合率和生物力学机制方面也未发现有力证据证实矫形器的作用,但在部分特殊情况,矫形器可能拥有潜在治疗价值。本文从矫形器的种类、临床应用效果、生物力学机制等角度进行相关文献回顾,以期为优化腰椎退行疾病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腰椎退行性疾病 矫形器 腰痛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趋化因子是一种重要的继发性炎症介质,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椎间盘退行疾病中研究较少。近年来,炎性因子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受到重视。本文就趋化因子CCL5的来源和生物学特征,以及其与椎间盘退行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趋化因子CCL5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干细胞 归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钉棒系统加Cage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腰椎退行疾病48例进行回顾分析,了解他们在应用钉棒系统加Cage融合器手术之后的临床效果。采用JOA评分29分法进行术前和随访时评分。结果本组所有4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5个月,平均8个月,腰部疼痛及放射性的双下肢疼痛均得到缓解。术后Cage所在的椎间隙均得到融合。患者手术前JOA评分平均为12.3分,术后随访时JOA评分平均为24.7分,平均改善率74.3%。结论应用钉棒系统加Cage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疾病既能减少传统的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同时也能保证钉棒系统起到良好作用。这项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术式,有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背景:腰椎退行疾病是骨科的研究热点,融合与非融合内固定治疗长期存在争议。目的:探讨腰椎退行疾病应用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的的中长期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收治30例腰椎退行疾病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33~58岁,平均(49.7±3.4)岁。术前完善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腰椎正侧位X线片,腰椎动力位X线片,腰椎椎体加间隙平扫+二维重建CT,腰椎MRI及腰椎功能评分,手术方式采用后路相应病灶节段Dynesys非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采用腰椎障碍功能指数ODI评分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神经功能与自觉症状进行评估并计算改善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90个月,平均(61.1±19.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优良率为93%(28/30)。ODI评分术后较术前有显著下降,疼痛评分VAS也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患者均未出现椎间隙感染、腰椎失稳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Dynesys非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行疾病的有效方法,能保留腰椎生理性运动功能的作用,改善腰椎失稳的效果确切,与传统的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效果相当,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腰椎退变 非融合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多节段经椎板间隙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潜行性扩大中央椎管和神经根管或摘除椎间盘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共27例。其中单节段减压10例,2节段减压17例。术后6个月~2年随访优良率100%。结论多节段经椎板间隙椎管扩大术手术并发症少,中央椎管和神经根管减压充分,腰椎后柱张力带结构破坏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满意。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椎管扩大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