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促进大班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7
/ 2


教师促进大班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田靖

北京市通州区新通幼儿园 北京市 101100


摘要: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不仅能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生活和游戏;大班幼儿;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心理世界和社会关系的认知。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社会认知是幼儿园学习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不仅能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良好的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各方面的发展,幼儿注意的广度也提高了,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活动,而且还会注意同伴的活动。由于大班孩子处在“自我中心化思维”阶段,在与同伴一同共事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交往问题。此时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中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

正文:

  1. 教师注重生活和游戏培养幼儿社会性发展

  1. 游戏中发展幼儿社会认知能力

游戏作为幼儿最重要的活动、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游戏构成了一种最好的社会制度,包括了规则制度和裁判制度等。”,对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皮亚杰说过:“儿童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与他人相处、竞争和合作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了移情、心理理论和观点采择等能力,而这些能力是社会认知能力在学前期的主要表现。因此通过游戏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1. 巧妙参与同伴游戏中获得同伴认可

游戏中被拒绝和被冷落是人际交往中的消极体验。我们为了让被拒绝幼儿参与游戏中往往会使用“小朋友要合作、友善”的方法“强迫”幼儿接受被冷落幼儿,这种方法破坏了幼儿的游戏,被拒绝幼儿虽然加入了游戏却没有发展其社会交往能力。美国同年社会学家卡萨罗认为:孩子在很小就发现游戏是非常容易被毁坏的,所以他们在发起并进行一项游戏时,很容易排斥和拒绝尚未形成默契的同伴或后来加入的同伴,这是他们对自己游戏的一种保护,使他们自主性的表现。如果孩子先观察,然后模仿,能对游戏的进行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以及表现出具有建设性的参与行为,那么游戏群体往往就会接纳他,进而发生有意义的游戏。吕梦初和耳佳琪在拼插区拼房子,赵雨萱想要加入她们的游戏,被吕梦初拒绝了:“这个房子很容易坏的你自己拼吧”。赵雨萱恳求地说:“我小心一点”。耳佳琪说:“那也不行”赵雨萱失望的走了。我悄悄的和赵雨萱说:“你先在边上看他们拼,然后动脑筋思考他们的房子需要加一些什么辅助材料,然后询问他们是否需要这种辅助材料”很快她发现房子边上应该有个漂亮的花园:“如果你们的房子建在花园里肯定很漂亮”。吕梦初和耳佳琪恳定的说:“对呀”!赵雨萱笑着说:“不如我帮你们拼个花园吧”就这样他很自然的加入了同伴的游戏。游戏中发生被拒绝现象是正常的,拒绝者没有恶意,被拒绝着如果方法得当也不是不能加入的。

  1. 多为幼儿提供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

大班幼儿在活动时已经能够与同伴进行明确的细致分工。教师为幼儿提供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他们在与同伴合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或是困难,在解决问题或困难的过程,能够互相帮忙,或者分头来想办法,在此过程中能增强目标意识、提高沟通能力、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

  1. 生活中发展幼儿社会认知能力

生活活动在一日活动中的时间占有量上,居一日活动之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用生活来教育,教育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可以挖掘生活活动中的教育因素,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与老师交流、与同伴相处、幼儿园工作人员及陌生人交往中催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因此通过生活活动是培养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在生活中让孩子学会分享,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物品与他人共享,使他人获益是亲社会的表现。关心他人愿意分担他人的苦难忧愁发自内心安慰与帮助也是受同伴欢迎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代表了社会积极的价值观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生活和游戏中发生矛盾冲突时教师把握干预时机

现实中,一旦发现孩子有矛盾,常常会马上干预。其实,这种做法虽能防止矛盾激化,但也使幼儿失去了一个理解他人的立场、观点与情绪机会。在大部分情况下,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发生矛盾是很正常的,而且引发具有伤害性后果的几率并不大。因此在发现幼儿发生矛盾时可以先观望,不要马上介入,然后找出矛盾源头。陈澜祎把冯若轩的口罩弄坏了,冯若轩责怪她:“我都说了不让你看,你还看,这下坏了吧”陈澜祎很伤心也很害怕!此时幼儿没有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教师就不必参与安慰或是评判此时,给幼儿时间让幼儿自己解决。陈澜祎安慰冯若轩并打算赔给她一个,冯若轩还是很生气不接受她的道歉。此案例看出孩子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陈陈澜祎尝试道歉送礼物的方式解决问题,还是得到消极的回应,解决未果时便需要教师的干预,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先表示理解冯若轩的心情,再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也希望她能理解冯若轩的心情,培养孩子的宽容心。

三、教师创设温暖、友好的班级氛围

一个偶然的事件朝哪个方向发展,往往取决于更大范围内人们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如果总以固定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孩子,用“好”和“坏”来评判孩子的行为,用“聪明”和“愚蠢”来衡量孩子的心智,用表扬和奖励来吸引孩子做事,用批评和惩罚来减少自己预期的行为,用一些孩子来打击和贬低另一些孩子,使自己成为唯一的权威,这样会妨碍整个班级孩子的友善宽容的品性。《3-6岁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个孩子的特点,理解每个孩子的需求,建立教师和孩子、孩子和孩子之间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师误解孩子要和孩子道歉,孩子表达时要认真倾听,理解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多以分享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关心、理解、接纳孩子的特殊需求。教师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榜样作用,孩子在莫种行为时不仅模仿我们的行为也会模仿我们的动机,行程和我们一样的价值观。

操场上自由游戏时胡芮铭一把推开了白俊德生气地说:“不要弄我”白俊德吓了一跳,愣住了,他并没有还击。此时霍天贺蜡烛胡瑞明的手说:“你不能大人”。原来白俊德在玩恐龙游戏正伸出“爪子”准备“抓”胡芮铭。此时若直接判断孩子的对错行为用批评或惩罚来处理“打人事件”不仅误解孩子的想法,不利于孩子友善的对待他人、冷静处理事情、宽容他人行为。首先教师要理解孩子的行为,通过调查分析孩子的行为和想法。胡芮铭是因为误会白俊德要抓自己才会推他的,白俊德在与小朋友做游戏前没有事先商量导致了误会。然后教师要根据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把握孩子应达到的发展水平。大班幼儿应能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并作出积极的反应。显然胡芮铭没有冷静思考积极理解他人行为。最后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引导胡芮铭遇到事情冷静处理,同时保证别人的行为对自己不受到伤害,如在不理解对方是否有恶意行为时,先躲闪,再询问,最后作出判断,并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以霍天贺为榜样正确处理小朋友间的矛盾。引导白俊德与人游戏前先和别人商量好,不做易造成误会的行为。教师的处理角度会给事情不一样的结局。细致观察、擅长理解孩子结局都可以转化为孩子成长的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罗洁 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M】.同心出版社.2006.7.


-

6051a85cb8690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