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神经肿瘤杂志。2011个月;13(8):894-903。2011月8课件。类LSD1抑制敏感性的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组蛋白乙酰抑制。辛格毫米,曼顿,泰铢,蔡,aldape钾,巴顿司仪,钱德拉J儿科研究,癌症表观遗传学中心,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休斯敦,得克萨斯州77030,美国

  • 标签: 类LSD1 敏感性 胶质母细胞瘤 去乙酰酶抑制剂
  • 简介:摘要组蛋白乙酰4(HDAC4)是Ⅱa类乙酰的一员,特异性分布于骨骼肌、心肌、神经系统、血管系统、骨、软骨及肝脏等组织中,不仅可去乙酰组蛋白,使染色质凝集,抑制基因转录,还可与多种非组蛋白结合,调节靶蛋白转录活性,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代谢等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HDAC4是调节软骨细胞肥大分化的重要因子,其不仅在软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骨关节炎发病过程也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对HDAC4调节软骨细胞肥大分化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同时,也对其发挥功能的结构基础、调节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软骨生长发育过程,也将为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 标签: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 软骨细胞 肥大分化
  • 简介:摘要RA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慢性自身免疫病,关节病变的主要病理特征为滑膜炎症及软骨和骨的进行性破坏。组蛋白乙酰修饰是可逆的表观遗传调控方式,研究表明组蛋白乙酰(HDAC)失衡参与了RA骨破坏病理过程,HDAC可影响破骨前体细胞分化,调控核因子NF-κB、NF-κB受体活化因子/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骨保护素(RANK/RANKL/OPG)、NFATc1相关信号通路及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干扰破骨细胞分化、成熟和凋亡,促进RA骨破坏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细胞因子类 破骨细胞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骨破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组蛋白乙酰6(HDAC6)在丁酸钠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24只,8~10周龄,体重22~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肠缺血再灌注+丁酸钠组(I/R+SB组)和肠缺血再灌注+ITSA-1+丁酸钠组(I/R+I+SB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建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I+SB组分别于缺血前6、3和1 d时腹腔注射HDACs激活剂ITSA-1 0.5 mg/kg;I/R+SB组和I/R+I+SB组缺血前1周每天灌胃给予丁酸钠500 mg/kg,S组和I/R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120 min时心脏取血后处死小鼠,取小肠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小肠组织二胺氧化(DAO)水平;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结果并进行Chiu′s评分;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小肠组织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P62和HDAC6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小肠组织组蛋白H3(H3)和乙酰组蛋白H3(Ac-H3)的含量。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小肠组织Chiu′s评分、血清和小肠组织DAO水平升高,小肠组织LC3Ⅱ和HDAC6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H3含量升高,Ac-H3含量降低(P<0.05);与I/R组比较,I/R+SB组小肠组织Chiu′s评分、血清和小肠组织DAO水平降低,小肠组织LC3Ⅱ和HDAC6表达下调,P62表达上调,H3含量降低,Ac-H3含量升高(P<0.05);与I/R+SB组比较,I/R+I+SB组小肠组织Chiu′s评分、血清和小肠组织DAO水平升高,小肠组织LC3Ⅱ和HDAC6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H3含量升高,Ac-H3含量降低(P<0.05)。结论丁酸钠可通过抑制HDAC6活性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自噬和促进H3乙酰有关。

  • 标签: 丁酸盐类 再灌注损伤 组蛋白脱乙酰基酶类
  • 简介:目的分析焦炉工外周血中DNA甲基化转移1(DNMT1)、组蛋白乙酰1(HDAC1)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焦炉工人肺癌筛查的生物标志物。方法以152名男性焦炉工人为接触组,以141名男性水处理工为对照组。采集2组人员晨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内暴露指标1-羟基芘(1-OH-Py)的水平。同时采集晨起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DNMT1、HDAC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DNMT1、HDAC1蛋白的表达与焦炉工人工龄、工种、吸烟、饮酒等的关系。结果接触组尿1-OH-Py水平[(0.043±0.011)μg/mmolCr]和血清中DNMT1[(28.4±7.2)μg/L]、HDAC1蛋白[(382±64)μg/L]的表达高于对照组[(0.017±0.004)μg/mmolCr、(17.6±3.0)μg/L、(246±2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接触组中不同工种间DNMT1、HDAC1蛋白表达水平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焦炉作业工龄的增加,接触组DNMT1、HDAC1蛋白表达水平都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清中DNMT1、HDAC1蛋白可作为焦炉工人肺癌早期筛查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DNA甲基化 肺肿瘤 组蛋白去乙酰基酶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蛋白乙酰3(histone deacetylase 3, HDAC3)调节miR-625/组蛋白伴侣抗沉默功能蛋白1B(anti-silencing function 1B, ASF1B)轴对乳腺癌(breast cancer,BC)细胞焦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法检测HDAC3、miR-625和ASF1B在乳腺癌(breast cancer,B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BC细胞系(T47D、MCF7和MDA-MB-231)和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中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焦亡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和GSDMD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焦亡相关炎性因子IL-18和IL-1β的表达水平。ChIP实验用于测定HDAC3与miR-625的互作用关系。双荧光素报告实验验证miR-625和ASF1B的靶向关系。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和MCF-10A细胞比较,BC组织和细胞中的HDAC3和ASF1B表达升高,miR-625表达降低(均P<0.05)。与si-NC组比较,si-HDAC3组细胞NLRP3、Caspase-1和GSDMD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8和IL-1β的浓度升高(均P<0.05)。HDAC3通过结合miR-625的启动子区域抑制其表达(P<0.05)。与si-HDAC3+miR-NC组比较,si-HDAC3+miR-625 inhibitor组细胞中NLRP3、Caspase-1、GSDMD、IL-18和IL-1β的表达减少(均P<0.05)。ASF1B被证实为miR-625的靶基因,si-HDAC3+pcDNA3.1-ASF1B组细胞中的焦亡相关因子水平显著低于si-HDAC3+pcDNA3.1-NC组。结论HDAC3通过抑制miR-625上调ASF1B的表达,进而抑制BC细胞焦亡。

  • 标签: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 miR-625 抗沉默功能蛋白1B 乳腺癌 焦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组蛋白乙酰3(HDAC3)在肾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021年4月至2021年10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使用C57BL/6雄性小鼠60只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模型,等量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I/R+二甲基亚砜(DMSO)组、I/R+HDAC3抑制AES-135低、中、高剂量组。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估肾损伤情况;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Cr)定量肾功能水平;蛋白质印记(WB)法检测HDAC3及凋亡蛋白表达水平;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SOD)评估氧化应激水平。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ukey-Kramer检验。结果HDAC3的蛋白表达水平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在缺氧45 min组蛋白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2.147±0.166比1.013±0.023,F=173.4,P<0.01)。高剂量抑制组小鼠BUN及Cr水平明显低于I/R组(BUN:26.54±1.16比60.43±3.06;Cr:68.67±6.02比161.70±4.16,F=161.8,P<0.01)。高剂量抑制组小鼠的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裂解的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3(cleaved Caspase-3)的水平明显低于I/R组(bax:3.483±0.136比2.273±0.064;cleaved Caspase-3:1.827±0.069比1.347±0.028,F=7.2,P<0.05),高剂量抑制组小鼠的氧化应激相关H2O2、MDA及SOD的水平明显低于I/R组(H2O2:3.82±0.21比5.89±0.19;MDA:1.34±0.11比2.12±0.09;SOD:154.56±7.21比71.33±6.51,F=243.9,P<0.01)。结论HDAC3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上调,抑制HDAC3通过减少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水平,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肾缺血再灌注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 凋亡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小RNA-140-5p(miR-140-5p)通过靶向调控组蛋白乙酰4(HDAC4)基因表达在胃癌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0年10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院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52例);细胞实验对象为购买人胃正常上皮黏膜细胞系GES-1和胃癌细胞系MGC-803、SGC-7901和HGC-27。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链反应(RT-qPCR)以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HDAC4的表达。在线网站Targetscan预测HDAC4上游调控miRNA。双荧光素报告实验验证miR-140-5p和HDAC4的靶向关系。胃癌细胞依据不同转染处理分组为si-NC组、si-HDAC4组、mimic-NC组、miR-140-5p mimic组、inhibitor-NC组和miR-140-5p inhibitor组。采用RT-qPCR检测胃癌细胞miR-140-5p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HDAC4蛋白表达。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胃癌组织中的HDAC4的mRNA和蛋白表达高于癌旁组织(1.024±0.099比1.512±0.065;0.916±0.160比1.734±0.289,t=29.71、17.86,均P<0.05)。在胃癌细胞中miR-140-5p与HDAC4存在结合位点,双荧光素报告实验验证miR-140-5p结合在HDAC4的3’端非编码区(3’UTR)(0.986±0.050比0.436±0.039,t=15.02,P<0.05)。胃癌细胞中miR-140-5p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细胞(1.021±0.054比0.362±0.029,t=18.62,P<0.05)。miR-140-5p mimic组细胞迁移(180.000±5.890比54.000±3.230,t=32.49,P<0.05)和侵袭(94.000±5.430比43.000±3.420,t=13.77,P<0.05)能力显著低于mimic-NC组,而凋亡能力显著高于mimic-NC组(11.250±1.560比30.240±3.550,t=8.48,P<0.05);miR-140-5p inhibitor组细胞迁移(192.000±6.000比284.000±8.430,t=15.37,P<0.05)和侵袭(89.000±5.110比153.000±6.990,t=12.80,P<0.05)能力显著高于inhibitor-NC组,而凋亡能力显著低于inhibitor-NC组(13.200±1.620比5.350±1.000,t=7.14,P<0.05)。miR-140-5p mimic+Jagged1/FC组细胞迁移(60.000±3.430比196.000±7.230,t=29.44,P<0.05)和侵袭(48.000±3.750比97.000±4.890,t=13.77,P<0.05)能力显著高于miR-140-5p mimic+DMSO组,而细胞凋亡能力显著低于miR-140-5p mimic+DMSO组(28.950±3.240比12.050±1.430,t=8.27,P<0.05)。结论胃癌细胞的miR-140-5p上调表达可通过抑制HDAC4/Notch信号轴进而抑制胃癌转移进程。

  • 标签: 胃癌 微小RNA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 Notch通路 转移
  • 简介:摘要乙酰是一种重要的组蛋白翻译后修饰过程。研究证明组蛋白乙酰可调控脏器的纤维化进程。腹膜纤维化是腹膜透析的常见并发症,目前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近年来,关于组蛋白乙酰调控腹膜纤维化的作用和机制方面,本课题组和其他课题组均发现组蛋白乙酰修饰可调控TGF-β信号通路传导、炎性因子和血管增生等作用,本文将针对组蛋白乙酰在腹膜纤维化发生与发展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腹膜透析 纤维化 乙酰化作用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
  • 简介:目的研究孕期营养不良造成的宫内生长受限(intrauterinegrowthretardation,IUGR)大鼠肝脏中组蛋白H3的乙酰水平,以及组蛋白乙酰1(histonedeacetyl—ases,HDAC1)的表达变化,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方法采用孕期全程低蛋白饮食法建立大鼠IUGR模型,分离成年雄性子鼠(8周)的肝脏,采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肝脏中HDAC1的mRNA表达,Westernblot方法检测肝细胞核中HDACI的蛋白含量,以及组蛋白H3/K9的乙酰水平。结果IUGR组HDAC1的mRNA水平仅是对照组的54%(t=2.042,P〈0.05),肝细胞核中的HDAC1蛋白表达同样明显低于对照组(438±47VS1128±110)(t=2.179,P〈0.05)。与之相反,与对照组(10.5±1.2)%相比,IUGR大鼠肝脏中乙酰的H3/K9占总H3组蛋白的百分比(17.3±1.6)%明显增高(t=3.597,P〈0.01),且核中的HDAC1蛋白水平与H3/K9乙酰水平明显负相关(r=-0.781,P〈0.01)。结论IUGR大鼠肝细胞核中HDAC1蛋白表达降低,引起组蛋白H3的乙酰水平增高,染色质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可能是肝脏某些基因转录调控变化的分子基础。

  • 标签: 宫内生长受限 组蛋白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乙酰化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组蛋白乙酰抑制——丁酸钠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0、2.5、5.0、10.0mmol/L丁酸钠作用HeLa细胞24、48、72h后,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B淋巴细胞瘤因子-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p27、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0mmol/L丁酸钠比较,2.5、5.0、10.0mmol/L丁酸钠处理24、48、72h后HeLa细胞的细胞活力均明显降低(P﹤0.01)。与0mmol/L丁酸钠比较,2.5、5.0、10.0mmol/L丁酸钠处理48h后HeLa细胞的细胞凋亡率和G1期细胞所占比例均明显增高,细胞中cyclinD1、PI3K、p-AK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细胞中BAX、p27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0、10mmol/L丁酸钠处理48h后HeLa细胞中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较0mmol/L丁酸钠明显降低(P﹤0.01)。结论丁酸钠可能通过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HeLa细胞凋亡,并抑制细胞增殖。

  • 标签: 丁酸钠 宫颈癌 HELA细胞 增殖 凋亡
  • 简介:Sirtuins(SIRTs)是依赖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nicotinamideadeninedinucleo-tide,NAD+)的乙酰。除了对染色质组蛋白赖氨酸残基乙酰实现对基因的表观遗传修饰外,SIRT1可以调节多种关键转录调节因子及辅因子活性。SIRTs所介导的生理过程包括控制氧化应激响应、能量内稳态控制和运动代谢适应等。体育活动对代谢性疾病的预防或对衰老的延缓可能与SIRTs活性密切相关。多种运动训练方式和补充SIRTs小分子活性物质都能提高骨骼肌、脂肪、心肌和脑等脏器的SIRTs活性,提升机体抗疲劳及能量代谢适应的能力。SIRTs可能是表征功能内稳态的潜在标志物。

  • 标签: 运动生物化学 去乙酰化酶 运动训练 功能内稳态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蛋白乙酰6(histone deacetylase 6,HDAC6)在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及肾间质成纤维细胞活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和大鼠肾间质成纤维细胞(NRK-49F),细胞被分为4组:(1)对照组;(2)HDAC6抑制Tubastatin A(TA)组:10 μmol/L TA干预36 h;(3)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组:10 ng/ml TGF-β1刺激36 h;(4)TGF-β1+TA组:10 ng/ml TGF-β1+10 μmol/L TA刺激36 h。Western印迹法检测HK-2和NRK-49F细胞中纤连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I型胶原、E钙黏蛋白、HDAC6、乙酰组蛋白H3、组蛋白H3、乙酰α微管蛋白、α微管蛋白、TGF-β受体(TGF-βR)1、p-Smad3、Smad3、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p-EGFR等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比较4组细胞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1)与TGF-β1组比较,TGF-β1+TA组HK-2细胞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细胞外基质蛋白I型胶原和纤连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黏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HDAC6表达水平下调,乙酰组蛋白H3和乙酰α微管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均P<0.05)。(2)与TGF-β1组比较,TGF-β1+TA组HK-2细胞TGF-βR1、p-Smad3、CTGF及p-EGFR的表达水平下调(均P<0.05),Smad3和EGFR总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与TGF-β1组比较,TGF-β1+TA组NRK-49F细胞纤连蛋白、α-SMA、I型胶原、TGF-βR1和p-Smad3的表达水平下调(均P<0.05)。结论HDAC6抑制TA可能通过阻断TGF-β1/Smad3、CTGF和EGFR多条信号通路,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及肾间质成纤维细胞活化。

  • 标签: 细胞转分化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组蛋白脱乙酰基酶类 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 肾间质成纤维细胞
  • 简介:摘要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表观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发现,HOX转录反义RNA(HOTAIR)和组蛋白乙酰在脑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有望成为脑胶质瘤的治疗靶点。组蛋白乙酰转移组蛋白乙酰抑制可通过调控组蛋白乙酰程度,调控基因转录,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针对HOTAIR和组蛋白乙酰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表观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发现,HOX转录反义RNA(HOTAIR)和组蛋白乙酰在脑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有望成为脑胶质瘤的治疗靶点。组蛋白乙酰转移组蛋白乙酰抑制可通过调控组蛋白乙酰程度,调控基因转录,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针对HOTAIR和组蛋白乙酰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IFN-γ组蛋白乙酰改变及其在KD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断并住院治疗的KD患儿为KD组,经IVIG治疗后为KD-IVIG组,KD组依冠状动脉有无损伤分为冠状动脉损伤(KD-CAL+)亚组和无冠状动脉损伤(KD-CAL-)亚组,于IVIG治疗前、后取血备检;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IFN-γ组蛋白H3乙酰水平及组蛋白乙酰p300和乙酰HDAC1/2结合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IFN-γ+细胞(Th1)比例及IFN-γ、pSTAT4、pSTAT5和T-bet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D4^+T细胞IFN-γ、IL-2Rα/β、IL-12Rβ1/2、IL-18Rα/β和ITLR4mRNA表达;ELISA检测外周血浆中IL-12、IL-2和IL-18浓度。结果①KD患儿38例(男20例),年龄1-5.2岁;KD-CAL+亚组16例,KD-CAL-亚组22例。对照组32例(男17例),年龄1.2-4.9岁。KD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急性期KD患儿Th1细胞比例、IFN-γmRNA和蛋白表达及其组蛋白乙酰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KDCAL+亚组高于KD-CAL-亚组(P〈0.05),经IVIG治疗后明显恢复(P〈0.05)。③急性期KD患儿CD4^+T细胞IFN-γ组蛋白乙酰p300结合水平显著增加(P〈0.05),HDAC1/2结合水平明显降低(P〈0.05),p300/HDAC1/2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IFN-γ组蛋白H3乙酰水平呈正相关(r=0.52;P〈0.05),经IVIG治疗后均有所恢复(P〈0.05)。其中KD-CAL+亚组p300结合水平及p300/HDAC1/2比值均高于KD-CAL-亚组(P〈0.05),而HDAC1/2结合水平则低于后者(P〈0.05)。④急性期KD患儿血浆IL-2、IL-12和IL-18浓度显著增高(P〈0.05),CD4^+T细胞表面受体IL-2Rα/β、IL-12Rβ1/2、IL-18Rα/β和TLR4及其下游信号分子pSTAT5、pSTAT4、T-bet和MyD88表达明显上调(P〈0.05),且KD-CAL+亚组前述各项均高于

  • 标签: 川崎病 IFN-Γ 组蛋白乙酰化 TH1细胞 免疫
  •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曲古菌素A(trichostatinA,TSA)高效低毒的抗癌机理.应用细胞培养、MTT法,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和Annexin-V-FITC/PI双标流式细胞术观察TSA对HL-60细胞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ormalhuman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NPBMNC)的生长抑制,组蛋白乙酰水平以及诱导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TSA能够以时间、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HL-60细胞增殖,36小时IC50为100ng/ml.TSA能够诱导HL-60细胞凋亡,其作用也呈时间、剂量依赖性.TSA在显著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浓度和时间范围内对NPBMNC无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TSA处理4小时后,HL-60细胞和NPBMNC组蛋白乙酰水平上调显著高于未用TSA各组(P<0.05),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SA对HL-60细胞有明确的抑制增殖能力;TSA有明确的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能力,这可能是TSA体外抑制白血病细胞系HL-60生长和发挥抗白血病作用的主要机理之一;与NPBMNC相比较,TSA能够选择性诱导HL-60细胞凋亡;TSA选择性抑制HL-60细胞的机理与TSA调控HL-60细胞和NPBMNC组蛋白乙酰水平的差异无关.

  • 标签: 曲古菌素A 组蛋白乙酰化 细胞凋亡 HL-60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依赖的组蛋白乙酰6(SIRT6)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德清院区肛肠外科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124例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标本中SIRT6的表达水平,分为高表达(++)、低表达(+)及阴性(-)3组。采用χ2检验分析SIRT6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SIRT6蛋白表达水平与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24例患者标本中SIRT6高表达(++)54例(43.5%)、低表达(+)50例(40.3%)、阴性(-)20例(16.1%)。组间比较显示,SIRT6表达水平越低,其临床病理特征更偏晚期;生存分析显示,高表达组5年总体生存率(OS)为91.3%,低表达组5年OS为70.5%,阴性组5年OS为57.0%,随着SIRT6表达水平降低,患者OS及无复发生存率(RFS)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SIRT6低或阴性表达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OS及RFS独立危险因素[OS:风险比(HR)=2.764,95%可信区间(CI):1.223~6.244,P<0.05;HR=4.015,95%CI:1.250~12.893,P<0.05;RFS:HR=1.558,95%CI:1.942~10.700,P<0.05;HR:2.647,95%CI:1.400~5.004,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TNM Ⅱ/Ⅲ期患者显示,术后辅助化疗可显著提高SIRT6高及低表达患者OS及RFS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阴性表达患者无显著改善作用(P>0.05)。结论SIRT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可作为预后的判断依据之一,SIRT6蛋白表达水平具有指导术后辅助治疗价值。

  • 标签: 结直肠癌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过氧化氢(H2O2)对A549细胞组蛋白乙酰-2(HDAC-2)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磷酸-1(MKP-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不同浓度H2O2(0、100、200、400、600、800 μmol/L)干预A549细胞2 h、4 h、8 h、12 h、24 h和48 h,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干预时间点A549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LDH)实验检测不同干预时间点A549细胞生长受抑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12 h时HDAC-2和MK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MT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H2O2干预A549细胞,与对照组(H2O2浓度为0 μmol/L)相比,随H2O2浓度提高,不同干预时间点(2 h、4 h、8 h、12 h、24 h和48 h)A549细胞存活率均呈下降趋势。2.LDH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H2O2干预A549细胞,与对照组(H2O2浓度为0 μmol/L)相比,随H2O2浓度提高,不同干预时间点(2 h、4 h、8 h、12 h、24 h和48 h)A549细胞抑制率均呈上升趋势。3.不同浓度H2O2干预A549细胞12 h时,随H2O2浓度增加,HDAC-2蛋白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性下降(F=14.588,P<0.01),MKP-1蛋白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性升高(F=64.297,P<0.01)。结论H2O2可通过调控HDAC-2及MKP-1的表达,参与肺细胞氧化应激性损伤过程。

  • 标签: 过氧化氢 A549细胞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磷酸酶-1
  • 简介:概述了乙酰辅酶A羧化(Acetyl-CoAcarboxylase,[EC6.4.1.2],ACC)在植物体内的作用以及以ACC为作用靶标的抑制的发展状况.根据抑制在体内与体外的抑制数据,讨论了化合物物理性质与结构对其生物活性的影响.ACC抑制主要有芳氧苯氧丙酸酯类、肟醚类环己二酮类、芳氧苯基环己二酮类和三酮类环己二酮.其中肟醚类环己二酮和芳氧苯氧丙酸酯类ACC抑制已经有几十种商品化的产品.目前新发现的芳氧苯基环己二酮类和三酮类环己二酮类ACC抑制可能成为新的除草剂热点.

  • 标签: 乙酰辅酶A 羧化酶 抑制剂 研究进展 除草剂 芳氧苯氧丙酸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