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8
/ 2


简谈《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

潘俊峰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七中学 河北 张家口 075100

摘要:教学文言文,老师常沿袭这样的思路:1、作者背景。2、诵读课文。3、解词译文。4、作业巩固。这种思路清晰明了,具有操作性。但当我再读《记承天寺夜游》时,就想: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教学此文,最多只需十分钟。于是,我产生了疑惑:1、这样教学此文,是否漠视了这传诵千古的写景文了?2、我们重视了文本的知识目标的培养,但教学文言文,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3、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特别是审美趣味呢?如果按照上述教学思路来教学《记承天寺夜游》,那对苏轼这位文学大家就是亵渎。

关键词:教学设计;目标

引言

教学苏轼的这篇文章,要知人论世,即要对苏轼的人生经历有大致的了解,因为不了解苏轼被贬黄州这一人生际遇,就不能深入理解作者当时复杂微妙的心境。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 ,全文仅85字。这区区85字,不仅记录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空明月色,更记录了苏轼刹那间涌起的微妙曲折的动人情感:解衣欲睡时,月色如老友不邀而至,叩响了苏轼的心扉,那份快乐难以自抑,于是他"欣然起行";在"念无与为乐者"的思量、沉吟和瞬时搜寻后,他"遂"兴致勃勃地"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道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至巧至妙的欣喜;二人"相与步于中庭"开启了那夜悠闲、静谧的月下神游,从而诞生了千古写月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以及"沉醉美景"后~恍然大悟"的发现之欣喜与审美快感。

至于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苏轼坦然真诚的自得与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摇曳多姿的情感源自于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这"闲"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淳",是超越生死的心灵"大自由"、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在教学策略上,一是要重视朗读,读出人物的情态心理,读出想象的景物境界。二是预设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尤其“在月光的照耀下,庭院中的景物应该很多,而作者单单选择了竹柏,为什么?”这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苏轼的爱好入手,从而参悟苏轼的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材处理上找准切入点,从而带动整篇文章的教学。本设计从描写“月”的古诗词切入,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从容面对人生的态度。这样处理教材一方面体现了我对教材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能使教学内容井然有序。

于是,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重点) 

2.分析文中的景色描写,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了解写景抒情的写法。(重点)

3.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闲人”的含义,及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难点) 
能力目标 :
  通过对苏轼的了解和对“闲”的领悟,学习作者旷达乐观从容的心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面对风雨人生从容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法学法:朗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明月,更能引起文人的诗情与咏叹。你知道哪些写月的古诗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诵诗词,赏明月!(请学生说)

从大家的吟诵中可以看出:大家的积累非常丰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过渡语: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要想学好一篇文言文,需要充分地朗读课文,以至成诵。下面,请同学们挺直腰板,捧起课本,让我们先听读课文,要注意字音和停顿。

二、初读课文

1.听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掌握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解决疑难句子的停顿。

(听读完课文,我们一起关注一下本课的重点字词句,请同学拼读下面这些生字,并且给下面的句子划节奏)

(好了,我们明确了字音和节奏,请大家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章的情味。)

3.大声地自由地读课文。

(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读得投入,有的同学读得动情。下面,我们就一起齐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同学们朗读流畅,声音洪亮,棒!但老师想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个人风采的机会,哪位同学来读?好,这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听读,准备点评)

5.个别读课文,学生点评。

过渡语:要想理解好一篇文言文,首先要疏通文章大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试着翻译课文,不懂的词句用笔标画出来,当老师走到你身边时,咱们共同探讨,以此来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

三、译读课文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自由翻译全文。

2.解决学生的疑难字词。

3.强调“如”的意思,理解疑难句子。

4.理解了文意,就能更好地读出文章的情味。下面,我们再齐读一遍课文。

过渡语:我们常说“言为心声”。 朗读就是要读出文字背后的作者的“心声”。同学们刚才回答得非常精彩,看来大家对文章的内容已经很熟悉了,下面,请大家快速地回答老师的问题。

四、研读课文

1. “记”,本文记述了什么事情?“游” ,作者观赏了哪些景物?(独立答)

2.本文在记叙夜游之事时交代了哪些要素? (独立回答)

3.在静谧的承天寺里,作者的心弦被什么景色轻轻撩动了?(独立回答)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如:好像的意思。说明地上没水,积水是想象出来的。所以,

4.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通过比喻,写出了月光之清明、之澄澈、之空灵。

5.在月光的照耀下,庭院中的景物应该很多,而作者单单选择了竹柏,为什么?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苏轼的爱好。竹子是苏轼的最爱,他曾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所以,竹有高雅素净之特点,而柏树也是苏轼敬重之物,苏轼敬其坚贞高洁,清雅秀丽。归结起来,竹柏的总体特征就是:清丽淡雅。

  1. 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

——这是一幅疏影摇曳、似真似幻、让人如临其境的画面。文笔生动形象、形神兼备,堪称妙笔!

五、深入探究

1.苏轼看着如此空明澄澈、疏影摇曳的美景,内心又涌起了怎样的波澜?

(独立回答)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这里抒发的是谁的情感?(闲人)

2)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

3)哪个句子能读出“清闲”?(相与步于中庭)

——清闲之中还有悠闲,苏轼当时确实很闲。为什么呢?

过渡语:要想真正读出文章的情味,必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让我们马上走近作者,理解和揣摩作者笔下的情感。(看视频,知背景,明心情)(小组讨论回答)

2.你认为“闲人”包含了苏轼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阅读相关资料)

——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

过渡语: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

3.再次结合文本,结合相关资料,进一步体会苏轼的豪迈、从容、达观的人生态度,并说说自己的感悟。

过渡语:苏轼“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一个一身蓑衣任平生的乐天派!所以,给大家推荐几部作品:

4.友情推荐:林语堂 《苏东坡传》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

六、 教师总结

同学们,明月常在,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七、板书设计


自选图形 3 (夜游)之事

自选图形 4 承天寺夜游 绘 (月色)之景 欣喜 悠闲 悲凉 达观

自选图形 5 抒 (闲人)之情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