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或手术前患者感染性指标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需要在本院接受输血或手术治疗的患者22484例。所有患者均抽取血液样本进行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检测情况、抗-HIV1+2阳性合并其它感染的情况、抗-TP或(和)抗-HCV、HBsAg重复感染的情况。结果:在所有22484例患者当中,检测的四项指标当中至少有一项指标阳性的患者总共有5039例(22.41%);检测结果提示,HBsAg阳性者4647例(20.67%)、抗-HIV1+2阳性者20例(0.09%)、抗-TP阳性者370例(1.65%)、抗-HCV阳性者74例(0.33%)。在所有20例抗-HIV1+2阳性者当中,共有11例抗-HIV1+2阳性合并其它感染的患者。其中,抗-HIV1+2+抗-TP患者7例(63.64%)、抗-HIV1+2+HBsAg患者3例(27.27%)、抗-HIV1+2+抗-HCV患者1例(9.09%)。抗-HCV+HBsAg合并感染患者21例,抗-TP+HBsAg合并感染患者30例,抗-TP+抗-HCV合并感染患者5例,抗-TP+抗-HCV+HBsAg合并感染患者1例。结论:部分患者在输血或手术前就已经患有一种或者多种感染性疾病。在进行输血或手术治疗之前,对于患者的相关感染性指标进行常规检测,能够对患者的血液性传染性疾病的感染情况进行明确,对于防范医疗纠纷,有效地防控医院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 标签: 输血 手术 血液性传染病 交叉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分层教学法在输血科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围绕我院输血科实习生展开,择取时间始于2022年1月止于2023年1月,在其带教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结果:分层教学法应用后,进一步促进了护生考核成绩及教学质量的改善,以各指标评分较高为体现。结论:在输血科实习生带教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价值明显,是改善整体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值得推广。

  • 标签: 分层教学法 输血科 实习生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通过常规凝血项目检查,对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为患者提供临床治疗的技术支持。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检查后均已确诊为异位妊娠大出血,而符合实验要求的人数有64例,根据患者治疗的顺序,以单双数的形式分别进行不同方案的治疗。在分组选取上,则根据实际情况,有33例为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有31例为输血后未发生不良反应的,对这些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后的凝血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从输血治疗上看,两组患者在凝血指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随后的FIB治疗中,不良反应组患者的指标较低,但是在APTT和TT指标上则高于正常组。从血常规指标上看,在输血前后则未发生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对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实施血常规和凝血检验十分重要,通过专业数据指标的对比分析,能够更好地对不良反应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治疗医师对患者开展双向治疗,提供有效地策略支持。

  • 标签: 凝血检验项目 异位妊娠 大出血 输血治疗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稀有血型供者资料检索库及冰冻红细胞库的建立与安全输血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研究样本为本血站经体检和快速初筛合格后采集的血液标本,受检样本标本均经血液检测确认为RhD型,将符合标准的RhD阴性合格血液经成分制备,采用计算机血液信息管理系统对稀有血型供者的资料进行科学化规范性管理,建立RhD阴性稀有血型库,通过计算机检索库可快速、准确查找到与患者血型相匹配的供血者。结果:2018年-2022年共向临床医院供应Rh(D)阴性悬浮红细胞601U,解冻红细胞78.5U,洗涤红细胞16.5U,冰冻血浆329.5U,单采血小板14.5冶疗量。经统计,不同年份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的使用量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型供应情况:A型358.5U,B型289 U,O型319.5U;AB型72.5U。结论:建档Rh D 阴性血献血者资料检索库、建立冰冻红细胞库,科学合理管理血液库存,是确保Rh D阴性稀有血型供血安全、足量供应的有效措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稀有血型 资料检索库 冰冻红细胞库 安全输血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老年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和钠、钾离子水平的影响。方法以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治疗中应用血型基因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院内收治,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共计80例,2019年5月-2021年10月,随机数字法下,最小不相容法输血治疗患者40例纳为对照组,血型基因检测法输血治疗40例纳为研究组,对两组所得治疗结局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治疗中采,采取血型基因检测法,可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可能性,临床推广价值明确。

  • 标签: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血型基因检测 输血 最小不相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治疗期间常规凝血检验项目对不良反应监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例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治疗患者,收集其常规凝血检验数据,并分析其与输血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23例患者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共3例(13.04%)。这3例患者均有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血小板计数降低等凝血功能异常。而未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只有1例(4.17%)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统计分析显示,输血不良反应与PT、APTT、血小板计数存在显著相关性(P

  • 标签: 异位妊娠 大出血 输血 凝血功能 不良反应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LC-MS鉴定分析蒙药孟根地格达水提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LC-MS技术对梅花草孟根地格达水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分析。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 (2.1×100 mm, 1.8 µm),乙腈(A)-0. 1%甲酸水溶液(B)(0~5min,5~10%A;5~10min,10%~15% A;10~20min,15~20%A;20~25min,20%~40% A;25~30min,40~60% A;30~33min,60%~95%A),柱温30 °C;流速0.3mL/min;进样量为2 μL。ESI离子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对样品正负离子流图匹配出的化合物作出鉴定。结果 从孟根地格达水提物中检出29个化学成分,其中包括苷类化合物20个、黄酮类化合物4个、羧酸类化合物2个、氨基酸类化合物1个、酚类化合物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1个。 结论 LC-MS技术为孟根地格达建立了快速、高敏、高效的分析方法,可为其后续研究提供数据。 关键词:蒙药;孟根地格达;化学成分;LC-MS

  • 标签:
  • 简介:摘要: 通过生信分析、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中活性成分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网站、数据库及文献检索获取黄芪的有效成分及胰岛素抵抗疾病靶点,并进行整理与筛选,预测黄芪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能的作用靶点并用数据库进行生信分析。从CTD数据库选择5个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重要蛋白受体,确定结合位点后分别与黄芪符合筛选标准的有效成分进行分子对接,根据对接结果虚拟筛选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活性成分。结果:槲皮素、蛇床子素等18个化合物可能是黄芪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活性成分,涉及对化学,内源性物质的反应等多个生物过程及钙离子、IL17、PI3K/Akt等多个信号通路; INSR、NOS3、PTGS2、TNF、CCL2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蛋白受体。某些黄芪中经筛选的活性成分与重要蛋白受体的结合程度好,多数优于罗格列酮,从分子层面上体现了黄芪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潜在研究价值。结论:黄芪改善胰岛素抵抗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生物过程、多通路等多种途径实现的;生信分析、分子对接技术可以成为阐释单味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高效的方法,但需要结合一定的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才会增强说服力。

  • 标签: 黄芪,胰岛素抵抗,生信分析,分子对接,重要蛋白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意义及不完全抗体检出率分析。方法:选取本院临床输血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2021年1月~2022年6月,分别进行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实验,筛查患者血清中不完全抗体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并对比检测时间,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意义。结果:不完全抗体检检出率微柱凝胶法高于凝聚胺法,检测花费时间凝聚胺法少于微柱凝胶法,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凝聚胺法 微柱凝胶法 输血检验 意义 不完全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网状纤维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显示肿瘤细胞及间质成分中的应用。方法选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已作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证实诊断的乳腺、肺、肾、胃、膀胱、淋巴结、软组织等器官肿瘤组织石蜡块共30例,重新包埋,切片厚4μm。进行网状纤维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验。结果上皮来源肿瘤主质和间质分界清楚,癌细胞常形成细胞巢,压迫周围网状纤维,癌细胞巢常被网状纤维包裹,形成大小不等的巢状,条索状结构,巢内癌细胞不产生网状纤维。结论肿瘤的间质成分反应程度是随着肿瘤的发展而发展,网状纤维的形态变化与肿瘤分化程度和生长方式有关。增生的网状纤维对癌巢形成的包裹状态,提示网状纤维增生可能是机体对病灶的防御性免疫反应。

  • 标签: 网状纤维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肿瘤细胞及间质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