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肿瘤患者在接受放疗时,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以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从2011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肿瘤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根据同时期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之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研究表明,观察组肿瘤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为5.45±1.59ng/ml,对照组健康人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为0.83±0.44ng/ml,观察组肿瘤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对观察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以及疗效,具有显著的价值;同时,利用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来检测肿瘤患者的病情,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肿瘤患者 肿瘤坏死因子 表达 意义
  • 简介:摘要肿瘤坏死因子-α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的多功能细胞因子,近年来在结核病免疫机制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TNF-α促进巨噬细胞抗结核免疫;参与结核病调节Th1型免疫反应;与结核性肉芽肿的形成和维持;在结核感染中的双重作用;本文收集相关文献,就肿瘤坏死因子-α在结核病免疫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alpha 结核分枝杆菌 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治疗老年患者恶性胸腹腔积液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45例中至大量恶性胸腹腔积液老年患者,排尽恶性积液后,腔内注入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20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20ml,一周两次,连续2周。治疗后1月观察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45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5例(33.3%),部分缓解(PR)20例(46.6%),稳定(SD)4例(6.6%),疾病进展(PD)6例(13.3%),总有效率(ORR)35例(77.7%),临床获益率(CBR)39例(86.6%)。生活质量提高者37例。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及局部疼痛。结论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腔内灌注治疗老年患者恶性胸腹腔积液疗效确定,高效安全,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 恶性胸腹腔积液 腔内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与顺铂在控制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分析我院于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收治68例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名,观察组采用生理盐水30ml+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400万IU胸腔内注入,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30ml+顺铂60mg胸腔内注入;两组在注药前均先予胸腔内注入生理盐水10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1周注药2次,休息1周后,再次注药1周为1疗程,8周后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中无效2例,有效32例,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3例,胸痛1例,无出现恶心呕吐及纳差症状,发热及胸痛症状无需特殊处理,均可自行缓解;对照组中无效11例,有效23例,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0例,胸痛10例,恶心呕吐及纳差症状6例,其中4例需给予止吐对症处理。结论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在给予胸腔内注药控制恶性胸腔积液时,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在疗效方面明显优于顺铂,其毒副反应明显较顺铂为低,能明显减轻晚期肺癌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晚期肺癌 恶性胸腔积液 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 顺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静脉导管置入胸膜腔内注入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例恶性胸腔积液静脉导管置入胸膜腔内引流尽胸腔积液后,均采取向胸腔内注入肿瘤坏死因子200万单位,观察疗效。结论静脉导管置入胸腔内注入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此方法安全、有效、能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静脉导管 恶性胸腔积液 肿瘤坏死因子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与肿瘤坏死因子—&alpha;在冠心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7例冠心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7例健康人设为对照组,对两组的C-反应蛋白与肿瘤坏死因子—&alpha;检测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C-反应蛋白为(2189.212±840.432)μg/L,肿瘤坏死因子—&alpha;为(0.089.±0.234)μg/L;观察组C-反应蛋白为(11232.232±676.532)μg/L,肿瘤坏死因子—&alpha;为(0.657±0.431)μg/L。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与肿瘤坏死因子—&alpha;检测情况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反应蛋白与肿瘤坏死因子—&alpha;在冠心病检测中具有确切临床意义,对冠心病临床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C-反应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mdash &alpha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经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RFA)治疗对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甲胎蛋白(AFP)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180例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PHC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100例来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RFA治疗PHC患者,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对象TNF和AFP水平。结果治疗前观察组TNF、AF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AFP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采用RFA治疗PHC可有效降低TNF和AFP水平,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从而起到促进预后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肝癌 甲胎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 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alph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常规的抗感染及抗休克治疗,观察组加用乌司他丁30万U溶于0.9%氯化钠100ml静滴,每8h1次,连用7d。观察两组TNF-&alpha;、hs-CRP水平及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发生率、病死率。结果治疗7d后,两组TNF-&alpha;、hs-CRP均较前改善(P<0.05或P<0.01),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ODS发生率与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能有效降低TNF-&alpha;、hs-CRP水平,减少MODS的发生率与病死率。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乌司他丁 肿瘤坏死因子-&alpha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高龄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噻托溴铵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患者白细胞介素(IL-6)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alpha;)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高龄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68例,依据治疗药物分组,其中对照组(n=34)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n=34)基于对照组加用噻托溴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IL-6与TNF-&alpha;水平。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6%,明显低于观察组94.1%,对比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与TNF-&alph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噻托溴铵治疗高龄重度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优良,可有效减少IL-6与TNF-&alpha;水平,值得推广。

  • 标签: 噻托溴铵 高龄重度支气管哮喘 IL-6 TNF-&alpha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和研究抗感染治疗与激素雾化治疗联合用于小儿肺炎治疗中对患儿体内TNF-&alpha;、IL-6和IL-8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86例肺炎患儿分成A组(n=93)和B组(n=93),B组进行激素雾化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抗感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的改变情况。结果A组患儿TNF-&alpha;、IL-6和IL-8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组患儿与B组患儿治疗前的症状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症状积分差异明显(P<0.05)。结论采用抗感染治疗联合激素雾化治疗能明显改善小儿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的降低患儿体内炎性因子的表达。

  • 标签: 抗感染治疗 激素雾化治疗 小儿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提捏进针法对减少重组改构坏死肌肉注射致肌肉硬结发生的影响。方法通过用提捏进针法肌肉注射重组改构坏死。结果实验组102例患者用提捏进针法肌肉注射重组改构坏死后仅有27例出现硬结,而对照组100例患者用常规肌肉注射后则有68例出现硬结。结论提捏进针法对减少重组改构坏死肌肉注射致肌肉硬结发生效果明显。

  • 标签: 提捏进针法 肌肉注射 硬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居民以肿瘤为根本死因的特征。方法利用2008年1月1日到2012年6月30日本地区居民死亡登记信息,分析以肿瘤为根本死因病人的年发生率分布区域、实际死亡年龄段和死亡地点分布、以及肿瘤分类等。结果以肿瘤为根本死因的年发生率为25.54/万,有集聚倾向,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851,60~80岁占比很大达57.09%,死亡在家中比例明显达94.4%,前三位疾病分别为胃癌、肺癌、肝癌,共占48.1%。结论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为重点的社区肿瘤防治与服务工作已刻不容缓!持之以恒、科学引导村居民健康的膳食习惯和控制“吸烟”等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已成为社区卫生工作者的艰巨责任。

  • 标签:
  • 简介:摘要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是一种核蛋白因子,它能与免疫球蛋白κ轻链基因增强因子κB序列特异结合,紧密地调节着大群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及耐药性都有密切关系。因此,通过基因治疗来抑制NF-κB的活性,再以常规的化疗为辅助,将有望成为有效的肿瘤治疗的一种方法。本文就NF-κB在肿瘤中作用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核因子-&kappa B 肿瘤 相关基因
  • 简介:摘要程序性坏死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由死亡受体介导的caspases非依赖性细胞死亡模式,通常在凋亡被抑制的情况下发生,具有坏死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程序性坏死在炎症性病变、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肿瘤细胞的耐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紫草素可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程序性坏死的方式来发挥抗肿瘤的作用,从而减少产生抗癌药物的耐药性。但其详细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阐述。

  • 标签: 肿瘤 程序性坏死 紫草素
  • 简介:摘要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中的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是指从已有的毛细血管或毛细血管后静脉发展而形成新的血管,这个过程在肿瘤发生中至关重要。ETS-1是原癌基因ETS家族的重要成员,在胚胎发育,血管生成,炎症反应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数据显示,ETS-1在多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加,并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ETS-1所参与调控的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对ETS-1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有了更透彻的了解,本综述将全面的总结ETS-1在肿瘤血管成中的分子机制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展望ETS-1在临床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转录因子ETS-1 肿瘤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作为膜受体在许多肿瘤组织细胞中高表达,在细胞膜表面与其配体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促进细胞增殖、血管生成、侵袭和转移等。然而近年在许多肿瘤组织细胞核内发现EGFR,进一步研究表明核内EGFR表达阳性的肿瘤恶性度高、侵袭力强,抵抗化疗和放疗,且核内EGFR表达水平的高低与肿瘤预后相关。本文就核内EGFR的转运、功能、作用机制以及与肿瘤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核移位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在健康体检人群肿瘤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进行治疗的55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组,将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55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通过生物试剂盒对血清中的水平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检查后,研究组血清中的TSGF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的TSGF含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说明了恶性肿瘤的血清TSGF明显有升高现象。结论肿瘤患者血清中TSGF的含量与恶性肿瘤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应用到临床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中,具有筛查早期恶性肿瘤的作用。

  • 标签: 恶性肿瘤 特异性生长因子 TSGF 肿瘤筛查 价值
  • 简介:摘要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acrophageinhibitorycytokine-1,MIC-1)是人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超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成员,在消化道肿瘤中过度表达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肿瘤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并可影响预后。现就MIC-1在肿瘤中的生物学行为及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做一综述。

  • 标签: MIC-1 细胞凋亡 侵袭 转移 消化道肿瘤
  • 简介:摘要在医疗纠纷案件中死亡案件时常可见,但是婴儿的死亡往往引起较大的社会影响,而试管婴儿更是寄托了家庭的希望,出现医疗意外后如得不到妥善处理,往往引起的社会矛盾及冲突将更为严重,而这方面的死因鉴定是妥善处理这类矛盾的科学基础和依据。

  • 标签: 死因鉴定 试管婴儿 胎儿窘迫 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