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神经退行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一项热门课题。研究发现,β2微球蛋白与神经退行疾病的发病有关。本文对脑脊液中β2微球蛋白的结构特点、检测方法及其对神经退行疾病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beta 2微球蛋白 脑脊液 神经退行性疾病
  • 简介:摘要小胶质细胞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各种病理生理过程,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症等退行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几年,对于小胶质细胞活化产生的外泌体参与各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的研究备受关注,但外泌体的作用并未完全明确。本文主要对于小胶质细胞的特点、功能、小胶质细胞源性外泌体的特点和功能及其在中枢神经退行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小胶质细胞 外泌体 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
  • 简介:摘要少突胶质细胞祖细胞(OPCs)分布于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可增殖、迁移、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OLs)。OLs的核心功能是产生髓磷脂,形成髓鞘包裹轴突,提高神经传导速率。近年来研究显示,在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疾病的病灶处存在大量OPCs,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髓鞘再生受阻的主要原因就是OPCs未能分化为成熟的OLs或者形成的OLs无法发挥正常功能。笔者现围绕OPCs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神经退行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方向。

  • 标签: 少突胶质细胞祖细胞 髓鞘 多发性硬化 阿尔茨海默病
  • 简介:摘要神经退行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进行性变性坏死导致大脑功能退化甚至丧失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围手术期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cognitive disorder, PCD)与神经退行疾病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与发病机制。神经损伤后不易再生和修复,故迄今仍无有效治疗方法,给患者带来严重且持久的伤害。文章通过介绍端粒酶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布,分析其对神经退行疾病病理进程的影响,总结其在该疾病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探讨其与PCD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端粒酶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退行性疾病 围手术期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椎退行疾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抽选我科室2014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86例颈椎退行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和围手术期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围手术期护理),每组43例,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围手术期护理组中,43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且患者恢复情况良好,39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0.7%;常规护理组中,31例患者手术获得成功,手术成功率72.1%,28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65.1%。可见,围手术期护理组手术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提高颈椎退行疾病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价值。

  • 标签: 颈椎退行性疾病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单节段腰椎退行疾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 围手术期护理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 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4 月共 58 例因单节段腰椎退行变行微创 OLIF 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至少随访 1 年,平均住院时间 4.53±1.02 d ,平均手术时间 59.24±22.65 min ,术中平均失血量 74.41±30.78 ml ; VAS 评分由术前的 7.32±1.51 分降至术后出院前的 1.35±0.63 分,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001 );所有患者均无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 OLIF 手术结合围手术期常规进行专科护理和出院指导,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使患者尽快恢复日常生活及工作。

  • 标签: 腰椎退行性疾病 OLIF 专科护理
  • 简介:摘要经椎弓根动态棒固定技术的共同特点是用具有微动关节或弹性形变的动态棒对腰椎进行固定,在稳定腰椎的同时可保留椎间活动度,降低邻近节段负荷。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经椎弓根动态棒固定技术已在国内外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技术普及度有限,在适应证选择、手术操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采用改良Delphi法,在广泛检索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专家问卷调查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经两轮问卷沟通和一轮圆桌会议,共同讨论并制定了经椎弓根动态棒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退行疾病专家共识。共识从手术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术后随访、并发症及处理等方面对经椎弓根动态棒固定技术进行了深入阐述,旨在规范和推进其临床应用,从而提高手术疗效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行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腰椎退行疾病患者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44~67岁,平均57岁。单节段病变15例,多节段病变8例。椎板减压后根据退变程度选择椎间盘部分切除或椎体融合器进行融合的方法,采用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稳定脊柱后路,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脊柱节段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结果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2±9)个月。统计显示术前VAS评分为(7.2±1.7)分,末次随访为(2.6±1.1)分;术前ODI为(71.4±17)%,末次随访为(21.3±11)%。非融合节段ROM术前为(8.1±1.9)°,末次随访为(2.8±1.1)°;邻近上位椎体ROM术前为(7.9±1.7)°,末次随访为(7.2±1.8)°;邻近下位椎体ROM术前为(8.4±2.1)°,末次随访为(7.9±1.9)°。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VAS、OD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非融合节段腰椎活动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椎体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初步研究表明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是治疗腰椎退行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Bioflex系统 经椎弓根动态固定 退行性疾病 脊柱融合术 脊柱非融合术
  • 简介:摘要半乳糖凝集素-3(Gal3)是一种参与细胞活化、增殖和迁移的多效性蛋白,在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研究表明,Gal3在中枢神经系统退行疾病的发病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围绕Gal3在中枢神经系统退行疾病中作用机制及表达水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Gal3作为中枢神经系统退行疾病新治疗靶点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中枢神经系统退行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 标签: 半乳糖凝集素-3 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亨廷顿病
  • 简介:目的比较基于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的有限减压融合手术与传统长节段减压融合术的疗效。方法对我院确诊为多节段腰椎退行疾病的患者,且符合本试验纳入排除标准,随机分为有限减压融合组(A组)及广泛节段减压组(B组),A组:首先进行神经根封闭术,按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判定引起临床症状的主要责任节段,对责任节段进行选择性神经减压,常规行腰椎固定融合术;B组:按常规进行广泛神经椎管减压,按常规行腰椎固定融合术。术中术后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引流管放置时间进行统计,在术后1、12、24个月随访时,临床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定。同时随访拍摄腰椎动态X线片及腰椎MRI,观察腰椎各节段退变情况。结果符合试验标准并获得随访的A组27例,B组29例。术中术后观察指标显示:在手术时间[A组(128±32)min,B组(152±28)min]、术中失血量[A组(220±52)ml,B组(320±68)ml]、切口引流量[A组(330±55)ml,B组(480±82)ml]及引流管放置时间[A组(2.8±0.8)天,B组(4.4±1.2)天]方面,A组均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显示:两组JOA评分在术后2年随访时[A组(21.7±6.1)分,B组(22.9±5.7)分]均较术前[A组(10.6±2.7)分,B组(11.2±3.8)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ODI指数在术后2年[A组(21.3±7.2),B组(20.1±9.2)]随访时均较术前[A组(65.3±22.7),B组(71.1±18.2)]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至1年时,两组手术满意率均在95%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腰部手术区相关不适抱怨比例(29例中有16例)明显高于A组(27例中有6例)(P<0.01)。两组术后X线片均未见退变明显加重,MRI观察到两组腰椎进�

  • 标签: 脊柱疾病 腰椎 脊柱融合术 神经根封闭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Quadrant通道下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3-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66例腰椎退行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33)、观察组(n=33),观察组给予Quadrant通道下MIS-TLIF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术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VAS评分、ODI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效果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VAS及ODI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腰椎退行疾病患者给予Quadrant通道下MIS-TLIF治疗,在提升临床效果的同时降低VAS评分、ODI评分,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Quadrant通道下MIS-TLIF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行疾病的并发症及其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6年12月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行疾病患者243例,随访时间平均5.6年(范围48~148个月)。腰椎间盘突出症152例,腰椎管狭窄症91例。单节段167例,双节段71例,三节段5例。所有患者均有腰痛、下肢放射痛和(或)间歇性跛行。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分析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3个月以内)和术后并发症(3个月以后)发生情况。采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Grading Scale,UCLA)评价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ODI由术前55.1%±16.8%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5.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P<0.01)。VAS评分由术前(6.4±2.3)分降至末次随访时(1.1±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P< 0.01)。术后共25例(10.29%)患者发生并发症,3例(1.23%)患者接受再次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13例(5.35%),包括脑脊液漏和切口愈合不良各5例(2.06%),切口深部感染3例(1.23%);术后并发症12例(4.94%),包括6例(2.47%)螺钉松动、3例(1.23%)螺钉断裂、3例(1.23%)症状性ASD(2例行再次手术治疗、1例行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均无手术节段复发。末次随访时41例(16.87%)患者出现影像学ASD,UCLA评分术前和末次随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0,P=0.01)。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结合减压治疗腰椎退行疾病可获得良好的长期临床疗效,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和ASD发生率。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管狭窄 内固定器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腰腿痛正成为当今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每年因腰腿痛所带来的社会损失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导致腰腿疼痛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生物医学界对其发生机制尚存争议。炎症因子是由组织细胞分泌的参与介导炎症反应的各种细胞因子,大量实验研究均表明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与髓核突出后刺激机体产生的炎症因子、退变相关基因的表达和下游表达产物有关。IL-1、IL-6、TNF-α、MMPs、TGF-β等作为主要的炎症因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是炎症因子参与调节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主要途径,炎症因子通过与不同蛋白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激活或抑制不同的信号通路,从而实现调控细胞周期、调节基因表达、诱导免疫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等功能。对各炎症因子在机体中的作用以及相关分子信号通路转导途径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LDH的发生机制,也将为临床腰椎退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技术支持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既往研究大多只关注某一细胞因子或信号通路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但不同炎症因子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之间往往通过特殊的途径相互影响、相互串扰,形成一张复杂而精密的信号转导调控网络,共同调节机体中各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并且疾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多因素的作用,研究单一信号网络对疾病的影响无法全面解释疾病的成因和相关临床表现。因此,阐明各炎症因子在腰椎退行病变中所发挥的作用,探索分析各因子间通过何种方式相互调节将为了解腰椎退变的机制及今后探索防治LDH的新方法提供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扩张通道管手术系统(PIPELINE)微创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及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行疾病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25例下腰椎退行疾患,所有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下腰部疼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及感觉异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应用PIPELINE扩张通道管手术系统行TLIF及单侧椎弓根螺钉术(12例),B组行传统开放手术(13例)。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第一天及术后7天检查生化圈套,测定肌酸激酶水平变化,并在术前1天和术后3月和一年对两组病人进行VAS评分和ODI评分,并同时给予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后肌酸激酶水平,微创组明显低于开放组,术后3月VAS和O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0.2)比(2.9±0.5),(15.6±2.2)比(12.0±3.7),P<0.05。术后一年VAS和O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8)比(2.2±0.9),P<0.05,(12.0±3.7)比(14.6±3.2),P<0.01。术后一年融合率无差异(P>0.05)。结论应用扩张通道管手术系统微创行微创手术对椎旁肌剥离少,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患者康复快,与传统手术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腰椎 微创性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腰椎棘突间Coflex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疾病的疗效和术后椎间盘再突出原因.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8年12月至2011年1月40例采用棘突间Coflex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24例,年龄39~77岁,平均58.3岁;后路单纯开窗减压+Coflex固定15例,开窗减压、髓核摘除+Coflex固定25例.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随访均拍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观察手术节段活动度(ROM)及椎间隙高度指数变化.症状缓解不明显患者行腰椎MRI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11.2个月.ODI和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3.88±16.34和5.94±1.39降至末次随访的14.63±6.84和1.13±0.9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间隙活动度8.32±3.56,术后3.64±2.7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指数有明显提升(P〈0.05),随访末期椎间隙高度指数逐渐下降,与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例行单节段减压、椎间盘切除+Coflex固定患者术后6个月内原有症状加重,MRI检查提示有椎间盘再突出,再突出率7%;1例患者行翻修手术后症状缓解,2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棘突间Coflex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疾患近期疗效显著,但术后有再突出风险,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选择需慎重,术后指导不可忽视.

  • 标签: 腰椎 退变性疾病 COFLEX 棘突间固定 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