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大约260万,约占总死亡比例的45%。其中血管斑块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因素,分析血管斑块的形成原因,了解血管斑块的病理变化因素,弄清药物对血管斑块的质变影响,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血管斑块 形成原因 治疗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食管鳞癌中IDO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食管切除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样本中的IDO、VEGF的mRNA、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分析IDO与肿瘤血管形成之间的关联。结果检测样本中的VEGF和IDO水平显著盛高,与患者的肿瘤侵犯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相关(P<0.05)。结论食管鳞癌中IDO的表达与肿瘤血管形成有关。

  • 标签: 食管鳞癌 IDO 表达 肿瘤血管 相关
  • 简介:摘要目前针对痔病的发病机制,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假说进行解释。然而,痔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因此目前的治疗方法只是缓解或消除痔病的症状。在本综述中,笔者对与痔病密切相关的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包括肛管静息压升高、肛管黏膜上皮损伤、肛垫支持组织的变化、血管及血流的变化、生化指标的变化等,并提出下消化道末端缺血缺氧可能是痔形成机制这一的假说。

  • 标签: 病理生理 缺血缺氧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0-20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0期
  • 机构:来自美国的华人科学家WeilanYe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了影响内皮细胞迁移的一条新的信号通路,该发现对于调控肿瘤等疾病中病理性血管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通过TACEA方式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对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1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TACE介入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肿瘤血管情况及肿瘤控制情况。结果(1)治疗后患者肿瘤血管为27.5%,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72,P=0.000);(2)治疗后CR、PR、SD分别为21%、26%、17%,肿瘤控制率为74%。结论TACE介入治疗有利于减少肿瘤血管,控制肿瘤生长,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适用于非手术及中晚期肝癌患者,但单独采用TACE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需深化研究,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TACE 肿瘤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溶栓联合血管介入技术治疗Cockett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7例Cockett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资料,采用经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持续灌注溶栓药物+溶栓(前/后)行髂静脉球囊扩张+血栓碎吸+髂静脉支架置入术等技术进行综合性血管介入治疗。结果67例中治愈49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100%,溶栓后静脉平均通畅率为89.55%。6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12.2±2.4)个月,41例行支架置入术者,1例出现血栓复发,远期通畅率达97.56%。结论经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急性DVT合并cocektt综合征近中期效果好,再通率高,选择溶栓治疗前行球囊扩张术,可以缩短溶栓治疗时间。

  • 标签: 联合血管介入技术 cockett综合征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乙状窦后入路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血管压迫性耳鸣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对第Ⅷ颅神经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血管压迫性耳鸣16例。其中轻度5例,中度8例,重度3例。3例伴有轻度眩晕。结果16例患者术后耳鸣完全消失,3例伴有眩晕者术后眩晕症状随之缓解。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血管压迫性耳鸣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显微血管减压 耳鸣 血管压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血管肉瘤和血管瘤的CT影像特征。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病理检查证实8例血肝脏血管肉瘤和24例肝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观察对象均接受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CT检查情况和影像学特征。结果肝血管瘤和肝血管肉瘤的瘤周动静脉短路、CT值和早期强化位置出现几率比较,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延迟期肝血管肉瘤与肝血管瘤可见明显等密度或是高密度患者比例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血管肉瘤和血管瘤均存在明确的CT影像特征,能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因而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 标签: 肝血管肉瘤 血管瘤 CT影像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颅内脑静脉血管瘤(CVA)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一例CVA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CTA可以显示CVA典型形态学改变。结论CVA具有特异影像学特征,CTA可以满足诊断需要。

  • 标签: 脑静脉性血管瘤 CT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血管血管外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2001年~2011年,运用人工血管治疗血管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人工血管的使用成功治疗了各类血管疾病。结论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各类人工血管的出现,现代血管外科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通道,人工血管成为了血管外科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之一。

  • 标签: 人工血管 血管外科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拟诊急性脑血管病患者65例,均使用GE128层LightspeedVCT进行神经系统扫描,检查时先行头颅普通CT平扫,所有进行头颅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超早期与早期急性脑血管疾病。结果本组65例患者中实施CT血管造影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者60例(92.3%),实施普通CT检查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者42例(64.6%)。结论CT血管造影在临床诊断价值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尤其对于超早期脑血管病变者。

  • 标签: CT血管造影 急性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62例,脑血管正常者62例,利用核磁共振扫描机进行检查。结果124例MRA检查均成功,62例正常者,脑部动脉显示清晰,6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可显示疾病的影像学特征。总的合格率为94%,定位诊断为100%。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有效的改善了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能够早期的诊断、早期的治疗,并且能够取得较好的预后,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核磁共振 血管成像 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血管性高血压的肾血管损伤情况,指导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2013年6月-2016年6月完善肾动脉造影检查并诊断为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患者44例,部分患者完成了肾静脉取血、肾脏ECT检查,分析44例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的肾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特点。肾一级血管是指肾动脉主干,肾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是指叶间动脉、弓状动脉、小叶间动脉等分支血管,肾血管损伤定义为肾血管存在狭窄、闭塞、动脉瘤其中一种表现者。结果双侧肾血管损伤35例(79.55%),单侧肾血管损伤9例(20.45%);肾一级血管损伤或同时合并肾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损伤15例(34.09%),单纯肾脏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损伤29例(65.91%)。(1)肾动脉造影表现15例(34.09%)患者存在肾一级血管狭窄和(或)闭塞;35例(79.55%)患者存在肾二级血管狭窄和(或)闭塞改变,病变血管以叶间动脉(34例,77.3%)和(或)弓状动脉(14例,31.8%)受累最常见,小叶间动脉(4例,9.1%)受累相对较少;20例(45.45%)患者存在肾血管血管形成,4例(9.09%)患者存在肾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节段性狭窄和狭窄后扩张交替出现。(2)28例患者行双肾ECT检查(56个肾脏),38个(67.86%)肾脏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29.59±17.88)ml/min,38个(67.86%)肾脏肾血浆流量(ERPF)降低(150.42±90.06)ml/min。其中18例单纯肾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损伤患者双肾ECT示,24个(66.67%)肾脏肾小球滤过率降低(28.22±12.75)ml/min;25个(69.44%)肾脏肾血浆流量降低(149.13±67.14)ml/min。(3)36例患者行坐位肾素活性测定(5.97±3.86),29例(80.56%)患者坐位肾素活性增高。结论肾血管性高血压肾脏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的损伤多累及弓状动脉和叶间动脉,多伴有狭窄、闭塞、微血管形成,提示肾脏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的病变参与了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

  • 标签: 肾血管性高血压 肾血管损伤 血管狭窄 血管闭塞 微血管瘤
  • 简介:摘要脑血管疾病是神经内科及医院急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临床研究结果证实,急性脑卒中患者损伤脑组织中有血管再生且缺血半暗带区微血管密度增加,这类患者存活率高。侧枝循环的开放和建立对神经功能的恢复亦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的研究已证明中药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大脑有脑保护作用,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有着明显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理与血管新生及神经细胞转化有关,但是其作用靶点不详,国内外未见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报道。本文对VEGF及受体在脑缺血后血管新生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简要的综述,从而用于指导中药补阳还五汤在促进脑卒中后脑保护机制的研究。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脑缺血 补阳还五汤
  • 简介:摘要目的为研究三门峡地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患者,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stentsDES)和金属裸支架(baremetalstentsBMS)支架内血栓形成(stentthrombosisST)的发生率。急性血栓在24h小时发生,亚急性血栓在30天内、一年或者超过一年发生。方法所有患者患有急性冠脉综合症或者不稳定心绞痛,所有患者病情是PCI术适应症,无禁忌症。均在介入中心行PCI治疗。结果全部1386个行PCI术患者中,有19个(1.3%)有支架内血栓形成,其中4个人(21%)植入DES,15人(79%)植入BMS。4个人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5个人有亚急性血栓形成,8个人有晚期血栓形成。同时9个病人有糖尿病,8个病人有高血压。结论三门峡地区在我们介入中心植入DES的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与国际上报道的人数相似。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病人当中几乎一半患有糖尿病。倍受医生关注的是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DES偏高于BMS。

  • 标签: 药物洗脱支架 支架内血栓形成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再狭窄
  • 简介:摘要眼是形成视觉的重要器官。人体自外界摄取信息的85%以上来自眼的观察,故将眼和脑、手并称为人体的三大智力器官。人眼是如何将外界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最终形成视觉的?下面就视觉形成的解剖学基础和生理功能、成像原理作一些基本的探讨。

  • 标签: 视觉 形成基础 成像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