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常规方案团注造影剂对冠状动脉左主干(LMA)分叉区管腔直径和角度的影响,为应用CCTA精确测量冠状动脉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54例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及常规方案团注CCTA检查的疑似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由2名医师分别测量LMA中段管腔直径(d1)、左前降支(LAD)近段管腔直径(d2)、左回旋支(LCX)近段管腔直径(d3)和LAD与LCX分叉夹角(∠1)。比较2名医师测量数据的一致性,并比较CACS和CCTA测量各指标的结果。结果2名医师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仅CCTA测量的d3一致性适中(组内相关系数= 0.717),余各指标一致性良好(组内相关系数>0.75)。CACS和CCTA测量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4例患者按照CCTA左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组,其中LMA及分支正常或狭窄程度<50% 25例,LMA及分支有1支或多支狭窄程度≥50% 29例。CACS和CCTA测量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TA检查中常规方案团注造影剂未对冠状动脉LMA分叉区管腔直径和角度造成确切影响。

  • 标签: 冠状血管造影术 造影剂 造影剂团注 左主干
  • 简介:摘要:目的:人工智能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后处理和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40例同时行CCTA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arteriography,CAG)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图像后处理及诊断分为人工组和AI组,比较两种方法后处理用时和图像质量主客观评分及评估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差异。以CAG结果为金标准,以血管为单位,比较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的差异,并采用Kappa检验评价其结果的一致性。结果:AI组后处理及诊断用时为(236.57±20.66)s,较人工组[(789.74±63.38)s]缩短了约70.04%(P<0.05);两种方法得到的图像质量主客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I组检测斑块总准确率为96.32%(131/136)。人工组与AI组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性斑块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一致性较好(Kappa=0.901,P<0.001)。以血管为单位,AI组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7.72%(50/57)、94.12%(48/51)、94.34%(50/53)、87.27%(50/53)和90.74%(98/108),与CAG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一致性较好(Kappa=0.815,P<0.001)。结论:AI在CCTA图像后处理效率、斑块性质识别及冠脉狭窄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作为分析诊断CCTA的有效辅助工具。

  • 标签: 人工智能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图像后处理 冠状动脉狭窄诊断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中护理干预的效果及体会。方法以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3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66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情况及造影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的一次成功率、检查时间在5min以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检查中的心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级图像质量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从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等各个阶段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检查成功率,缩短检查时间,提高图像质量,临床意义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64排螺旋CT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和疑似冠心病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前后的时间少于2周。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是标准的。分析64排螺旋CT诊断中度和中度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计算准确率,阳性率和吻合率。结果64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的准确率高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P>0.05)。64层螺旋CT显示中,中度冠状动脉狭窄的确切值为90.00%,阳性率为65.00%;钙化灶的确切值为85.00,阳性率为60.00%。结论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中,中度狭窄的检出敏感。它可以用作冠状动脉狭窄的非侵入性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短期多次检查,定位准确等优点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64排螺旋CT 冠状动脉狭窄病变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心血管疾病作为常见临床疾病,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对人们居住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破坏,污染逐渐严重,导致逐年增多心血管的发生率。心血管疾病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非常严重威胁,同时给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带来经济负担。当前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治疗为进行药物治疗,然而治疗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冠状动脉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能够有效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保证临床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此次对放射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方法:根据研究内容各项要求进行调查目标的选入,坚持完成此次调研病例有50例,对所有的病例实施放射CT血管造影扫描检查,并了解患者钙化积分情况,主要对此次病例有关资料实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调研当中以检测钙化斑块在1毫米数据,同时测定的小钙化斑块数据作为标准,最终测定结果为3毫米钙化斑块有25。当小钙化斑块数据在15情况下,说明3毫米情况下的钙化斑块的敏锐性是较差的。结论:此次主要以冠状动脉病症进行研究,针对病例实施放射CT血管造影诊断,以不同层厚钙化结果进行评估,1mm检查结果更为突出,所以,在诊断小钙化斑块方面具有显著的价值性。

  • 标签: 放射CT血管造影 在冠状动脉 钙化斑块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是较常见的冠状动脉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手术成功率低、风险高、并发症多。术前全面评估病变特征,对手术难易程度进行分级,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主要方法。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能够提供血管走行、斑块形态和特征、钙化信息等,有助于预测高危病变及识别病变特征,进而制定血运重建策略和预测手术成功率等。笔者就CCTA在CTO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予以综述,旨在提高对CCTA评价CTO的认识和应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闭塞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MRCA)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已逐步应用于临床,无电离辐射、可不注射对比剂成像的优势使其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具有独特价值,临床需求逐步增强。MRCA成像技术的相对复杂性是限制其临床推广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业界尚无可遵循的MRCA检查操作规范。本共识针对MRCA检查人员及设备要求、检查适用人群、检查流程、扫描序列选择及参数设置、图像后处理及报告书写等方面提出具体、操作性强的应用标准及建议,以期促进该技术的临床推广及规范化应用。

  • 标签: 冠状血管 磁共振成像 专家共识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术中的护理配合,以提高导管室护士的专业护理水平,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本中心 18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就术中如何进行良好的护理配合进行讨论总结。结果 18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伴重度钙化病变患者即刻手术成功率 100%, 1例( 5.6%)出现血管痉挛慢血流, 2例( 11.1%)出现心率、血压下降,给予对症处理后转危为安,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血管内超声指导下冠状动脉旋磨手术难度大,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导管室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娴熟的操作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的配合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 ]冠状动脉旋磨术 血管内超声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射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我院收治的55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所选患者均接受放射CT血管造影检查,并针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重建厚度分别为1mm、3mm,分析对比重建检查结果。结果3mm重建厚度检查中钙化斑块检出率、小钙化斑块检出率均比1mm重建厚度检查中钙化斑块检出率、小钙化斑块检出率低(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放射CT血管造影具有显著临床价值,且重建厚度不同,检出率也存在差异,所以应以患者情况为准选择适合的重建厚度,确保检查效果。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放射CT血管造影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CAF患者冠状动脉CTA影像资料,利用多种后处理重建,总结CTA影像特点包括血管起源,形态,瘘口情况等。结果3例冠状动脉-左心室瘘。2例冠状动脉-左心房瘘。1例冠状动脉-右心房瘘;40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结论多排层螺旋CTA可清晰显示CAF的血管起源、形态及瘘口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信息。

  • 标签: 冠状动脉瘘 CT血管造影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编织冠状动脉(WCA)的血管内超声(IVUS)及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影像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就诊,且冠状动脉造影疑诊WCA的患者37例,进行腔内影像学分析,总结确诊为WCA患者的IVUS及OCT特点。结果37例入选者中,共确诊WCA患者9例(24.3%),其中累及右冠状动脉6例、前降支2例和回旋支1例;WCA病变节段平均长度2.2 cm(范围1.2~4.5 cm)。WCA造影的直接征象为冠状动脉的某一处分出多条细小管腔,这些管腔沿着主血管走形方向缠绕而行,形成"麻花辫"样的编织网,随后再次汇合成一条正常血管。病变血管段长短不一,除非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血流多数不受限。OCT及IVUS显示局部管腔存在多个螺旋管腔,彼此独立且每一隧道均有较为完整的三层血管结构。结论WCA具有典型的IVUS和OCT影像特征,借助IVUS及OCT有助于提高WCA检出率并指导治疗决策。

  • 标签: 血管内超声 光学相干断层显像 冠状动脉疾病 编织冠状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40例,通过放射CT血管造影对其进行检查,并对所有患者的原始数据进行1mm、3mm的重建,比较诊断结果。结果1mm组的检查结果更为精确,其中,1mm检查组共检测出钙化斑块40个,小钙化斑块32个;3mm组共检测出钙化斑块33个,小钙化斑块26个,两组数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结论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不同重建厚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1mm重建组的检测量更接近准确值。

  • 标签: 放射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 诊断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当前,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蔓延。SARS-CoV-2主要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受体感染宿主细胞,在引起呼吸系统损伤的同时,也造成急性心肌损伤和慢性心血管疾病。COVID-19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也十分常见,对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需要提高认识和积极防治。本文综述了COVID-19合并及继发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相互影响机制及治疗和预防措施,以增进临床医师对COVID-19和心血管疾病关系的认识和管理。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相比于大血管,小血管病变植入支架后更容易发生晚期管腔丢失。为了克服药物洗脱支架的不足,药物涂层球囊(DCB)应运而生。本文通过比较DCB与DCB+裸金属支架、DCB与药物洗脱支架、单纯DCB在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中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药物涂层球囊 冠心病 小血管病变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中实施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重要价值。方法对2011~2013年间我院收治的5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同时结合其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结果进行综合性回顾与分析。结果54例患者经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发现在斑块检出总数量、血管狭窄情况等方面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较为接近(P>0.05)。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依次是85.95%、93.26%、74.8%和96.61%。结论对冠心病进行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具有相对理想、可靠的鉴别能力,并且操作简便,不会给患者带来创伤,是今后医院单位尽早确切诊断本病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议普及。

  • 标签: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非阻塞及阻塞性冠状动脉(冠脉)疾病患者的冠脉微血管疾病(CMVD)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完成13N-氨水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心肌血流绝对定量检查并在PET检查90 d内完成冠脉造影或CTA的97例疑诊CMVD患者,根据造影及CTA结果将患者分为非阻塞组(72例,3支冠脉均不存在狭窄≥50%的病变)和阻塞组(25例,至少存在1支冠脉狭窄≥50%,且至少存在1支冠脉狭窄<50%),以冠脉血流储备(CFR)<2.90且负荷心肌血流量(SMBF)<2.17 ml·min-1·g-1为CMVD的判定标准,从血管及患者层面分析两组患者非阻塞性冠脉的CMVD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间发生CMVD的冠脉支配区的静息心肌血流量(RMBF)、SMBF及CFR。结果在血管层面,阻塞组非阻塞性冠脉存在CMVD的比例高于非阻塞组[47.1%(16/34)比25.5%(55/216),χ2=6.738,P=0.009]。在患者层面,两组发生CMVD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11/25)比33.3%(24/72),χ2=0.915,P=0.339]。两组间发生CMVD的冠脉支配区的RMBF[(0.83±0.14)ml·min-1·g-1比(0.82±0.17)ml·min-1·g-1]、SMBF[(2.13±0.60)ml·min-1·g-1比(1.91±0.50)ml·min-1·g-1]及CFR(2.59±0.66比2.36±0.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阻塞与阻塞性冠脉疾病患者的非阻塞性冠脉均可存在CMVD,后者的CMVD检出率更高,两者CMVD的严重程度基本一致。

  • 标签: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微循环
  • 简介:摘要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可能有需要血运重建的冠状动脉疾病。然而,许多NSTEMI患者并没有进行血运重建。CT血管成像似乎是对这些患者进行分层的有效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系统阐述了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临床适用标准,包括主要的检查适应证,以及相对禁忌证和限度,对主要适应证的推荐级别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本文重点阐述了CCTA图像判读规程和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依据扫描模式和程序,逐一阐明了CCTA读片的规程,以及诊断报告书写过程中应该加以描述的内容,对重点应该描述和诊断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推荐,并给予了推荐等级,以示其重要性。本部专家共识联合了数十位专家共同修订完成,并特意邀请了部分心血管内科和外科专家加入,以保证本共识能够更加切合临床实际工作情况,并更加适用于临床工作。

  • 标签: 冠状血管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适用标准 诊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