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成分及CT易损征象的特点。方法将2017年1至12月于阜外医院门诊就诊,临床疑诊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连续患者纳入单中心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经排除标准筛选后共纳入患者2 660例,病变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共5 078支。将入组患者及病变血管根据年龄分别分为5组:≤40岁、41~ 50岁、51~60岁、61~70岁、>70岁组。根据CCTA图像测量并计算各病变冠状动脉的斑块负荷,斑块的脂肪、钙化、纤维成分体积比以及各年龄组斑块CT易损征象的出现比例。分别使用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及各影像参数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特点,同时使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冠心病常规危险因素与CT高危斑块的关系。结果斑块的不同成分在各年龄组的变化趋势不同。各年龄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均以纤维成分为主,各组的斑块中纤维成分体积比分别为83.33% (75.42%,91.60%)、81.51% (74.44%,89.07%)、81.85% (74.88%,88.88%)、82.33% (74.03%,89.20%)、80.99%(73.43%,88.19%)(χ2=9.775 ,P=0.044)。斑块的钙化体积比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各年龄组钙化成分体积比依次为1.10%(0, 5.53%)、1.19%(0, 7.58%)、2.29%(0, 10.45%)、3.97%(0, 14.25%)、6.84%(0.40%,17.55%)(χ2=146.719,P<0.001)。脂质体积比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类抛物线变化,以41~50岁组患者的斑块脂质体积比最高,各年龄组冠状动脉斑块的脂质成分体积比分别为10.94%(5.71%,19.31%)、12.18% (5.81%,19.56%)、10.48%(4.83%,17.14%)、8.14% (3.23%,15.11%)、7.20%(2.44%,13.68%)(χ2=137.470,P<0.001 )。斑块的CT易损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正性重构和低密度斑块征的出现率以及各年龄组粥样硬化斑块中经CT判定为高危斑块的比例均大致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变化,以41~50岁年龄组最高(73.9%、91.9%、73.4%)(χ2=8.678、3.970、21.577,P=0.07、<0.001、<0.001),但正性重构征象出现率在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性别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经CT判定为高危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T高危斑块的比例减少(回归系数为-0.08);而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T高危斑块的比例较高(回归系数为0.188)。结论随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逐渐增加,斑块脂质成分和经CT判定为高危斑块的比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趋势变化,以41~ 50岁组比例最高。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BLCFA)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研究进展。方法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血运重建""全动脉化""解剖"以及"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descending branch of the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total arterial revascularization"等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以及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996年1月—2020年11月相关文献共30篇,其中中文2篇、英文28篇。结合临床经验,从DBLCFA的解剖学特点、组织学表现以及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疗效和手术技术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DBLCFA在解剖上具有足够的可获取长度以及与冠状动脉相匹配的血管直径等特点,在组织学上具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稳定性,且获取途径便捷、中期通畅率良好,因此成为心肌血运重建手术中动脉桥血管材料的一种可靠选择。结论DBLCFA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技术上安全可行,拥有较好的中期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但其远期应用效果尚需进一步评估。

  • 标签: 心肌血管重建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心肌血运重建 全动脉化
  • 简介:摘要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报告和数据系统(CAD-RADS)的广泛应用及指南不断更新,冠状动脉疾病评估向着标准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解读2022国际心血管CT协会最新发布的CAD-RADS 2.0版本,学习标准化的影像学术语和管理意见,为临床提供更统一、精准、全面的信息,对指导治疗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架起科学研究和国际多学科沟通交流的桥梁。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疾病报告和数据系统 狭窄 斑块负荷 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在本溪市中心医院拟诊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50例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进行过CCTA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CCTA图像上传到后处理工作站,经过2名影像科医师进行后处理和诊断,同时图像也经过AI软件进行后处理并生成诊断报告。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方面,将AI的诊断结果与CAG的结果对照;在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的诊断方面,将AI的诊断结果与医师的诊断结果对照;判断AI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中,AI诊断的敏感度为93.22%,特异度81.32%,阳性预测值76.39%,阴性预测值94.87%,与CAG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1,P < 0.001);在心肌桥的诊断中,AI诊断的敏感度为30.77%,特异度81.45%,阳性预测值25.81%,阴性预测值84.87%,与医师结果一致性差(Kappa =0.11,P=0.162)。结论AI辅助诊断在双源CT的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在心肌桥诊断中尚存不足。

  • 标签: 人工智能 放射摄影术,介入性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双能扫描投影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狭窄 心肌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氯吡格雷不同给药方案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血管事件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氯吡格雷600mg,对照组患者术前给予氯吡格雷300mg。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出凝血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PTT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PT、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缺血事件与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再梗死、心力衰竭、病死及出血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前予以患者氯吡格雷600mg,可有效降低缺血事件及血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复方丹参滴丸在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冠心病中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11月至2017年9月来我院接受救治的76例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76例患者分为常规组(38例,应用常规治疗)、实验组(38例,应用常规治疗+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研究对比实验组和常规组患者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心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后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1.24±0.12)次相比常规组明显更少,且LVEF(0.67±0.22)%、LVESD(41.27±2.12)mm、LVEDD(51.32±7.10)mm相比常规组明显更高,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89%)和对照组(5.26%)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冠心病切实可行,效果较显著。

  • 标签: 复方丹参滴丸 冠状动脉 微血管病变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单支血管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临汾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单支血管慢性完全闭塞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PCI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左室内径缩短率(FS)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患者脑钠肽前体、左室射血分数和FS值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个月,研究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03%(1/33)和6.06%(2/33),均低于对照组的18.18%(6/33)、24.24%(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CI治疗单支血管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临床效果较好,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更佳,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预后更好。

  • 标签: 心功能 单支血管,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介入治疗 心血管不良事件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晚期静脉移植血管疾病(SVGD)患者于静脉移植血管及自身冠状动脉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登记的1 608例CABG术后患者中筛选术后1年因心绞痛症状复发住院且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1支静脉移植血管狭窄≥50%患者165例。根据造影结果及术者临床经验判断缺血相关血管并对静脉移植血管或自身冠状动脉行介入治疗,依据介入治疗部位将纳入患者分为静脉移植血管组(53例)及自身冠状动脉组(112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两组出院12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并采用Cox回归分析晚期SVGD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165例进行分析,其中男性98例(59.4%),年龄(64.2±7.1)岁。随访时间12(8,12)个月。静脉移植血管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0.57%(48/53),住院期间3例(5.66%)发生严重并发症,2例(3.77%)死亡。自身冠状动脉组的手术成功率88.39%(99/112),住院期间7例(6.25%)发生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自身冠状动脉组的住院期间病死率低于静脉移植血管组(P<0.05)。出院12个月内静脉移植血管组MACE发生率与自身冠状动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32%(6/53)比10.71%(12/112),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两组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73.58%(39/53)比66.13%(74/112),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HR=41.203,95%CI 4.859~349.361,P<0.01)及合并外周血管疾病(HR=2.808,95%CI 1.067~7.393,P<0.05)为晚期SVGD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BG术后晚期SVGD患者行静脉移植血管及自身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均较高,安全性均较好;自身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住院期间病死率较静脉移植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低;伴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预后较差。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静脉移植血管疾病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 简介:摘要隐静脉移植血管动脉瘤(SVGA)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罕见并发症,是一种特殊的冠状动脉瘤。该文报道了1例超声心动图误诊为右心房血栓、最终通过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SVGA患者。冠状动脉CTA在诊断SVGA中较冠状动脉造影能够更为准确地评估瘤体的大小、形态及血管腔内附壁血栓状况,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动脉瘤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 简介:近年来,随着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DCT)软硬件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64排螺旋CT、双源CT(dualsourceCT,DSCT)、320排螺旋CT等相继问世,并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使冠心病的无创检查开启了新纪元[1]。应用无创伤、几乎没有危险和并发症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技术,患者在一次屏气的时间(5~15s),甚至更短的时间(1s)内,

  • 标签: 复杂冠状动脉病变 计算机断层扫描 评估
  • 简介:目的:探讨16排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应用技术。方法使用东芝公司16排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技术(VR)进行图像后处理,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结果心率平稳为53~66次/min,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可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通畅情况及管壁病变。心率>68次/min时,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显示不规整。结论16排CT冠状动脉成像可比较准确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应用技术
  • 简介:摘要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已经取得一定进展,社会生产逐步恢复。医疗机构必将是疫情警报最晚解除的单位。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最重要的任务依然是继续加强防护和避免聚集性发病,同时又必须向各类疾病提供医疗救治。目前国内外尚缺乏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进行外科围手术期防护的指南和共识。根据防疫原则,外科手术的开展应以急诊手术和明显影响预后的限期手术为主。血管外科作为可以较为明确地规范其手术急缓程度的外科专科,在疫情期间收治患者应首先考虑手术急迫等级。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将血管外科常见手术按照急迫程度细分为:抢救手术、急救手术、急诊手术、亚急诊手术、限期手术、择期手术六大类;并对疫情防控期间血管外科手术的收治原则提出建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不同途径的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根据发病因素总结相应的护理策略和体会。方法回顾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经皮冠状动脉诊疗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患者的发病因素,并总结护理体会。结果300例患者有16例术后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5.33%,其中经股动脉路径的有12例,经桡动脉路径的有4例,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针对每一位患者的发病因素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后,16患者均治愈。结论经桡动脉路径比经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发症少;在诊治过程中,掌握外周血管并发症的致病原因和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术后外周血管的诊疗很重要。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治疗 外周血管并发症 不同途径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外周血管冠状动脉以外的血管)支架置入杂交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全麻后外周血管造影及支架置入,支架置入完后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5例术后心脏和外周血管症状消失,早期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ALT为(38.4±6.9)U/L,AST为(28.0±8.2)U/L,与术前ALT(36.6±7.5)U/L,AST(26.4±7.2)U/L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3例术前术后肾功能均正常,2例合并肾动脉狭窄的术后血尿素氮分别为7.3、6.8mmol/L,术后血肌酐分别61、82μmol/L;术后24h胸液量(842±180)ml,ICU时间(75.4±25.2)h,呼吸机使用时间(24.2±17.4)h,术后住院时间(9.8±2.9)d。5例术后随访2~8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杂交手术早期临床效果明确,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患者术后肝肾功能较术前无明显改变,胸液量、ICU使用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似,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杂交手术 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外周血管支架置入
  • 简介:摘要:目前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STEMI)的治疗首先考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但是,有超过一半的 STEMI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 MVD)[ 1 ~ 3]。与单支血管病变相比, MVD 患者具有较高的早期和远期死亡率,反复心肌缺血、再发心肌梗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的发生率也较高[ 3],影响患者预后。美国心脏病学会指南推荐,对于符合要求的 STEMI患者,可以对梗死相关动脉及至少 1个非梗死相关动脉实施 PCI( MV-PCI)。最近的一些随机试验和荟萃分析显示,针对血管造影显示有狭窄的非犯罪血管,立即 PCI也能起到作用。但根据临床现实和目前大多的试验分析和荟萃分析显示:与择期完成多支 PCI和仅对犯罪血管处理相比, MV-PCI在心脏性死亡、不良心脏事件等方面发生率均较高。不推荐对 MVD STEMI患者实施 MV-PCI,对于 MVD 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和心脏骤停的患者也是如此。择期完成多支 PCI可能仍是大部分患者应采用的治疗策略。但是随着器械技术、医生素质、抗栓药物和降脂药物等的不断发展,以后在多支血管病变的处理中 MV-PCI会不断增多。

    关键词: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PCI策略选择 多支血管病变的 STEMI( MVD STEMI)患者由于高死亡率,预后较差,所以在临床中特别需要关注,目前针对 MVD STEMI患者主要有三种 PCI策略:仅对梗死相关动脉行 PCI( culprit PCI),同时对梗死相关动脉及至少 1个非梗死相关动脉实施 PCI( MV-PCI),以及对梗死相关动脉实施 PCI后择期对非梗死相关动脉行 PCI( staged PCI)。尚无充分的试验确证哪一种是最优的选择。现就ST段抬高型心梗合并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 PCI策略选择进行综述。 一 同时对梗死相关动脉及至少1个非梗死相关动脉实施PCI /完全血运重建(MV -PCI) 急性 STEMI患者往往伴有全身炎症反应、凝血和内皮功能的异常,所以斑块的不稳定性不仅在梗死相关血管中出现,也会累及非梗死相关血管,及时采取完全血运重建可能会进一步稳定了其他危险病变[ 4~ 6]。在 PRAMI等的随机对照研究中[ 7],将梗死相关动脉 PCI组和完全血运重建组( PCI治疗包括对狭窄超过 50%以上的非梗死相关血管)进行对比观察。完全血运重建 PCI组虽然透视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均增加、手术时间延长,但是梗死相关动脉 PCI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其相当( P=0.84)。在 23个月随访期内,梗死相关动脉 PCI组( 231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脏性死亡和顽固性心绞痛联合终点(主要终点)发生率为 23%,完全血运重建组( 234例)为 9%。完全血运重建组顽固性心绞痛以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作为次要终点的再次血运重建率亦降低。其中心脏性死亡( HR 0.34, 95%CI 0.11 ~ 1.08,P=0.07) ,顽固性心绞痛 (HR 0.35, 95%CI 0.18 ~ 0.69,P=0.002) ,非致死性心肌梗死 (HR 0.32, 95%CI 0.13 ~ 0.75,P=0.009) ,再次血运重建( HR 0.30, 95%CI 0.17 ~ 0.56,P< 0.001)。

    Mylotte 等[ 8]在一项研究中从 11530例 STEMI患者中选出 266例合并心源性休克和心脏骤停的患者,其中仅单支血管病变患者 97例,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 169例;多支血管病变者被分为 culprit PCI 组( n= 103)和 MV-PCI组(n= 66),主要观察终点为术后 6个月生存率。该研究的结果提示 MV-PCI 组术后 6个月生存率高于 culprit PCI组。这一项多中心、前瞻、观察性研究表明,对 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和心脏骤停的患者行 MV-PCI可提高患者的短期生存率,改善预后。 二 梗死相关动脉实施 PCI后择期对非梗死相关动脉行 PCI(staged PCI) 一些相关研究认为急性 STEMI患者整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梗死处的心肌细胞十分脆弱,此时非梗死相关血管通过剩余血流和侧支血流相对稳定一些,若此时也处理非梗死相关血管,可能会进一步损伤正常的心肌细胞[ 9-10]。 Kornowski等[ 11]在观察性研究中( HORIZONS-AMI 试验)将入选的多支血管病变接受 PCI 的 668 例 STEMI患者,分为 MV-PCI组 ( 275 例 ) 和 staged PCI组 ( 393 例 ) 。 1 年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 staged PCI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 MACE) ( 包括再次梗死、死亡、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和卒中 ) 发生率有降低趋势,并且支架血栓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和 TIMI 严重出血率降低,而这两组的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和再梗死率相差无几,详见表 1。即使分析仅限于“真正择期”处理非罪犯病变 ( TIMI 0~ 2级血流血管的病变除外 ) , MV-PCI组的全因死亡率 ( 1.3% 比 8.0% , P = 0.04) 和心脏性死亡率 ( 0% 比 4.9% , P = 0.05) 均高于 staged PCI组。 项目 MV -PCI( 275例) Staged-PCI( 393例) P值 全因死亡率 9.2 2.3 < 0.0001 再次梗死率 6.5 4.7 0.29 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率 8.9 8.1 0.66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18.1 13.4 0.08 明确的支架血栓发生率 5.0 1.6 0.01 TIMI严重出血率 4.0 1.3 0.02 表 1 staged PCI和 MV-PCI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 TIMI严重出血率比较 ( % ) 三 仅对梗死相关动脉行 PCI( culprit PCI ) 目前很多文献指出急诊 PCI应仅针对梗死相关动脉,而不应牵涉非梗死相关动脉。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支持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仅需行靶血管血运重建,除非患者伴有心源性休克或在靶血管成功 PCI后病变高度不稳定且进行性缺血。但目前已有一些研究发现,对于 MVD患者,在已对梗死相关动脉行急诊 PCI的同时,建议处理非梗死相关动脉。 Politi 等[ 12]采用不同 PCI方案对 214例 MVD STEMI患者治疗,随访 2.5年发现,近一半行 culprit PCI的患者中至少发生 1项 MACE,明显高于 MV-PCI 组与 staged PCI 组,且 culprit PCI组心脏性死亡发生率、再次血运重建率及再入院率亦较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不支持 culprit PCI,但仍缺乏大量循证医学的论证。 讨论: 综上的各项试验对比和荟萃分析仍有不足之处,在多支冠脉病变的患者中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仍需大规模的临床数据和试验分析加以证明。但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多支冠脉病变的患者,越来越多的文献建议不仅要处理梗死相关血管,也要对相对严重的非梗死相关血管做相应的处理。大多的争论在于何时以何种策略行非梗死相关动脉 PCI最优。目前大多的文献支持行择期 PCI,认为择期 PCI不仅降低早期和远期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发生率,而且与 MV-PCI相比更减少了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但根据 2015年来的一些最新荟萃分析、 PRAMI研究以及 CvLPRIT等研究分析显示,对部分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 STEMI患者干预非梗死相关动脉可能安全且获益。美国 2015年 STEMI 防治指南更新中,建议对血液动力学稳定、 STEMI合并多支病变患者,可考虑对梗死相关动脉及至少1个非梗死相关动脉同时实施 PCI。根据中国 PCI指南( 2016)推荐,合并多支病变的 STEMI 患者在血液动力学稳定情况下择期完成非梗死 PCI,也可考虑对梗死相关动脉直接 PCI同时完成非梗死相关动脉的 PCI。对于合并严重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 MVD STEMI患者,根据指南建议,罪犯血管和非靶血管的 PCI可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目前 staged PCI可能仍是大部分患者采取的措施。 MV-PCI策略仍然具有很高的风险,但我们也认识到 PCI的策略选择应该考虑个体化,并且会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发生变化,新型生物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的发展应用,完全可吸收支架的临床应用,新型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生素质和患者术后保健方法的不断提高, MV-PCI策略会较以前更多地成为医生的选择。 参考文献 Cannon CP, Weintraub WS, Demopoulos LA, et al.Comparison ofearly invasive and conservative strategies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coronary syndromes treated with the glycoprotein IIb/IIIa inhibitortirofiban[ J] .N Engl J Med. 2001, 344(25):1879-1887. 2. Mcpherson JA, Maehara A, Weisz G, et al.Residual plaque burde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fter successful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JACC Cardiovasc Imaging.2012,5(3 Suppl):S76-S85. 3. Sorajja P, Gersh BJ, Cox DA, et al.Impact of multivessel diseaseon reperfusion success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Eur Heart J. 2007,28(14):1709-1716. 4.Goldstein JA,DemetriouD,Grines CL,et al.Multiple complex coronary plaqu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ation[ J].N Engl J Med.2000,343(13):915-922. 5.Ambrose JA.In search of the “vulnerable plaque”:can it be localized and will focal regional therapy ever be an option for Cardiac Prevention[J].J Am Coll Cardiol.2008,51(16):1539-1542. 6.王文静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再灌注的临床分析及意义 [ J]。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 2012,20(7):1221. 7. Wald DS,Morris JK, Wald NJ, et al. Randomized trial of preventive angioplasty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N EngJ Med 2013,369: 1115-1123. 8.Mylotte D, Morice MC, Eltchaninoff H, et al.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suscitated cardiac arrest, and cardiogenic shock: the role of primary multivessel revascularization[J].JACC Cardiovasc Interv.2013,6(2):115-125. 9.Levine GN,Bated ER,Blankenship JC,et al.2011ACCF/AHA/SCAI guideline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 J].Circulation.2011,124(23):e574-e651. 10.李文慧、马建琴、宋彦恩 .急性心肌梗死 PCI中无再流现象的预防 [ J].疑难病杂志 .2009,8(11):700-702。 11.Kornowski R,Mehran R,Dangas G,et al. Prognostic impact of staged versus "one-time" multivessel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alysis from the HORIZONS-AMI ( harmonizing outcomes with revascularization and stent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ial. J Am Coll Cardiol.2011,58: 704-711. 12.Politi L, Sgura F, Rossi R, et al.A randomised trial of target-vessel versus multi-vessel revascularisation in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during long-term follow-u[J].Heart.2010,96(9):662-667.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冠脉CT血管成像检查过程中“低对比剂浓度、低管电压”(双低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本院行冠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6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将之分组对比,常规组(n=33)采用对比剂碘克沙醇320mgI/ml、100kV管电压,研究组(n=33)采用对比剂碘克沙醇270mgI/ml、80kV管电压。结果:研究组升主动脉、左冠脉主干、左冠脉回旋支近端、左冠脉前降支近端、右冠脉近端的CT值明显高于常规组,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规组(p

  • 标签: 冠心病 CT血管成像 双源CT 碘对比剂 管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