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3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PSSD)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2月至2021年2月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PSSD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单一组,每组38例。单一组采用治疗,联合组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睡眠质量[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睡眠多导图参数(睡眠潜伏期、睡眠总时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水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因子水平[5-羟色胺(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4.74%,36/38)高于对照组(76.32%,2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RSS、AI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睡眠潜伏期、睡眠总时间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联合组睡眠潜伏期较单一组短,睡眠总时间较单一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ACTH、Cor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5-HT、BDNF水平均较治疗前增高,且联合组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治疗PSSD效果显著,可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水平和单胺类神经递质因子水平,改善睡眠多导图参数,提高睡眠质量,减轻睡眠障碍。

  • 标签: 脑卒中 睡眠障碍 星状神经节阻滞 阿普唑仑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 单胺类神经递质因子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瑞马-芬太尼-米库氯铵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的效果。方法择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5~28.0 kg/m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瑞马-芬太尼-米库氯铵组(R组)和丙泊酚-芬太尼-米库氯铵组(P组)。采用面罩吸氧,预先缓慢静脉注射芬太尼10 μg/kg,1 min后R组静脉注射瑞马0.2 mg/kg,P组注射丙泊酚1.5~2.0 mg/kg,直至意识消失后,2组均注射米库氯铵0.14 mg/kg,BIS值40~60时,由同一名麻醉医生置入喉罩后机械通气。维持期间R组静脉输注瑞马1 mg·kg-1·h-1,P组静脉输注丙泊酚4~6 mg ·kg-1·h-1,间断注射米库氯铵维持肌松。于诱导前(T0)、置入喉罩时(T1)、纤维支气管镜抵达隆突即刻(T2)、手术开始10 min(T3)、手术结束(T4)和患者清醒(T5)时记录BP、HR、SpO2、PETCO2、BIS值和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评分)。记录麻醉开始至检查开始时间、总检查时间、给药结束至拔除喉罩的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患者苏醒至离开PACU时间。记录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各时点SpO2、PETCO2、BIS值、MOAA/S评分、麻醉开始至检查开始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和患者苏醒至离开PACU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R组T1、T3和T4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给药结束至拔除喉罩时间延长,术中低血压、术后咳嗽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瑞马-芬太尼-米库氯铵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的效果优于丙泊酚-芬太尼-米库氯铵。

  • 标签: 瑞马唑仑 阿芬太尼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瑞马用于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诱导与维持的效果。方法择期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腹部手术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瑞马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麻醉诱导: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0~2.5 mg/kg,R组静脉输注瑞马0.15~0.35 mg/kg,2组均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4~0.5 μg/kg和罗库溴铵0.6 mg/kg。麻醉维持:R组静脉输注瑞马0.3~1.0 mg·kg-1·h-1,P组静脉输注丙泊酚4~12 mg·kg-1·h-1,2组均静脉输注瑞芬太尼8~15 μg·kg-1·h-1。术中维持Narcrotrend指数(NI)值37~64(即D0~D2)。记录镇静成功情况、患者意识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NI值降至D0时间,意识消失后HR降低程度、VT、RR、呼吸暂停发生情况、苏醒时间、PACU滞留时间,记录诱导1、3、5 min时MAP波动程度以及术中、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镇静成功率均为100%。与P组比较,R组意识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NI值降至D0时间延长,意识消失后VT、RR升高,呼吸暂停发生率降低,苏醒时间缩短,术中窦性心动过缓、注射痛、术中梦境发生率降低,诱导1、3、5 min时MAP波动程度减小(P<0.05)。结论瑞马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诱导与维持,其诱导剂量为0.15~0.35 mg/kg,维持剂量为0.3~1.0 mg·kg-1·h-1。

  • 标签: 苯二氮类 麻醉,全身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瑞马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150例,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50):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组)、瑞马0.3 mg/kg复合瑞芬太尼组(R1组)和瑞马12 mg复合瑞芬太尼组(R2组)。按体重给药以理想体重计算。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25 μg/kg,然后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5 mg/kg,R1组静脉注射瑞马0.3 mg/kg,R2组静脉注射瑞马12 mg。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评分)≤3分时即开始胃镜操作。给予丙泊酚或瑞马3 min时若MOAA/S评分仍≥4分,则为镇静失败。术中发生体动反应时,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初始剂量的1/4,R1组静脉注射瑞马初始剂量的1/4,R2组静脉注射瑞马2.5 mg,维持MOAA/S评分≤3分。15 min内追加超过3次仍不能维持足够的镇静,则为镇静失败。记录镇静成功情况。记录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记录术中体动反应、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呃逆、呛咳和注射痛的发生情况。结果与P组比较,R1组镇静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体动反应、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呛咳和注射痛发生率降低,R2组镇静成功率降低,术中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和注射痛发生率降低,呃逆发生率升高(P<0.05);与R2组比较,R1组镇静成功率升高,术中体动反应、呛咳和呃逆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瑞马0.3 mg/kg复合瑞芬太尼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

  • 标签: 苯二氮类 瑞芬太尼 胃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瑞马复合酒石酸布托啡诺在门诊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择期行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组(A组)和瑞马组(B组),每组35例。麻醉诱导方案:A组酒石酸布托啡诺0.6 mg+丙泊酚1.5~2.0 mg/kg,B组酒石酸布托啡诺0.6 mg+瑞马0.2 mg/kg。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低血压和低氧血症发生情况,术前(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后5 min(t3)、手术开始后10 min(t4)、手术结束时(t5)、完全清醒时(t6)MAP、心率、SpO2及BIS,无痛胃肠镜的麻醉效果、苏醒时间、加药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离开内镜中心后4 h与24 h时随访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组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2、t3、t4、t5时MAP低于B组(P<0.05),t4时心率低于B组(P<0.05),t2、t4时BIS值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加药次数及麻醉效果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注射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苏醒后头晕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酒石酸布托啡诺的情况下,瑞马用于胃肠镜检查在获得不亚于丙泊酚的麻醉效果时,呼吸循环抑制作用较轻,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标签: 瑞马唑仑 布托啡诺 二异丙酚 无痛胃肠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必净联合醒脑静治疗艾司中毒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探讨。方法以文山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200例艾司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00例。观察组男54例,女46例,年龄(33.46±2.74)岁;对照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33.19±2.56)岁。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接受血必净+醒脑静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接受醒脑静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结束后的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别为(85.19±4.34)ng/L、(79.03±4.45)ng/L、(6.13±1.26)mg/L,均低于对照组(167.35±9.27)ng/L、(125.98±8.56)ng/L、(11.67±3.98)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后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3.63±0.24)mmol/L、(197.23±3.57)U/L、(0.67±0.19)U/mg,均高于对照组(1.28±0.32)mmol/L、(101.39±4.58)U/L、(0.20±0.11)U/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意识清醒时间较对照组短[(33.45±3.49)h比(43.98±5.18)h],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低[(7.89±1.92)分比(12.94±2.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治疗,两组均无患者死亡、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血必净联合醒脑静治疗艾司中毒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炎性反应、减轻氧化应激导致的机体损伤,可在短时间内促使患者意识恢复、降低预后死亡风险,该方案值得在临床艾司中毒患者的治疗中推广。

  • 标签: 血必净 醒脑静 艾司唑仑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性别因素对瑞马抑制患者喉罩置入反应效力的影响。方法择期手术需置入喉罩的患者,年龄18~60岁,BMI 18~28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按性别将其分为2组:男性组(M组)和女性组(F组)。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第1例患者静脉注射瑞马0.3 mg/kg,患者意识消失、BIS值≤60或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1分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罗库溴铵0.6 mg/kg,3 min后置入喉罩。置入喉罩时出现吞咽、牙咬喉罩、呛咳、体动或置入喉罩后2 min内MAPmax或HRmax升高幅度大于基础值的20%为阳性反应。若喉罩置入反应阳性或给予瑞马3 min后MOAA/S评分仍>1分,则下一例增加瑞马剂量,否则降低一个剂量,相邻剂量相差0.03 mg/kg,重复此过程,直至出现第7个交折点。采用Probit法计算瑞马抑制喉罩置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F组29例和M组22例完成本试验。F组ED50及其95%CI为0.146(0.106~0.175) mg/kg;M组ED50及其95%CI为0.203(0.131~0.237)mg/kg,M组ED50高于F组(P<0.05)。结论瑞马抑制女性患者喉罩置入反应的效力强于男性患者。

  • 标签: 性别因素 苯二氮类 喉面罩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口服和静脉注射咪达用于小儿术前镇静的效果。方法择期行五官科手术的患儿261例,年龄2~10岁、ASA分级Ⅰ级。按给药方法将患儿分为口服咪达0.5 mg/kg组(口服组,143例)及静脉注射咪达0.05 mg/kg组(静脉组,118例)。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10 min、给药后20 min进行耶鲁改良围手术期焦虑评分(modified Yale Preoperative Anxiety Scale, mYPAS)、镇静评分(Sedation Scale, SS),记录术前访视时患儿的配合度(绿黄红标签),记录家长教育程度评分、家长自评焦虑评分、亲子分离焦虑评分(Parental Separation Anxiety Scale, PSAS)、麻醉诱导时面罩接受度评分(Mask Acceptance Score, MAS)、药物起效时间、起效表现、复苏时间、苏醒质量。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差异,评价两种给药方式效果。结果口服组患儿年龄和体重小于静脉组(P<0.05),药物起效时间、复苏时间长于静脉组(P<0.05),给药前mYPAS评分中活动、语言、表情、觉醒和家长互动评分高于静脉组(P<0.05),给药后10 min mYPAS评分中活动、语言、表情评分高于静脉组(P<0.05),给药后20 min mYPAS评分中活动、与家长互动评分高于静脉组(P<0.05),给药前和给药后10 min SS评分低于静脉组(P<0.05),术前绿黄红标签秩值小于静脉组(P<0.05),苏醒质量高于静脉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和静脉注射咪达均能有效缓解五官科手术患儿术前焦虑,口服咪达对于没有开放静脉、年龄更小的患儿更有优势。

  • 标签: 咪达唑仑 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 静脉注射 镇静 小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苯磺酸瑞马抑制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有效剂量。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拟行全身麻醉手术的老年患者,首例患者给予甲苯磺酸瑞马0.16 mg/kg,根据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情况,采用抛偏倚硬币(Biased Coin Design, BCD)法决定下一例患者甲苯磺酸瑞马剂量。记录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情况,记录给药后警觉/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OAA/S)>1分且BIS>65的患者例数,记录给药后患者发生低血压、心动过缓及注射痛的情况。根据患者用药剂量,分析计算甲苯磺酸瑞马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median effect concentration, EC50)和90%有效剂量(effective concentration 90, EC90)。结果甲苯磺酸瑞马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EC50和EC90分别为0.156(0.093~0.167)mg/kg和0.176(0.150~0.254)mg/kg,未出现OAA/S>1分且BIS>65的情况,也未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及注射痛的现象。结论甲苯磺酸瑞马抑制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EC90为0.176 mg/kg。

  • 标签: 老年人 瑞马唑仑 气管插管 心血管反应 量效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瑞马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用于麻醉诱导时镇静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228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9~35 kg/m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14):瑞马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麻醉诱导:R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瑞马0.3 mg/kg、丙泊酚0.5 mg/kg和米库氯铵0.2 mg/kg;P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丙泊酚2 mg/kg和米库氯铵0.2 mg/kg,BIS值≤50时行气管插管术。于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即刻(T1)、气管插管后1 min(T2)和3 min(T3)时记录MAP及HR。记录2组麻醉诱导时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T0时MAP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T1~3时2组MAP和P组HR降低(P<0.01)。与P组比较,R组麻醉诱导时间延长,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瑞马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用于麻醉诱导时镇静效果优于单用丙泊酚。

  • 标签: 苯二氮类 二异丙酚 麻醉,全身 深度镇静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瑞马-丙泊酚-舒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麻醉的效果。方法拟行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80例,年龄20~59岁,体重44~69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瑞马-丙泊酚-舒芬太尼组(RPS组)和丙泊酚-舒芬太尼组(PS组)。RPS组患者依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瑞马0.15 mg/kg和丙泊酚(注射速率4 mg/s);PS组患者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和丙泊酚(注射速率4 mg/s),待患者OAA/S评分为0时行胃镜检查术。记录丙泊酚用量、麻醉时间、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观察术中辅助呼吸例数、体动反应及离院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PS组比较,RPS组患者丙泊酚用量减少,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缩短(P<0.05)。2组患者胃镜检查时间、术中辅助呼吸例数、体动反应及离院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马-丙泊酚-舒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麻醉的效果优于丙泊酚-舒芬太尼。

  • 标签: 苯二氮类 二异丙酚 舒芬太尼 胃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在寿光市人民医院治疗的ACI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局部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脑血流及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7、14、28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12 h后,观察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72 h后,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β、丙二醛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酶治疗相比,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脑血流,减轻炎症反应及过氧化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亚低温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合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抽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酶溶栓,研究组患者给予酶联合丹参多酚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生活能力、脑灌注参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76.00%(38/50),P<0.05。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灌注参数(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脑血容量、脑血流量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酶联合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可有效提高患者脑血灌注量,从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并提高生活能力。

  • 标签: 阿替普酶 丹参多酚酸 急性脑梗死 脑灌注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效果及对颅内血流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80例AI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62.39±4.15)岁;观察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62.43±4.17)岁。对照组予以酶治疗,观察组加用醒脑静治疗。比较两组颅内血流速度、神经功能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椎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分别为(39.87±4.48)cm/s、(36.43±4.18)cm/s、(45.96±5.01)cm/s、(44.68±4.57)cm/s、(43.25±4.23)cm/s,均高于对照组(34.53±4.26)cm/s、(32.15±4.07)cm/s、(42.33±4.85)cm/s、(41.36±4.32)cm/s、(39.16±4.14)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3/40),与观察组10.00%(4/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酶可改善AIS患者颅内血流速度,增加脑部血液灌注,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安全可靠。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醒脑静 阿替普酶 血流速度 神经功能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伐曲泊帕对伐替尼相关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伐替尼相关SAA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过程,分析伐曲泊帕治疗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例SAA患者肝癌骨转移后使用伐替尼和短程局部放疗后出现骨髓衰竭,确诊SAA。应用他克莫司、西罗莫司后血象无改善。接受伐曲泊帕40 mg/d治疗4周后,三系造血恢复,脱离输血。结论伐曲泊帕成功治疗1例伐替尼相关SAA,耐受性良好,值得临床继续积累相关病例。

  • 标签: 贫血,再生障碍性 仑伐替尼 阿伐曲泊帕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应用膦酸3~4年预防脆性骨折的结果。方法系统搜索MED-LINE、EMBASE、CENTRAL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相关研究的引文。时间范围建库至2020年7月16日。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估。根据异质性大小决定使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对高风险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按照PRISMA 2009规范进行报告。结果共纳入4个研究8篇报告。2个研究2篇报告结果为高风险,其余2个研究6篇报告为低风险。结果显示使用膦酸3~4年可有效预防新发椎体骨折(RR=0.54,95%CI:0.44~0.66,RD=-0.03)、临床骨折(RR=0.82,95%CI:0.73~0.92,RD=-0.03)、非椎体骨折(RR=0.84,95%CI: 0.75~0.95,RD=-0.02)、临床椎体骨折(RR=0.51,95%CI:0.34~0.76,RD=-0.01)和髋部骨折(RR=0.56,95%CI:0.37~0.87,RD=-0.01);但未见能有效预防腕部骨折(RR=0.85,95%CI:0.67~1.09)、严重不良事件(RR=0.95,95% CI:0.80~1.14)和上消化道不良事件(RR=1.02,95%CI:0.96~1.07)。对纳入高风险报告的6个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临床骨折、非椎体骨折、椎体骨折、髋部骨折、腕部骨折、严重不良事件的HR分别为0.81、0.85、0.49、0.62、0.94、0.94。结论口服膦酸3~4年可有效预防社区绝经后低骨量或骨质疏松女性脆性骨折,其中对椎体骨折的预防效果优于非椎体骨折。

  • 标签: 骨质疏松,绝经后 预防和防护用药 Meta分析 阿仑膦酸 脆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咪达对中重度烧伤老年患者切痂植皮术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太钢总医院烧伤中心救治的行切痂植皮术的中重度烧伤老年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右美托咪定联合咪达维持麻醉)和对照组(丙泊酚维持麻醉),每组100例。记录入室(T0)、诱导后(T1)、气管插管即刻(T2)、切痂(T3)、术毕(T4)、术后30 min(T5)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在T0、T3、T5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的HR在T1[(90.95±8.55)次/min],T5[(92.55±8.75)次/min]较T0[(105.23±9.60)次/min]降低且低于对照组T1[(97.65±10.25)次/min]、T5[(95.05±9.25)次/min];研究组患者的MAP在T1[(110.65±7.55)mmHg]、T5[(99.05±7.78)mmHg]均高于对照组T1[(98.56±8.55)mmHg]、T5[(92.78±8.17)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600、5.560,均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躁动率分别为0(0/100),8%(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0,P<0.05),苏醒时间分别为:研究组[(2.52±1.53)分],对照组[(9.52±1.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8,P<0.05),但研究组患者有术后嗜睡情况出现,尚不造成致命性缺氧等风险。T5时间点研究组患者肾上腺素[(94.62±2.17)ng/L]、去甲肾上腺素[(188.75±39.74)mmol/L]、皮质醇[(541.87±73.96)ng/L]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肾上腺素[(113.73±7.96)ng/L]、去甲肾上腺素[(294.25±42.26)mmol/L]、皮质醇[(668.43±95.6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164、-18.185、-10.471,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咪达维持麻醉可以显著提高中重度烧伤老年患者切痂植皮术的麻醉效果,减轻应激反应,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缩短苏醒时间,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咪达唑仑 丙泊酚 烧伤 切痂植皮术 麻醉效果 应激因子 镇静
  • 简介:摘要骨棘球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发生,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细粒棘球绦虫卵被摄食后,幼虫期的骨棘球蚴病主要在脊柱和骨盆形成,也可发生于四肢长骨、肩胛骨、肋骨等部位。苯达被认为是对正常细胞具有弱毒性作用的药物,目前被视为有前途的抗棘球蚴药物。但由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低,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对苯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其溶解度方面,将其制成纳米结构或纳米配方。本研究介绍了苯达的作用机制和苯达纳米制剂在骨棘球蚴病防治中的作用。

  • 标签: 阿苯达唑 细粒棘球绦虫 纳米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酶静脉溶栓对脑梗死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日照市中心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9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35例)采用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情况、免疫功能、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2.86%(29/35),高于对照组的58.82%(20/34)(χ2=4.840,P<0.05)。治疗后,观察组缺血区灌注通过时间[(131.25±25.41)s]和峰值时间[99.52±17.50)s]均少于对照组[(165.33±31.05)s、(108.45±12.52)s](t=6.580、3.215,均P<0.05);观察组脑血流量[(72.51±21.35)mL/100 mg]和脑血容量[(95.36±31.25)mL/100 mg],均高于对照组[(62.42±19.35)mL/100 mg、(84.20±28.05)mL/100 mg](t=2.712、2.243,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CD8+[(25.37±2.73)%]低于对照组[(27.42±3.25)%](t=4.261,P<0.05),CD3+[(56.32±6.57)%]、CD4+[34.69±3.44)%]、CD3-CD16+CD56+[13.34±3.75)%]均高于对照组[(53.32±4.05)%、(31.69±3.72)%、(11.28±3.06)%](t=5.395、3.694、4.179,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健康状况调查简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可明显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

  • 标签: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液灌注 脑血容量 CD8阳性T淋巴细胞 抗原, CD3 T淋巴细胞亚群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