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前预见中动脉瘤破裂有效预见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开颅动脉瘤夹闭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的预见因素如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子阜、顶颈比、指向、术前Hunt-Hess评级、高血压病史及手术时机等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在75例患者的88个动脉瘤夹闭中,有16例患者的16个动脉瘤发生中破裂(占动脉瘤18.2%,占患者22.9%),所有患者术后Rank评分为0分51例,2分8例,3分5例,4分3例,5分5例,6分3例.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P=0.036,优势比(OR)=0.408),术前Hunt-Hess评级(P=0.041,OR=0.426),动脉瘤指向(P=0.008,OR=0.341),瘤体是否具有小阜(P=0.008,OR=0.517),手术时机(P=0.000,OR=0.316)以及动脉瘤顶颈比(P=0.028,OR=0.163)都是IAR发生的预见性因素,动脉瘤的位置(P=0.187)不是预见性因素.结论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术前Hunt-Hess评级为重症,动脉瘤指向者,瘤体具有小子阜,早期手术以及顶颈比在1.97±0.67范围内的动脉瘤在中较易发生破裂,中破裂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标签: 前循环动脉瘤 显微动脉瘤夹闭术 术中破裂
  • 简介: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血管造影在颅内外血管搭桥中判定吻合口通畅性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行颅内外搭桥手术61例次,共68处吻合口。吻合术后均行ICG血管造影,观察搭桥血管通畅情况,并与术后1周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比较。结果中ICG血管造影有良好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发现4处吻合口闭塞,给予重新吻合。最终造影显示67处通畅,1处闭塞。术后DSA和CTA检查示66处吻合口通畅,2处闭塞。结论中ICG血管造影可以判断颅内外搭桥吻合口的通畅性,是一种简便、迅速、准确的中血管造影技术。

  • 标签: 颅内外血管搭桥 吲哚菁绿 血管造影
  • 简介:脑出血微创穿刺抽吸在我国已开展十多年,目前绝大多数医院仍采用血肿中心置管的方法,该方法很难使血肿得到较彻底清除,死亡率仍较高。我科经过反复临床实践探索,发明了一种便携式定位仪应用于脑出血微创清除,能把引流管置放到血

  • 标签: 冲洗式 定位仪简介 式脑出血
  • 简介:缺血性卒中占全部卒中的60%-80%。缺血性卒中体外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对揭示其发病机制及探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分别从神经元、胶质细胞、内皮细胞、血脑屏障、血管神经单元等角度建立起可靠的研究缺血性卒中的研究平台。本文对各种缺血性卒中的体外模型的制备方案及应用方法的最新进展展开综述,为缺血性卒中的研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方法选择。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体外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缺肌『生脑血管病血管搭桥治疗中CT灌注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组实施搭桥手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手术前后进行CT灌注检查,再对手术前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前2组患者绝大多数都存在着手术侧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降低,达峰时间(TTP)延长情况,符合搭桥手术指征。手术后2组患者相对脑血流量(rCBF)均显著升高,显示了搭桥手术对这2组患者缺血区局脑血流灌注的改善效果显著;其中烟雾病组相对脑血容量(rCBV)较手术前升高,而非烟雾病搭桥组rCBV与术前变化不明显;烟雾病组相对达峰时间(TTP)较手术前缩短,烟雾病组册P改变不明显。结论CT灌注对局部脑血流的评价结果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前的重要手术指证;CT灌注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后的疗效评估很有价值。

  • 标签: CT灌注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管搭桥
  • 简介:近些年,专家共识认为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PCI)包括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和后循环梗死。后循环缺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栓子脱落、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并常伴有脑干、小脑部位的症状体征;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查体和神经放射影像学检查;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可辅助外科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本文结合近十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从后循环缺血流行病学、常见病因、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脑梗死 流行病学 体征和症状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切双额大骨瓣减压对重型双侧额颞叶脑挫裂伤及早期颅骨修补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切双额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56例重型双侧额颞叶脑挫裂伤伴难治性高颅内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个月,以格拉斯哥预后量表(COS)评分判定患者的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恢复良好33例,轻残12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恢复良好的患者中早期行自体或塑形钛网颅骨修补28例。结论双额冠状切口大骨瓣减压能有效解除或减轻双额颞叶脑挫裂伤患者的颅内高压,在重型双侧额颞叶脑挫裂伤的抢救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冠状切口 双额大骨瓣减压术 额颞叶脑挫裂伤 早期颅骨修补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SC)的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的条件和特点。方法从孕14~16d的大鼠胚胎脑皮质中分离NSC,在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和B27联合作用下使其稳定增殖,并用10%的胎牛血清诱导其贴壁分化,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行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Gale-C免疫荧光染色,对NSC及其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的NSC增殖成神经干细胞球并传代,鉴定为Nestin染色阳性细胞,并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细胞(NSE染色阳性细胞)、星形胶质细胞(GFAP染色阳性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Gale-C染色阳性细胞)。结论采用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生长因子的培养技术,可培养出在体外稳定增殖并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大鼠胚胎NSC。

  • 标签: 神经干细胞 分化 鉴定 免疫荧光 培养 大鼠
  • 简介:脑血流受损会引起脑缺血,如果不进行治疗可导致脑梗死。这是多年来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死亡和残疾的一种重要病因。后循环缺血更为危重和难以治疗,这主要是由于后循环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复杂性所决定的。近年来,人们对多种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证实对患者的转归有明确的疗效。在经过适当选择的患者中,通过增加有梗死风险的脑组织的血流,能够预防即将发生的脑缺血和梗死。目前主要有3种方法用于后循环缺血患者的治疗,分别是药物,血管内治疗和手术治疗。最近在技术,诊断和治疗模式上的进展已经明确改善了脑缺血的转归。本文讨论了后循环缺血的多学科治疗方法,另外也对后循环缺血治疗中涉及到的各种术前和中技术进行探讨。

  • 标签: 后循环缺血 血管内血管成形术 旁路术 脑血管再通 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感觉根部分切断治疗血管压迫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采用该方法治疗中未见明确血管压迫的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6个月~6年,平均3.2年.治愈52例(92.9%),有效3例,无效1例.结论根据中具体情况分离蛛网膜,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除,对血管压迫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长期疗效较好.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非血管压迫 感觉根部分切断术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方法采用体外插管法建立大鼠闭胸式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并在深低温停循环时,用冷脑保护液间断给予脑组织灌流.结果用大鼠建立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呼吸的自主恢复率为80%,心跳恢复率为100%.结论大鼠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的建立,对研究脑组织低温状态下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和临床应用低温进行脑保护提供了基本条件.

  • 标签: 深低温停循环 大鼠 复苏 临床应用 脑组织 脑保护液
  • 简介:在407例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后循环登记患者中,59%为不伴TIA的卒中,24%在卒中前有TIA,16%仅表现为TIA。栓塞是最常见的卒中机制(占40%,其中24%为心源性栓塞,14%为动脉-动脉栓塞,2%两者兼有)。在32%的患者中,大动脉闭塞性损害导致血流动力学性脑缺血。梗死最常出现在后循环远段供血区(脑干腹侧、小脑上部以及枕叶和颞叶),近段(延髓和小脑后下部)和中段(桥脑和小脑前下部)供血区受累的比例相当。148例患者存在至少累及1支大动脉的重度闭塞性损害(狭窄〉50%),134例患者有单侧或双侧动脉受累。最常见的闭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外段(52例患者,15例双侧)、椎动脉颅内段(40例患者,12例双侧)和基底动脉(46例患者)。动脉-动脉栓塞是椎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最常见的脑梗死发病机制。30d病死率为3.6%。发病机制为栓塞,远段供血区受累和基底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预后最差。具有多处动脉狭窄部位的患者转归最好。他们通常经年累月地发生TIA。

  • 标签: 新英格兰 循环 医学 发病机制 血流动力学 TIA
  • 简介:目的:总结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指导下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在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的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总结临床护理方法。结果:2例患者均在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指导下标测到心动过速的靶点,并成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是一种较新的技术,对疑难复杂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中及围期护理有其自身特点,合理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术后康复。

  • 标签: 非接触标测 室性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对大鼠胚胎垂体生长激素(GH)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放射免疫分析、RT-PCR和免疫电镜等方法,研究糖皮质激素体外诱导GH细胞分化的最佳浓度、所需要的最短时间及GHRH在大鼠胚胎垂体细胞分化中的作用.结果在体外培养的大鼠胚胎垂体细胞中,地塞米松能提高GHmRNA的表达水平,增加GH细胞内分泌颗粒的积聚.当GHRH浓度达到1×10-7mol/L时,可以增强地塞米松对GH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结论地塞米松能够促进GH细胞的体外分化,并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GHRH与地塞米松具有协同效应,共同促进GH细胞的分化与分泌.

  • 标签: 脑垂体 前叶 生长激素 细胞分化 地塞米松 促生长素释放激素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脑胶质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有效治疗胶质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26例原代培养胶质瘤细胞在体外对顺铂(DDP)、环磷酰胺(CTX)、5-氟脲嘴啶(5-FU)、长春新碱(VCR)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19例胶质瘤细胞对单一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DDP〉CTX〉5-FU〉VCR。患者年龄与药物敏感性均无明显相关性;除DI)P外,病理分级与其他药物敏感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比色法是一种快速、有效检测体外药物敏感性的方法。体外药敏试验对排除无效药物、筛选敏感药物进行个体化的化疗,提高临床化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胶质瘤 化疗 药物敏感性
  • 简介:目的研究体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等不同组织细胞多向分化的潜能。方法从SD大鼠股骨骨髓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后1:2传代,传至第5代后分为普通传代培养组、神经细胞诱导组、成骨细胞诱导组和脂肪细胞诱导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形态变化以及矿化结节和脂肪细胞的形成;流式细胞检测第5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90、CD31、CD34、CD4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普通传代培养组和神经细胞诱导组细胞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神经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贴壁生长,细胞扩增至第5代时形态趋于一致,呈梭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99.83%)、CD44(99.77%)、CD90(99.86%)均呈阳性表达,CD31(O.83%)、CD34(1.78%)、CD45(2.90%)无表达。在体外,普通传代培养细胞仅巢蛋白呈阳性表达;由神经细胞诱导的细胞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呈阳性表达.且形态类似神经细胞;由成骨细胞诱导的细胞质内可见矿化结节形成:由脂肪细胞诱导的细胞质内出现多个猩红色呈簇状的脂肪滴。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易于提取、纯化和扩增,可于体外自发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蛋白.并可通过诱导向神经细胞、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分化。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而且可能具有自发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特性。

  • 标签: 干细胞 骨髓细胞 脂细胞 成骨细胞 神经元 细胞分化
  • 简介:目的探讨各种心理治疗方法对考试焦虑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文献法搜集各种考试焦虑的干预研究。结果综述了考试焦虑的情绪中心治疗,认知中心治疗和学习技能中心治疗三种治疗取向,对每种取向中的具体考试焦虑治疗方法和效果加以比较,分析了考试焦虑治疗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指出未来考试焦虑治疗研究的发展方向。结论认知中心的治疗是应对考试焦虑的较好方法,其它取向的治疗需要辅以认知中心的治疗才有效果。

  • 标签: 考试焦虑 非药物治疗 情绪 心理治疗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或闭塞是后循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血管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对制定临床治疗策略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评估后循环血管状况方面的临床价值及研究进展。

  • 标签: 后循环 脑梗死 血管 影像
  • 简介:目的评估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74例经头颅MRI确诊且资料完整的后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以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274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无残障或轻度残障(mRS0~3分)占87.6%,严重残障(mRS4—5分)占9.9%,死亡占2.6%。mRS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卒中史、高同型半胱氨酸(Hcy)(P〈0.05)与预后相关。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总体预后良好,病死率低。发病至就诊时间长、入院时NIHSS评分高、既往有卒中史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预后不良。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目的建立人胚神经干细胞的体外长期培养系统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从胚龄为20周的人胚胎皮质组织分离出神经干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并检测生长曲线,测定长期培养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分化及冻存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达到了10个月,传代25代,总的细胞数增加了105倍.干细胞只有培养1个月后才能有效去除前体细胞.细胞周期显示细胞保持了活跃的增殖,多次传代后细胞冻存对细胞的存活力无明显影响,多向分化潜力表现出稳定性.结论人神经干细胞可于体外长期培养,这也是细胞纯化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人神经干细胞 培养 细胞周期 冻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