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再灌注治疗已成为急性缺血性中的标准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转归和降低病死率。有研究发现,再灌注治疗可能会增加中后癫痫发作和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但目前对此观点仍存在争议。文章对近年来再灌注治疗与中后癫痫发作及中后癫痫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癫痫发作 癫痫 再灌注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内手术
  • 简介:摘要中相关性肺炎(SAP)是急性缺血性中的主要并发症,与患者的病死率和医疗费用增加密切相关。发生SAP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与误吸及中诱导的免疫抑制有关,后者是在中发生后通过复杂的循环性和神经性通路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而诱发。

  • 标签: 卒中相关性肺炎 卒中诱导免疫抑制
  • 简介:背景和目的:本指南提供有关各种确定和潜在的中危险因素证据的概述,并提供降低中风险的推荐。方法:写作组成员由委员会主席根据每位作者先前在相关课题领域中的工作提名,并经美国心脏协会(AHA)中委员会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批准。写作组采用系统文献回顾(涵盖时间段为2001年最后一次回顾发表到2005年1月),参考先前已发表的指南、个人文件和专家意见来概括现有的证据,指明现有知识的差距,如果合适,则根据标准的AHA标准做出简明的推荐。写作组全体成员在撰写过程中均有很多机会对推荐进行评论并认可这份声明的最终版本。在AHA科学咨询与协调委员会批准之前,本指南已进行过广泛的同行评议。结果:对评价个体首次中风险的流程图进行评价。根据进行干预的可能性(不可干预、可干预或潜在可干预)和证据的强度(证据充分或证据不太充分)。对首次中的危险因素或风险标记物进行分类。不可干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出生体重低、人种/种族和遗传因素。证据充分的可干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主动或被动吸烟、糖尿病、心房颤动和某些其他心脏病、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镰状细胞病,绝经后激素治疗、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力活动、肥胖和体脂分布。证据不太充分或潜在的可干预危险因素包括代谢综合征、酗酒、药物滥用、口服避孕药、睡眠呼吸障碍、偏头痛、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脂蛋白(a)升高、脂蛋白相关的磷脂酶升高、高凝状态、炎症和感染。对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中一级预防的资料进行回顾。结论:有大量证据确定增加首次中风险的各种特殊因素和提供降低这种风险的策略。

  • 标签: 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 卒中 危险因素 一级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单元中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单元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探讨SAP的危险因素、防治对策。结果对符合入组标准的29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9例并发SAP作为观察组,201例未出现SAP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死亡例数均高于对照组,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1)。结论患者的年龄、吸烟史、肺基础疾病、糖尿病、意识障碍、吞咽障碍、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鼻饲治疗是SAP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防治策略。

  • 标签: 卒中单元 卒中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中单元中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相关性肺炎( SAP)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单元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探讨 SAP的危险因素、防治对策。结果 对符合入组标准的 29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89例并发 SAP作为观察组, 201例未出现 SAP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死亡例数均高于对照组,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P< 0.1)。结论 患者的年龄、吸烟史、肺基础疾病、糖尿病、意识障碍、吞咽障碍、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鼻饲治疗是 SAP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防治策略。

  • 标签:
  • 简介:中监测对于长期、动态地了解中其发病率、病死率、死亡率和疾病负担水平,以及其发展趋势,了解医疗服务质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了解中患者的预后,为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对于卫生政策决策者制订有效的防治防控策略、评价和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疾病负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国际上,如加拿大和芬兰等国家已经建立了先进的中监测方法和模式[1-2],通过链接卫生行政数据库和临床数据库,开展以人群/医院为基础的中流行水平监测和医疗服务质量、中预后及其疾病负担等进行监测,对于提高医疗质量,降低中病死率、死亡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本文对加拿大的中监测系统进行介绍,并就其对北京中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完善的启示进行探讨。

  • 标签: 卒中 监测 加拿大 北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后抑郁状态对中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治疗中后有抑郁状态患者80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抗抑郁治疗,1个月治疗后对患者康复情况和生活质量评估,比较两组的躯体表现、情绪状态、认知功能临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ESS)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疗1个月ESS评分、躯体表现、认知功能、情绪状态,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后的抑郁状态对患者中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要重视对中后患者抑郁状态的治疗和预防,对中患者进行相应的抗抑郁治疗,可以提高中后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卒中后抑郁状态 卒中康复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中单元中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相关性肺炎( SAP)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单元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探讨 SAP的危险因素、防治对策。结果 对符合入组标准的 29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89例并发 SAP作为观察组, 201例未出现 SAP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死亡例数均高于对照组,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P< 0.1)。结论 患者的年龄、吸烟史、肺基础疾病、糖尿病、意识障碍、吞咽障碍、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鼻饲治疗是 SAP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防治策略。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在护理记录书写中脑出血患者存在问题和对策,规范脑出血病人护理记录内容,不但提高了护士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也提高了病人生命质量,对脑出血病人的护理已形成了完整的护理体系

  • 标签: 护理记录 脑出血 问题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神经内科护理中采用康复性方法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患有脑卒中疾病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康复性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护理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35/4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42/45),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脑卒中患者在进行神经护理过程中采用康复性护理方法,可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降低患者肢体残疾的几率,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一种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神经内科 脑卒中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CT值检测,指导临床制订适合的微创治疗方案,降低巨大血肿的病死率。方法病例来源于患者86例,按实际手术的时间分成0~3小时组,3~6小时组及6小时以上组进行对比。应用美国GE公司F-Ⅱ多层螺旋CT机进行头颅扫描,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层厚10mm,间距10mm,一般扫描10~12个层面。根据血肿大小及密度变化,进行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断其近期疗效,确定适合的穿刺时机,以期为临床提供客观化指标,观察3个月后ADL指数评分,判定其远期疗效。结果经治疗后取得的总有效率0~3小时组64.0%,3~6小时组88.0%,6小时以上组50.0%。结论CT值作为客观化指标,在脑出血手术时机的选择中起到重要地位,结合发病时间,可以确定最佳的手术时机,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脑出血 微创术 CT值检测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针百会、太冲、三阴交对鱼藤酮致帕金森(PD)大鼠的中脑黑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研究针刺治疗PD的作用机制。方法7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和电针组,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溶液0.8mg/kg·d制备P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西药组给予美多巴混悬液灌胃,1.67mg/kg·d,电针组选百会、三阴交、太冲穴,用φ0.30mm×13mm毫针刺入,接韩氏电针仪,采用疏密波,频率疏波2Hz、密波80Hz,强度2.0mA,每次10mg/kg·d,电针正极接一侧三阴交,负极接同侧太冲,双侧相同;西药和电针组均7d/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d;除西药组外,其余各组均灌服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除电针组外,其余各组也均采用同一体位固定10min。各组大鼠脱臼处死,取脑,测定中脑黑质SOD活力、MDA含量。结果SOD活力比较模型组低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西药组与模型组相比,P>0.05;电针组高于西药组P<0.05。MDA含量比较模型组高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低于模型组P<0.05,西药组低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与西药组相比,P>0.05。结论电针百会、太冲、三阴交具有改善PD大鼠行为学,提高其SOD活力,降低MDA含量的作用。

  • 标签: 电针 帕金森 中脑黑质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针百会、太冲、三阴交对鱼藤酮致帕金森(PD)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和中脑黑质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的影响,研究针刺治疗PD的作用机制。方法7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和电针组,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溶液0.8mg/kg·d制备P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西药组给予美多巴混悬液灌胃,1.67mg/kg·d,电针组选百会、三阴交、太冲穴,用φ0.30mm×13mm毫针刺入,接韩氏电针仪,采用疏密波,频率疏波2Hz、密波80Hz,强度2.0mA,每次10mg/kg·d,电针正极接一侧三阴交,负极接同侧太冲,双侧相同;西药和电针组均7d/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d;除西药组外,其余各组均灌服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除电针组外,其余各组也均采用同一体位固定10min。各组大鼠行为学测试后脱臼处死,取脑,行中脑黑质TH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查。结果悬挂实验模型组评分值低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评分值均高于模型组,P<0.05,西药组评分值与模型组相比,P>0.05,电针组评分值与西药组相比,P>0.05;网格实验模型组大鼠移动潜伏期大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低于模型组,P<0.05,西药组与模型组相比,P>0.05,电针组与西药组相比,P>0.05。结论电针百会、太冲、三阴交具有改善PD大鼠行为学,可使模型大鼠中脑黑质区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为临床应用电针治疗PD提供了理论支持。

  • 标签: 电针 帕金森 悬挂实验 网格实验 开阔实验 酪氨酸羟化酶 大鼠
  • 简介:目的研究缺血性中血管狭窄患者支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血管狭窄患者64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选择颅内外狭窄血管进行支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狭窄情况、症状及体征变化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管狭窄情况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血管狭窄率(9.38%)显著低于对照组(4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头晕、肢体乏力、视物模糊、肌力等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有所降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无患者死亡,术中无脑卒中发生、支架移位与脱载,术后2dCT血管造影(CAT)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显示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善,术后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增多,达峰时间缩短,所有患者放置支架手术成功。结论对缺血性中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采取支架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症状。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治疗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血管狭窄情况 NIHSS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