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2018年美国重症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先后发布了《ICU成年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201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发布《中国儿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儿镇痛镇静治疗专家共识》,新指南在旧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更新,特别是一些新的理念逐渐行成,本文围绕这些新的指南做一总结,以供同道参考。

  • 标签: 镇痛 镇静 指南
  • 简介:摘要1例51岁男性患者因腰腿疼痛间断服用布洛芬4年,因疼痛加重规律服用该药(0.2 g、3次/d)2年后出现恶心、呕吐,实验室检查示红细胞计数2.13×1012/L,血红蛋白(Hb)59 g/L,血清肌酐(Scr) 897 μmol/L,尿酸457 μmol/L,尿蛋白(+);腹部CT检查示双肾体积减小,表面凹凸不平,肾乳头钙化。诊断:慢性肾脏病5期。根据用药史与临床体征,考虑其慢性肾脏病可能与长期服用布洛芬有关。停用布洛芬,给予禁饮食、颈静脉临时插管血液透析和纠正贫血等对症处理,同时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以备进行血液透析。7 d后予流质饮食鼻饲,患者未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22 d后予半流质饮食;27 d后,患者Scr 531 mmol/L,Hb 84 g/L。嘱患者禁用布洛芬等有肾毒性的药物,需要时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最大日剂量≤3 g)或使用局部镇痛贴剂。

  • 标签: 布洛芬 肾疾病 镇痛药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CYP3A4*1G基因多态性与芬太尼类药物术后镇痛效果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自建库至2019年8月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关于基因多态性对芬太尼类药物镇痛作用影响的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及数据提取并评价质量。采用Review Manager 5.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患者1 050例,其中野生型纯合子(CC)543例、突变型杂合子(CG)437例、突变型纯合子(GG)70例,分析结果显示3组患者两两比较术后24 h疼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GG组芬太尼类药物用量低于CC组和C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G组比CC组:标准化均数差(SMD)=-0.78,95% CI -1.03~-0.52,P<0.01;GG组比CG组:SMD=-0.61,95% CI -0.87~-0.35,P<0.01]。结论CYP3A4*1G基因多态性可影响芬太尼类药物术后镇痛效果,GG患者在达到相同镇痛效果的情况下对芬太尼类药物用量减少。

  • 标签: 多态性,单核苷酸 镇痛 疼痛,手术后 芬太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由体位下应用罗哌卡因、舒芬太尼对瘢痕子宫再次分娩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焦作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10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抽签法将患者按1∶1比例分为A组[55例,年龄(30.23±0.16)岁]、B组[55例,年龄(30.11±0.35)岁]。两组均在自由体位下进行分娩镇痛,A组采用罗哌卡因镇痛,B组采用舒芬太尼镇痛。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妊娠结局及预后情况。行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在不同镇痛方式下,A组镇痛10 min、30 min、60 min、90 min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评分[(5.72±0.31)分、(5.04±0.33)分、(4.45±0.31)分、(3.66±0.41)分]略低于B组[(5.75±0.28)分、(5.05±0.26)分、(4.52±0.28)分、(3.72±0.36)分],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镇痛后A组患者的丙二醛(MDA)水平(411.36±10.15)nmol/ml低于B组(435.47±10.38)nmol/ml(t=12.316,P<0.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385.32±10.16)U/L高于B组(341.36±10.31)U/L(t=22.523,P<0.001)。A组新生儿娩出后1 min、5 min、10 min时的Apgar评分[(8.33±0.16)分、(8.85±0.47)分、(9.11±0.46)分]高于B组[(7.64±0.28)分、(8.23±0.16)分、(8.82±0.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不良预后发生率9.09%(5/55)低于B组21.82%(12/55)(χ2=6.201,P=0.013)。结论自由体位下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实施罗哌卡因、舒芬太尼镇痛效果相当,但相比之下,在静脉自控镇痛泵中应用罗哌卡因的应激反应更轻,安全性更高,对改善母婴结局更具积极意义。

  • 标签: 瘢痕子宫 再次妊娠 自由体位 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镇痛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托啡诺用于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威海市中心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择期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丙泊酚+舒芬太尼组(n=21)、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组(n=23)和右美托咪定+布托啡诺组(n=19),比较三组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血流动力学(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右美托咪定+布托啡诺组患者术后镇痛满意率为94.7%(18/19),明显高于丙泊酚+舒芬太尼组的61.9%(13/21)和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组的60.8%(14/23)(χ2=6.16、6.57,均P < 0.05);右美托咪定+布托啡诺组患者拔管4 h、12 h、24 h、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明显低于丙泊酚+舒芬太尼组和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组(均P < 0.05);右美托咪定+布托啡诺组拔管时、拔管后5 min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丙泊酚+舒芬太尼组和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组(均P < 0.05);右美托咪定+布托啡诺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率[10.5%(2/19)]明显低于丙泊酚+舒芬太尼组[23.8%(5/21)]和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组[30.4%(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4,P < 0.001)。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托啡诺用于心脏外科手术,不仅可稳定患者术后血压及心率,还能减轻患者疼痛,安全性高。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麻醉和镇痛 镇痛药 右美托咪定 布托啡诺 疼痛测定 血流动力学 病人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髋关节注射(hip injection, HI)与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应用罗哌卡因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前镇痛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髋关节囊内骨折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ASA分级Ⅱ、Ⅲ级,BMI 18~25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HI组)和对照组(FICB组),每组30例。HI组:超声探头平行股骨颈,识别髂股韧带,将罗哌卡因注射到关节腔和转子囊之间。FICB组:超声引导下识别"山坡征",识别腹横肌、髂肌、髂筋膜,将罗哌卡因注射到髂筋膜下。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评估区域麻醉前(T0)、区域麻醉后20 min(T1)、区域麻醉后12 h(T2)、区域麻醉后24 h(T3)、区域麻醉后48 h(T4)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记录T1~T4时被动屈髋角度及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组T1~T4时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低于T0时(P均<0.05),FICB组T1~T4时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低于T0时(P均<0.05)。与FICB组比较,HI组T1~T4时运动VAS疼痛评分降低(P均<0.05),HI组T1~T4时被动屈髋角度增加(P均<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对于髋关节囊内骨折患者术前镇痛效果优于FICB,其对于运动疼痛的镇痛效果更好。

  • 标签: 髋部骨折 术前镇痛 髋关节注射 髂筋膜间隙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及盐酸纳布啡在胃十二指肠镜检查中的镇痛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的9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应用舒芬太尼麻醉,观察组应用盐酸纳布啡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进入检查室时、插入胃镜经过食管、胃镜经幽门进入十二指肠、检查后睁眼时,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Ramsay评分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4.44%(2/46),对照组为17.39%(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盐酸纳布啡在胃十二指肠镜检查中的镇痛、镇静效果以及对生命体征的影响相当,均能够满足检查需求,但盐酸纳布啡术后不良反应更少。

  • 标签: 胃镜 盐酸纳布啡 舒芬太尼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对腰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腰椎手术患者10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5例):罗哌卡因+地塞米松组(RD组)、罗哌卡因+生理盐水组(R组)和对照组(C组)。RD组、R组在麻醉诱导前分别以0.5%罗哌卡因20 ml+地塞米松2 ml(10 mg)、0.5%罗哌卡因20 ml+生理盐水2 ml行双侧ESPB,C组不行阻滞。记录患者术中全身麻醉药用量、术后VAS疼痛评分、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与实际按压次数比(D1/D2)、补救镇痛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RD组和R组术中全身麻醉药用量少于C组(P<0.05);RD组和R组术后2、4、8、12、24 h静息和翻身VAS疼痛评分低于C组(P<0.05),RD组24、48 h静息和翻身VAS疼痛评分低于R组和C组(P<0.05);RD组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长于R组和C组(P<0.05),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低于R组和C组(P<0.05),D1/D2高于R组和C组(P<0.05),补救镇痛率及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R组和C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ESPB可为腰椎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围手术期镇痛

  • 标签: 罗哌卡因 地塞米松 竖脊肌平面阻滞 腰椎手术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种不同入路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在开腹肝癌切除术中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行开腹肝癌切除术的90例患者。其中男57例,女33例;年龄为45~70岁,中位年龄51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行超声引导TAPB,根据入路方式将入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腋中线入路法组、肋缘下入路法组和侧方入路法组,每组各30例。观察3组阻滞有效率、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3组阻滞持续时间、VAS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阻滞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肋缘下入路法组阻滞T6、T7、T8节段的有效率分别为93%(55/60)、100%(60/60)、100%(60/60),有效率最高(P<0.05);阻滞持续时间为(10.9±1.3)h,时间最长(F=11.348,P<0.05);而术后1、4、8 h的VAS评分分别为(1.08±0.37)、(1.18±0.48)、(1.81±0.27)分,分值亦最低(F=64.153,31.477,3.617;P<0.05)。腋中线入路法组和侧方入路法组发生腹壁血肿各1例,而肋缘下入路法组无发生TAPB相关并发症。结论肝癌切除术中应用超声引导TAPB安全、镇痛效果好,其中肋缘下入路法阻滞效果明显优于腋中线入路法和侧方入路法。

  • 标签: 肝肿瘤 肝切除术 麻醉药,局部 超声检查
  • 简介:目的:分析盐酸羟考酮注射液与舒芬太尼注射液对晚期胰腺癌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21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80例晚期胰腺癌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VA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疼痛相关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晚期胰腺癌患者应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进行镇痛治疗,可有效降低疼痛相关因子水平,其镇痛效果更为显著。

  • 标签: 盐酸羟考酮注射液;舒芬太尼注射液;晚期胰腺癌;镇痛效果
  • 作者: 张雷 欧鹏 舒畅 李鑫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11
  • 出处:《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 中南大学血管病研究所,长沙 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疼痛科,长沙 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 中南大学血管病研究所,长沙 41001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北京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 100037
  • 简介:摘要下肢动脉缺血导致的剧烈疼痛是血管外科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情况,其镇痛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下肢缺血的疼痛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方式,积极寻找新的有效、安全的镇痛方法尤为重要。本文将对下肢动脉缺血疼痛的机制、目前较常见的及一些较新的用于下肢缺血性疼痛的非药物镇痛方法的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下肢动脉疾病 下肢缺血性疼痛 疼痛治疗
  • 简介:摘要产妇在生产过程中的饮食管理一直以来都存在较大争议,过于宽松的饮食可能会导致产妇在麻醉期间误吸风险的增加,而严格禁食、禁饮则可能因产程中能量消耗过大、补充不足,增加剖宫产率。目前国内外并无统一的分娩镇痛期间饮食标准,文章综述了分娩镇痛期间饮食管理相关的证据和研究进展,以及各主要学术组织的相关指南,有助于产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及助产士团队在分娩镇痛期间为产妇提供科学的饮食指导,保障母婴安全。

  • 标签: 产妇 分娩镇痛 饮食 经口摄入
  • 简介:摘要全腹壁整形术是主要的整形手术之一,在提高美容就医者体型美的同时,围手术期的镇痛管理优劣是对医师团队的考验,也对患者生活质量、术后恢复状态、预防并发症有着较大的影响。为了提高患者手术后舒适度,减少对阿片类镇痛药的依赖,本文就围手术期的术前疼痛干预、术中麻醉管理、术后镇痛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标签: 腹壁整形术 围手术期 疼痛干预 镇痛 效果
  • 简介:摘要影像引导下热消融(image-guided thermal ablation,IGTA)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治疗,每年治疗例数迅速增加。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肿瘤消融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讨论制定了本共识,以便能更好地为IGTA治疗肿瘤围手术期镇痛提供参考。其主要内容包括:(1)药品和设备的准备;(2)多模式镇痛、局部麻醉、区域神经阻滞或椎管内麻醉联合镇痛镇静方案、全身麻醉;(3)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肿瘤 镇痛
  • 简介:摘要与全身吸入麻醉相比,区域阻滞和外周神经阻滞不仅具有麻醉/镇痛双重作用和吗啡节俭效应,而且还能减少温室气体(GHG)排放,削弱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的污染。区域阻滞是绿色麻醉的主要引领,故又称"绿色区域"阻滞。区域阻滞将成为急慢性疼痛和癌痛的重要抓手。相反,笑气(N2O)和卤化吸入麻醉药不仅污染大气还会破坏臭氧层。我们应当努力减少麻醉气体和蒸汽向大气释放,从而减少GHG产生。

  • 标签: 区域阻滞/镇痛 绿色麻醉 温室气体 吸入性全麻
  • 作者: 胡骢 马大青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育英儿童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温州 325027 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院麻醉、疼痛和重症医学系,英国伦敦 SW10 9NH,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院麻醉、疼痛和重症医学系,英国伦敦 SW10 9NH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广泛普及,超声引导下行区域神经阻滞成为围手术期镇痛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该方法已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广泛应用。文章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对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QLB)、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iliohypogastric and ilioinguinal nerve block, IINB)及腹腔内注射局部麻醉等剖宫产术后镇痛常用的几种区域神经阻滞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旨在为临床疼痛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 标签: 区域神经阻滞 剖宫产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腰方肌阻滞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腹股沟疝手术患者麻醉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差异性。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男性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腰方肌阻滞组20例和B组传统局部浸润麻醉组20例,分别进行相应方式麻醉,A组麻醉由麻醉师在超声引导下完成,B组麻醉由手术医师完成,待麻醉发挥效应后开始进行手术,术中记录麻醉操作所用时间,麻醉完成至手术开始平均等待时间,单纯手术时间,总手术时间(包括入麻醉操作时间、麻醉后等待时间以及单纯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开始作切口时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束时VAS评分,术中最大疼痛评分,术后6 h疼痛评分。结果A组患者麻醉操作平均时间为7.1 min,麻醉完成至手术开始平均等待时间23.8 min;总手术时间平均为62.8 min。手术开始作切口时VAS评分平均为2.3分,结束时VAS评分平均为0.8分;术中最大疼痛值平均为2.8分,术后6 h疼痛评分平均为1.5分。B组患者麻醉操作平均时间1.8 min,麻醉完成后至开始手术等待时间平均0.4 min;总手术时间平均为37.9 min;手术开始作切口时VAS评分平均约0.2分,结束时VAS评分平均约0.1分。术中最大疼痛评分平均约1.3分,术后6 h疼痛评分平均为4.1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单纯手术时间平均为32.8 min,B组患者单纯手术时间平均为35.8 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局部浸润麻醉等待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术中需要随时追加麻醉药物,且与手术医师的麻醉技巧和手术操作熟练程度有关。腰方肌阻滞麻醉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局部浸润麻醉,但术中镇痛效果稍差于局部浸润麻醉,且麻醉医师需要一定学习曲线,所以具体选择何种麻醉方式应根据各自所在医疗单位的技术水平和手术医师的熟练程度来决定。

  • 标签: 疝,腹股沟 腰方肌阻滞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 疼痛 疝修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QLB)和腹橫筋膜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患者100例,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对照表分为腰方肌阻滞组(Q组,46例)和腹橫筋膜阻滞组(T组,41例)。全身麻醉前,Q组接受双侧QLB,分别给予0.25%罗哌卡因20 ml,T组行双侧TAPB,分别给予0.2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患者术后2、12、24、72 h静息及活动时内脏痛VAS评分和切口痛VAS评分,记录术后24 h吗啡用量、自控镇痛首次推注时间、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记录患者术中瑞芬太尼药物用量、PACU时长,记录患者局部麻醉药中毒反应、穿刺部位感染、下肢无力或麻痹、内脏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记录最近1周患者的平均VAS疼痛评分。结果87例患者完成试验。Q组术后24 h吗啡用量低于T组(P<0.05),自控镇痛首次推注时间长于T组(P<0.05),术后2、12、24 h静息和活动时内脏痛VAS评分低于T组(P<0.05),术后24 h静息时切口痛VAS评分低于T组(P<0.05),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早于T组(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TAPB比较,QLB的术后镇痛时间更长,对于内脏痛的镇痛效果更佳,缩短术后患者排气及排便时间,具有促进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恢复的效果

  • 标签: 腰方肌阻滞 腹橫筋膜阻滞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理念指导下右美托咪定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从2018年3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230例行腹腔镜手术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5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辅助全麻,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辅助全麻。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镇痛效果、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4 h、8 h、12 h、24 h、48 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镇痛药物补救率观察组为13.9%,对照组为24.3%,对照组高于观察组(χ2=4.047,P<0.05);Ramesay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心率、血压波动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对照组为24.3%,对照组高于观察组(χ2=6.678,P<0.05)。结论快速康复理念指导下右美托咪定可提高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血流动力学较稳定。

  • 标签: 快速康复 右美托咪定 结直肠肿瘤 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