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大多数发生于甲的肿瘤与皮肤其他部位的肿瘤在临床表现、发生过程和外观形态上都有所区别。产生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是甲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制。在此对临床中相对常见的甲母质痣、甲雀斑样痣、甲乳头瘤、甲母质瘤、化脓性肉芽肿、血管球瘤、甲下外生骨疣、粘液囊肿、获得性纤维角化瘤和浅表肢端纤维黏液瘤共10种甲良性肿瘤进行综述。这些甲良性肿瘤在临床表现上均有一定的特异性,但是当症状、体征不典型时,大多数还是需要病理检查来明确诊断。

  • 标签: 甲良性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报告1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并对患者家系进行疾病调查。先证者男性,40岁,自10余岁起腹股沟、腋窝反复出现小丘疹伴少量水疱,自觉微痒,搔抓后局部皮肤出现糜烂。皮肤科检查见双侧腋窝、腹股沟、肛周、双侧腘窝散在分布大量红色、褐色扁平丘疹,部分丘疹顶端糜烂。皮损病理示基底细胞上裂隙和水疱,其内散落棘层松解细胞,如倒墙砖样。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阴性。共调查家族成员4代22人,其中患者4人,呈连续垂直遗传,显示该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 标签: 家族性 天疱疮 家系调查
  • 简介:目的总结分次切除治疗皮肤良性病变如良性肿物、表浅性瘢痕的手术经验体会。方法在皮肤良性肿物或者瘢痕范围内进行部分切除,分次(间隔3~6月)将病灶缩小,直至病变完全切除;手术中和末次手术后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皮下和真皮减张处理,末次手术后酌情应用抗瘢痕治疗。结果对41例皮肤良性病变完成了分次切除手术,其中29例为面颈部、头皮部及小腿部的色素痣、疣状痣;12例为面部、四肢的瘢痕。根据病变大小不同分2~5次完成切除,术后效果良好,术后6~12月随访局部继发瘢痕不明显。结论根据不同皮肤的良性病变采用分次切除手术治疗具有简单、快捷、方便的优点,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植皮或皮瓣等其他复杂修复方法的应用。

  • 标签: 皮肤良性肿物 瘢痕 分次切除
  • 简介:胚胎9周时阴茎头已发育并完全裸露,而包皮迟至12周时才形成并逐渐向阴茎头远端方向生长,至14周时才覆盖整个阴茎头并与阴茎头粘连。这种生理性粘连一直持续至出生时,伴或不伴有包皮口狭窄,随着阴茎发育多在17岁前自然消失,如不消失,就变为病理性;因炎症等因素成人原本已翻动自如的包皮可以再次发生包皮口狭窄及包皮粘连,此属于病理性。作为一门正在蓬勃发展中的学科,现代男科学应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重视包皮粘连及包皮口狭窄的诊断及处理,以期阴茎的结构及功能得到良好的保障。本文对包皮粘连及包皮口狭窄加以分析,对有关研究进展加以综述,认为这两者在现代男科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 标签: 包皮 阴茎 粘连 狭窄 疾病 男科学
  • 简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是一种少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泛发者罕见;肝、肾均有多发血管瘤者临床少见,我院2009年7月诊治1例晚发、泛发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合并肝、肾多发血管瘤病例,报道如下。

  • 标签: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 肝多发血管瘤 肾多发血管瘤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47岁。主因反复发作的双侧腋下及腹部皮损伴瘙痒10年,于2013年6月22日就诊。10年前因辛辣饮食后,患者左腋下出现散在红色小丘疹及小水疱,自觉瘙痒,曾于外院按"皱褶部网状色素异常"给予氧化锌软膏、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和莫匹罗星软膏治疗,一周后症状缓解。

  • 标签: 天疱疮 家族性良性慢性 皱褶部网状色素异常
  • 简介:背景:肿瘤的部位是基底细胞癌(BCC)复发的一个很好的预后因子。我们观察到定位于鼻唇沟的肿瘤可能需要特别留意。目的:本研究旨在与低度危险区的对照组BCC患者相比,评估位于鼻唇沟的BCC的状态,以测定其暗含的更复杂治疗或考虑辅助治疗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从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本文从Mohs外科学数据库中24例鼻唇沟BCC患者。对照组是从该数据库中挑选的颊部或额部的37例BCC患者。评估两组患者在临床、手术和组织病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鼻唇沟BCC患者表现为尺寸较小和未常规治疗前的首发症状,到进展的时间比对照组短,多数病理显示为无侵袭性的组织亚型,但需要较多的手术过程和较复杂的外科重建。结论:本文观察了鼻唇沟BCC患者,尽管表现出较好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却需要更复杂的外科手术。研究认为该区域需要特别注意,未来还应进行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这一观点。鼻唇沟的基底细胞癌:表面“良性”的肿瘤常需复杂手术@GarciaL@NagoreE$DepartmentofDermatology,InstitutoValencianodeOncologia,Valencia,Spain...

  • 标签: 基底细胞 复杂手术 常需
  • 简介:目的:探讨2μm激光治疗长期口服抗凝药物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8例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2μm激光“刀削面”式汽化切除术。结果:手术时间为30~70min,平均时间(45±13)min;术后持续膀胱冲洗1~3d;留置尿管2~6d,膀胱造瘘管于拔出尿管后次日拔出;术后住院时间4~7d。术后随访3~6个月,术前与术后6个月平均IPSS分别为:(22.7±4.5)分、(6.8±3.5)分;QOL分别为:(5.2±0.4)分、(2.2±1.2)分;Qmax分别为:(6.4±1.5)mL/s、(18.8±3.2)mL/s,上述三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经过严格术前评估与恰当处理,2μm激光治疗长期口服抗凝药物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安全有效。

  • 标签: 2μm 激光 前列腺增生 抗凝药物
  • 简介:患者女,63岁。脐周、腋窝以及腹股沟反复红斑、糜烂、水疱伴瘙痒20余年,加重2个月,有家族遗传史。皮肤科情况:双侧腋窝皮肤呈褐色沉着斑,轻度糜烂、渗出、结痂;脐两侧皮肤呈条带状暗红斑疹,部分糜烂、渗出、结痂;双侧腹股沟有小片状暗红斑及色沉斑,轻度糜烂、渗出、结痂,有特殊异味。皮损组织病理:全层棘刺松解,呈'倒塌砖墙样'改变,真皮浅层少量炎细胞浸润。诊断: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予除湿胃苓汤加减7剂,内服并煎汤外洗治疗,皮损基本消退,随访3个月未复发。

  • 标签: 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 除湿胃苓汤 Hailey-Hailey病 文献回顾
  • 简介:目的:比较评价阴茎皮片/口腔黏膜移植物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狭窄优劣。方法:利用数据库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WebofScience,Scopus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关于阴茎皮片/口腔黏膜移植物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狭窄临床研究文章,提取资料,应用State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0个非随机对照研究和1个随机对照试验,共699人。唯一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口腔黏膜组与阴茎皮片组成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90.5%vs87.5%,P=0.07)。非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表明,口腔黏膜组优于阴茎皮片组(RR=0.86,95%CI0.77-0.96,P=0.008)。按手术方式亚组分析表明,采用背侧镶嵌尿道成形术,口腔黏膜与阴茎皮片效果相当(RR=0.90,95%CI:0.77-1.06)。结论:阴茎皮片移植物与口腔黏膜游离移植物在前尿道狭窄一期背侧镶嵌成形术中效果相当,皆可选择。但此结论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 标签: 尿道狭窄 尿道成形术 口腔黏膜 阴茎皮片 移植物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内镜治疗前列腺增生与尿道狭窄后并发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与特点,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经内镜治疗前列腺增生与尿道狭窄后并发感染患者9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感染时间、尿液病原菌培养情况以及药敏试验结果和治疗效果。结果:98例感染患者中尿道炎患者65例,膀胱炎15例,睾丸附睾炎14例,肾盂肾炎4例。98例患者病原菌培养50株,阳性率为51.02%。50株中,革兰氏阳性菌11株占22.00%,革兰氏阴性菌31例占62.00%,真菌8株占16.00%。其中大肠埃希菌为主要感染病原菌,共25株占50.00%,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不动杆菌,各占10%。98例患者经治疗,治愈96例,治愈率为97.96%。结论:细菌感染是内镜治疗前列腺增生与尿道狭窄后并发感染的主要原因,其中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病原菌,临床上做好防治措施降低感染率,对感染患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合理用药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 标签: 内镜治疗 前列腺增生 尿道狭窄 感染 临床特征 治疗方案
  • 简介:目的:探讨经阴道和腹腔镜两种方法用于良性卵巢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83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经阴道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分别81例、102例,对两组患者手术结束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种治疗方法术后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时间显著长于经阴道手术方法,两组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和腹腔镜手术在良性卵巢肿瘤患者临床治疗中各有利弊,具体选择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选择,针对患者进行经济有效的治疗。

  • 标签: 经阴道卵巢肿瘤切除术 腹腔镜 良性卵巢肿瘤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究改良经阴道子宫全切除术治疗非子宫脱垂良性子宫病变的效果。方法:病例来源于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1月妇产科收治的非子宫脱垂良性子宫病变需行子宫全切术病患154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77例,对应随机数字是奇数者归入对照组,对应偶数者归入观察组。对照组施行开腹全子宫切除术,观察组施行改良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观察比较两组术中输血与出血量、手术所需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与出血、术后发热、开始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长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中输尿管膀胱损伤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改良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对病患的手术创伤较小,能够积极促进病患健康恢复,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特点,临床前景广阔。

  • 标签: 非子宫脱垂良性子宫病变 改良经阴道子宫全切除术 开腹全子宫切除术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