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肛瘘的治疗中采用保留括约肌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就我院2021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74例肛瘘患者进行分组,分组方法为计算机抽签法,n=37。参考组接受瘘管切除术治疗,分析组接受保留括约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肛缘水肿情况、肛门疼痛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分析组治疗后肛缘水肿评分、肛门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参考组,两组数据结果的比较提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括约肌手术治疗肛瘘能有效减轻患者肛门疼痛和肛缘水肿情况,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参考。

  • 标签: 肛瘘 保留括约肌手术 肛缘水肿 肛门疼痛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括约肌保留手术治疗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入院时间顺序将2021年12月—2023年12月期于本院就诊的80例肛瘘患者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瘘管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括约肌保留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临床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观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长、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术后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括约肌保留手术治疗肛瘘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该手术方法可在保证疾病治愈率的基础上,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同时有效减轻术后疼痛表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约肌保留手术 肛瘘 肛门功能 瘘管切除术
  • 简介:摘要比较应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SEST+EPBD)与常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对胆总管结石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接受ERCP取石的胆总管结石患者98例,分应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SEST+EPBD)组和EST组,(SEST+EPBD)组50例,EST组48例,EPBD组在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以柱状气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后以取石网篮或气囊取石;EST组按常规操作进行。两组手术后均常规置入鼻胆管引流3d,并行鼻胆管造影复查。结果SEST+EPBD组与常规EST组一次性取净结石成功率分别为94%和93.7%(P>0.05);SEST+EPBD组与常规EST组术后并发症中,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和8.3%%(P<0.05),胰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45%和4.44%(P>0.05)。2组均无穿孔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SEST+EPBD术取石成功率和术后穿孔及胰腺炎的发生率与常规EST相当,但术后出血的几率小于EST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方式。

  • 标签: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 胆总管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对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救治中行子宫改良式B-lynch压迫缝合术加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手术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方法筛选2013年01月-2016年05月入本院接受剖宫产、且产后出现出血现象的27例患者,观察其出血指征,施以子宫压迫缝合术加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手术,并对患者手术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术毕,24例(91.89%)患者成功止血,其手术时长(55.75±18.11)min。手术操作流程中出血量(880.59±135.26)ml,术毕2小时后出血量(30.77±12.69)ml。结论对于出现产后出血现象的剖宫产患者,救治中行子宫B-lynch压迫缝合术加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手术方案效果显著,有助于提升其止血效果,同时还能控制手术时长,是降低出血量的首选术式之一,有推广意义。

  • 标签: 剖宫产 产后出血 子宫压迫缝合术加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手术 止血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显微镜下精索静脉低位结扎术与传统高位结扎术在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现选取我院2014.1-2016.1接收的50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为观察组患者采取显微镜下精索静脉低位结扎术进行治疗,而为对照组患者,则行传统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观察两组手术术中及术后相关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更短;对比两组术后情况发现,观察术后阴囊水肿、鞘膜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精液质量改善人数高于对照组、术后复发率较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显微镜下精索静脉低位结扎术在精索静脉曲张中应用价值较高,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极低,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精索静脉曲张 显微镜 精索静脉低位结扎术 传统高位结扎术 比较
  • 简介:摘要对15例腹部大手术后安放空肠造瘘管的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有计划、科学地输入营养液,且严格掌握营养液的量,输入速度、温度、浓度;严格无菌操作;妥善固定营养管;严密查对,严密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无一例滑脱和差错发生,但有2例发生堵管;3例出现腹痛、腹胀,经过对症处理后恢复使用到停止营养支持拔管。因此,制定严谨、科学的护理程序,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查对,做好管道安全管理措施,才是通过空肠造瘘管实施肠内营养的安全保证。

  • 标签: 肠内营养空肠造瘘管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派力奥治疗乳牙瘘管型根尖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1例患儿的196颗瘘管型乳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颗。观察组根管预备,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后,根管内打入派力奥暂封。对照组根管预备,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后,常规封甲醛甲酚(FC)棉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61%,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派力奥具有较强的抗菌和促进瘘管愈合的作用,是临床治疗乳牙瘘管型根尖炎根管消毒药物的一个较好选择。

  • 标签: 派力奥 乳牙 瘘管型根尖炎
  • 简介:目的探讨瘘管型根尖周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常规开髓,揭髓室顶。髓腔预备,用经验法与X-ray投射法相结合测得根管的工作长度,然后进行根管预备、消毒、充填,最后拍牙片检查根管充填情况。结果患牙经过一周、一个月、三个月复查,瘘管愈合率为95%。结论完善的根管充填是治疗瘘管型根尖周炎最有效的方法。

  • 标签: 瘘管型根尖周炎 根管充填 治疗 疗效观察 开髓 髓腔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观察,探索其有效的护理方法,防止营养过程中的护理并发症。方法对36例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行肠内营养的观察与护理进行总结。结果早期行肠内营养治疗护理满意,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仅一例因堵管而终止营养治疗,3例出现胃肠道不适。结论经空肠造瘘管行肠内营养,可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改善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经济负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 标签: 空肠造瘘 肠内营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患儿感染期换药护理。方法对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患儿脓肿切开、冲洗、引流、换药、。结果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患儿伤口顺利愈合。结论对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管患儿进行有效的切开、冲洗、引流、换药,可以明显缩短换药时间,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 标签: 先天性耳前瘘管 脓肿 切开 换药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三腮裂瘘管并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第三腮裂瘘管并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CT及瘘管泛影葡胺造影,能显示瘘管走行及内瘘口位于梨状窝,全麻下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彻底切除病灶,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第3腮裂瘘管并感染。结果4例都有误诊误治,包括颈部脓肿2例、甲状舌管囊肿并感染1例,亚急性甲状腺炎1例。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无复发。结论第三腮裂瘘管并感染需与颈部多种疾病加以鉴别,多层螺旋CT及瘘管造影可显示瘘管走形,便于诊断内口位置,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能切除瘘管及感染病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第三腮裂瘘管 造影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0例先天性耳前瘘管的患者,其中59例行耳前瘘管切开引流或抗感染治疗;其余51例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两组,行耳前瘘管切除术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结果(1)耳前瘘管切开引流或抗感染治疗者平均愈合时间明显长于手术切除瘘管者;(2)耳前瘘管切开引流或抗感染治疗的复发率高于瘘管切除术的复发率;(3)耳前瘘管切除术中,非感染组与感染组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手术切除先天性耳前瘘管,既缩短了治疗时间,也节省了治疗费用;手术技巧和熟练程度是治愈耳前瘘管和减少复发的关键。

  • 标签: 先天性耳前瘘管 耳前瘘管切除术 耳前瘘管切开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如何缩短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脓肿切开引流的伤口愈合时间。方法将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5月的22位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行脓肿切开引流换药的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10例,实验组1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方法,实验组采用常规换药4~5次后使瘘口自然引流同时TDP理疗每天1次。结果实验组的伤口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脓肿切开引流的患者行常规换药加TDP理疗和自然引流,能有效的缩短换药时间,对伤口愈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减少了患者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 标签: 先天性耳前瘘管 感染 换药 TDP理疗 自然引流
  • 简介:资料患者男性,19岁。患者出生后,父母发现其鼻尖下方有一针眼大小孔,鼻尖呈圆形隆起,未予重视。随着年龄的增长,隆起逐渐增大,且间断性自瘘孔溢出灰白色黏稠分泌物,局部无红、肿、疼痛感。

  • 标签: 角化囊肿 鼻尖 先天性 瘘管 分泌物 间断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先天性耳前瘘管复发的手术治疗方式和注意事项。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6例术后复发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复发的手术处理方法。结果15例愈合,愈合率93.75%。结论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术后复发的有效途径为手术,而彻底切除残余瘘管及上皮组织是防止再复发的重要方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扣眼穿刺对比绳梯穿刺对瘘管狭窄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瘘管狭窄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扣眼穿刺组,观察组进行绳梯穿刺,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疼痛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扣眼穿刺 绳梯穿刺 瘘管狭窄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牵引床仰卧位在股骨粗隆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中应用改良牵引床仰卧位的有效性。方法:随机将60例、2022年1月~2022年12月接收的股骨粗隆骨折分为观察组(抽取对象30例,改良牵引床仰卧位)与对照组(抽取对象30例,牵引床仰卧位),对比2组疗效。结果:同比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较短,c臂机的透视次数及显性失血量、术后健侧疼痛不适发生率均较少,且术后 3、6个月Harris评分较高(P<0.05)。 结论:对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来说,改良牵引床仰卧为可提升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及病情预后效果。

  • 标签: 体位 股骨粗隆间骨折 闭合复位 PFNA内固定
  • 简介:目的观察改良经椎板入路经皮内窥镜下减压术(PEID)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效果,为此项技术在临床推广使用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6月一2015年6月,共7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DLSS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40例,女3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传统手术组(传统组)和改良PE1D组(改良组),每组各37例。记录2组患者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央椎管矢径和横径的变化,以及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Qswestiy功能障碍指数(QD1),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在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方面,改良组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〇P<0.05)。2组患者术后3、6个月时VAS评分和0D1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〇P<0.05);但2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和0D1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改良PE1D可以取得与开放减压术同样的临床效果。且改良PE1D在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开放减压术,提示它是治疗DLSS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内窥镜检查 减压术 外科 外科手术 微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