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阴茎海绵体注射血管活性药物罂栗碱和酚妥拉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以罂栗碱和酚妥拉明联合注入阴茎海绵体。结果有效41例,无效9例,部分患者恢复了生理性勃起,并发症少。结论阴茎海绵体内注射血管活性药物罂栗碱和酚妥拉明是一种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简便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勃起功能障碍 罂栗碱 酚妥拉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药物用于急性绞痛的镇痛效果。方法88例急性绞痛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甲组44例应用间苯三酚治疗,乙组44例应用氟比洛芬治疗,对比分析不同药物疗效。结果乙组见效时间少于甲组,乙组用药后10min、用药后20min、用药后40min的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少于甲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间苯三酚,氟比洛芬酯治疗急性绞痛的镇痛效果更为显著,且应用安全。

  • 标签: 不同药物 急性肾绞痛 疼痛评分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PEEP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在危重症手足口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全部患儿予以气管插管使用高PEEP呼吸机机械通气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呼吸机通气方式压力控制+呼气末正压(PEEP)。结果有效19例,无效4例(2例院内死亡,2例放弃治疗)。结论早期识别危重症手足口病,并予以机械通气是治疗危重症手足口病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适宜的PEEP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合理的血管活性药物予以循环支持也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 标签: 手足口病 机械通气 血管活性药物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路径护理对留置针刺激性药物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诊的50例使用留置针的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把患者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临床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的刺激性药物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12.00%)显著低于对照组(3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7,P=0.046)。结论临床路径护理对留置针刺激性药物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效果显著,能够降低刺激性药物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路径护理 留置针 刺激性药物 静脉炎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腹部微波照射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的疗效。方法把我院儿科2010年至2012年住院的人类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病患儿158例,采用中心随机分配系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将结果采用SAS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结果腹部微波照射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观察组总有效率及72小时大便人类轮状病毒抗原转阴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腹部微波照射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腹部微波照射 药物治疗 小儿病毒性腹泻 疗效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适合老年心脏术后患者持续泵注血管活性药物剂量>5ml/h时续泵的方式,保证用药安全。方法将58例年龄大于60岁心脏术后经中心静脉持续泵注血管活性药药物剂量>5ml/h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在续泵时采用改良的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续泵方式,比较两组续泵方式对老年患者循环系统的影响。结果采用改良方式的观察组心率及血压的波动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改良法续泵更为安全,在稳定循环系统方面更优于传统的续泵方式。

  • 标签: 心脏术后 老年 血管活性药物 续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采用抗炎保肝药物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慢性乙型肝癌患者100例,均为我院感染病科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依据入院顺序分组,就甘草酸二铵治疗(对照组,n=50)与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观察组,n=5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8%,较对照组76%更为显著,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疗前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无明显差异(P>0.05),疗后均有降低,但观察组经观察示幅度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在治疗期间皮疹、血压升高、轻度浮肿各1例,对照组皮疹2例,血压升高1例,轻度浮肿1例,无明显差异(P>0.05),且均经对症处理后呈正常恢复。结论病毒性肝炎采用抗炎保肝药物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促使肝功能明显恢复,且具较高依从性,对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 标签: 复方甘草酸苷 病毒性肝炎 效果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砷化合物对体外培养的的人胚细胞系HEK-293细胞毒性。方法培养的HEK-293分别暴露于三氧化二砷(As2O3,iAsⅢ,0~50μmol/L)、砷酸氢二纳(Na2HAsO4•7H2O,iAsⅤ,25~500μmol/L)、二甲基砷酸钠(C2H6ASO2Na﹒3H2O,DMA,25~500μmol/L)24h,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生存率。结果不同剂量范围内的iAsⅢ、iAsⅤ除了50,100,300μmol/LC2H6ASO2Na﹒3H2O均能够显著降低HEK-293的细胞生存率(P<0.05);对细胞的毒性从从大到小依次为iAsⅢ>iAsⅤ>DMA。结论通过氧化应激损伤,三种形态砷化物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人胚细胞系HEK-293细胞有毒性作用。

  • 标签: 三氧化二砷 砷酸氢二钠 砷中毒 人胚肾细胞系
  • 简介:摘要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作为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细胞来源而受关注。麻醉药物是否对MSCs移植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尚待研究。本文研究旨在探讨麻醉药物如何影响MSCs生物学,为MSCs的临床应用提供研究依据。

  • 标签: 麻醉药物 间充质干细胞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氟尿嘧啶(5-FU)类药物治疗结直肠癌(CRC)所致的心脏毒性。方法将7个肿瘤中心2015年7月—2018年6月接诊并需要化疗的CRC患者179例,采用含5-FU类药物方案进行化疗,并在化疗的不同周期采用12导联心电图(ECG)、心肌酶、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来监测其心脏毒性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发生心脏毒性时的化疗周期数。结果可评价患者154例,化疗后ECG异常发生率和心肌酶的升高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而升高;而LVEF减低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而降低。ECG异常主要表现为ST-T改变(25.3%)、心律失常(23.4%)和QT间期延长(15.6%)且多发生在化疗的第3周期后,常表现为多种ECG异常同时出现。5-FU相关心脏毒性在严重程度上主要为Ⅰ级和Ⅱ级。结论5-FU类药物治疗CRC相关心脏毒性多为轻度,主要表现为ECG异常,引起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病变,其发生率可能与5-FU的累积量有一定关系。

  • 标签: 氟尿嘧啶 结直肠癌 化疗 心脏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西药与中药抗病毒药物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小儿病毒性肺炎患儿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接受头孢替唑钠粉剂、病毒唑注射液治疗的39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将接受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头孢替唑钠、病毒唑注射液治疗的39例患儿作为观察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31%(36/39),对照组有效率为76.92%(3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病毒性肺炎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改善患儿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病毒性肺炎 中西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伤科消肿颗粒的急性毒性及长期毒性可能造成对机体的毒性反应,为临床提供安全依据。方法用25g/kg的剂量灌胃小鼠进行毒性实验,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用2.5g/kg、5g/kg、10g/kg每天灌胃大鼠,连续给药180天,停药后观察药物对大鼠生长发育以及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主要脏器病理形态影响。结果急性毒性实验小鼠无一死亡;小鼠1天内灌胃伤科消肿颗粒最大耐受量75g/kg;长期毒性实验结果显示,伤科消肿颗粒对大鼠生长发育以及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主要脏器病理形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伤科消肿颗粒临床拟用量是安全的。

  • 标签: 消肿颗粒 急性毒性 长期毒性 实验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老年急性损伤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急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40毫克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以及肾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清肌酐(SCr)、白细胞介素和金属蛋白酶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够改善老年急性损伤以及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并有效改善肾功能,值得将其在临床上广泛运用。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老年急性肾损伤 炎症因子水平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人越来越多,位居前列,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已经受到医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探讨了常用的乙肝病毒(HVB)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和分析,有利于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对HVB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对目前抗HVB治疗药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

  • 标签: 乙肝 血清检测标志物 抗HVB治疗药物
  • 简介:摘要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医疗纠纷经常发生,中药毒性及不良反应的报道屡见不鲜,因而更深认识中药毒性及更好运用毒性中药尤为重要。

  • 标签: 中药毒性 毒性中药 转化 运用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也日益增多,所以如何降低药物毒性的方法极其重要,文章主要对如何降低中药毒性的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如何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减少不良反应提供参考。

  • 标签: 中药毒性 中药炮制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性高血压的血管损伤情况,指导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2013年6月-2016年6月完善肾动脉造影检查并诊断为血管性高血压的患者44例,部分患者完成了静脉取血、肾脏ECT检查,分析44例血管性高血压患者的肾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特点。一级血管是指肾动脉主干,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是指叶间动脉、弓状动脉、小叶间动脉等分支血管,血管损伤定义为血管存在狭窄、闭塞、动脉瘤其中一种表现者。结果双侧血管损伤35例(79.55%),单侧血管损伤9例(20.45%);一级血管损伤或同时合并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损伤15例(34.09%),单纯肾脏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损伤29例(65.91%)。(1)肾动脉造影表现15例(34.09%)患者存在一级血管狭窄和(或)闭塞;35例(79.55%)患者存在二级血管狭窄和(或)闭塞改变,病变血管以叶间动脉(34例,77.3%)和(或)弓状动脉(14例,31.8%)受累最常见,小叶间动脉(4例,9.1%)受累相对较少;20例(45.45%)患者存在血管微血管瘤形成,4例(9.09%)患者存在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节段性狭窄和狭窄后扩张交替出现。(2)28例患者行双ECT检查(56个肾脏),38个(67.86%)肾脏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29.59±17.88)ml/min,38个(67.86%)肾脏血浆流量(ERPF)降低(150.42±90.06)ml/min。其中18例单纯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损伤患者双ECT示,24个(66.67%)肾脏肾小球滤过率降低(28.22±12.75)ml/min;25个(69.44%)肾脏血浆流量降低(149.13±67.14)ml/min。(3)36例患者行坐位素活性测定(5.97±3.86),29例(80.56%)患者坐位素活性增高。结论血管性高血压肾脏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的损伤多累及弓状动脉和叶间动脉,多伴有狭窄、闭塞、微血管瘤形成,提示肾脏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的病变参与了血管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

  • 标签: 肾血管性高血压 肾血管损伤 血管狭窄 血管闭塞 微血管瘤
  • 简介:摘要回顾中药毒性的传统以及现代认识,结合用药现状,阐述临床使用毒性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以及临床合理应用毒性中药的必要性,为临床中药饮片的合理应用提供方便。

  • 标签: 探讨 毒性 中药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