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胛骨骨折严重移位患者使用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3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60 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对患者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非手术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肩胛骨外侧缘入路手术治疗。比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严重移位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肩胛骨骨折 严重移位 手术治疗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正畸和牙周基础治疗联合用于前牙移位的价值。方法:对2021年6月-2022年6月本科接诊前牙移位病人(n=38)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19人,前者采取正畸和牙周基础治疗,后者行牙周基础治疗。对比疗效。结果:关于总有效率:试验组数据达到了100.0%,而对照组数据则只有84.21%,相比较下,试验组的疗效更高(P<0.05)。咀嚼功能:治疗结束时,试验组数据达到了(86.32±2.15)分,而对照组数据则只有(76.15±3.78)分,相比较下,试验组咀嚼功能更高(P<0.05)。结论:前牙移位联用正畸和牙周基础疗法,病人的疗效提升更为迅速,咀嚼功能改善也更加明显。

  • 标签: 前牙移位 正畸治疗 咀嚼功能 牙周基础治疗
  • 简介:摘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将地图上的各种道路进行符号化,这样就可以解决共线和符号空间冲突问题。因此提出了一种道路弯曲组共线和移位协同处理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应用到约束性三角网上,可以快速地识别出道路空间当中的冲突区域,并提取冲突路段和骨架线,同时获取特征信息,之后将符号共线与几何计算方法和移位模型结合,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符号共线和移位问题。

  • 标签: 道路 弯曲组共线 移位 协同处理 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广泛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理论素养、先进的现代领导理念必不可少,而掌握一定的领导工作技巧,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领导艺术,很多时候更是成功的关键。如何提升自己的领导艺术,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 标签: 领导干部 管理艺术 科学文化知识 领导艺术 理论素养 领导理念
  • 简介:摘要QCC(英语QualityControlCircle,中文译成“质量控制圈”或“品管圈”)是同一工作单元或工作性质相关联的人员自动自发组织起来,通过科学运用各种工具手法,持续地进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业务的小组。在中国大陆,像这样由若干员工组成的质量改进或自我改进的小组被称为质量管理小组或QC小组。

  • 标签: 主题,活动计划,对策,目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患者治疗模式变化、临床特征、治疗结果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9-2013年收治的866例女性患者资料。DCIS患者631例,DCIS-MI患者235例。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控(LC)、无瘤生存(DFS)、总生存(OS)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DCIS及DCIS-MI两组之间OS、LC及DFS相近(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Her-2阳性为OS及DFS影响因素,保乳未放疗患者LC和DFS劣于全乳切除术患者。结论导管原位癌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总体生存结果类似,Her-2阳性为OS及DFS预后不良因素,保乳未放疗患者的LC和DFS劣于全乳切除术。

  • 标签: 乳腺导管原位癌 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乳腺肿瘤/放射疗法 乳腺肿瘤/外科学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患者大多数都是在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的危重症患者群体,该部分患者的病情普遍较为危急,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重要方法。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问题一直都是重症监护室之中非常多见的并发症之一,该疾病发病以后会进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同时也会极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死亡风险。本文主要对单签中心静脉导管所导致的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护理方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上直肌移位术(SRT)、上直肌移位术联合加强缝线术(SRTA)与垂直肌移位术(VRT)治疗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42例(42只眼)患者资料。根据术式分为:SRT组(16例),即SRT联合内直肌后徙术(MRc);SRTA组(13例),即SRT联合Buckley缝线和MRc;VRT组(13例)。分析比较3个组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的斜视度数、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及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3个组间性别分布、年龄及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的斜视度数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其中SRT组、SRTA组、VRT组术后12个月斜视度数分别为(+0.8±5.8)、(+0.8±4.5)、(+1.2±2.5)三棱镜度(PD),均低于术前的(+82.8±17.2)、(+77.7±26.1)、(+71.5±18.6)PD;但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及术后3个组之间斜视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的麻痹眼外转功能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如SRT组、SRTA组、VRT组术前外转功能分级分别为(-4.4±0.5)、(-4.4±0.5)、(-4.5±0.5)级,术后12个月分别为(-2.3±0.7)、(-2.2±0.5)、(-2.1±0.6)级;但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及术后3个组之间麻痹眼外转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麻痹眼内转功能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个月麻痹眼内转功能分级,SRT组[(-0.9±0.6)、(-0.8±0.6)级]与SRTA组[(-1.5±0.5)、(-1.4±0.5)级](t=-2.62、-2.52)、SRTA组与VRT组[(-0.8±0.8)、(-0.6±0.7)级](t=2.62、3.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第一眼位获得立体视患者的比例3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旋转复视、眼前节缺血并发症。SRTA组中2例术后术眼下斜视4~5 PD伴上转轻度落后。结论SRT、SRTA和VRT均能有效治疗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且疗效相当,矫正眼位并能改善患者外展功能,恢复双眼视功能,疗效稳定,术后较少出现垂直及旋转斜视。

  • 标签: 眼球运动 眼外科手术 上直肌移位术 垂直肌移位术 展神经麻痹 斜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应用口腔正畸治疗的效果。方法以双盲随机分组法将我院接收的120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分成常规牙周基础治疗组(n=59例)和口腔正畸治疗组(n=61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口腔正畸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5.08%明显高于常规牙周基础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3.05%,并且口腔正畸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常规牙周基础治疗组(P<0.05)。结论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接受口腔正畸治疗,拥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牙周病致前牙移位 口腔正畸治疗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