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治疗时的疼痛反应。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台州市立医院眼科门诊于2019年7─12月进行PRP治疗的DR患者55例,年龄45~72(60.7±7.9)岁,每次PRP治疗后应用数字分级法(NRS)对疼痛反应进行评估。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年龄、性别及各激光部位与疼痛反应程度的相关性。疼痛评分数据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纳入的患者中,年龄和性别对患者的疼痛反应均没有影响(r=-0.58,P=0.338;r=0.06,P=0.305)。患者周边部(上、下、鼻、颞)4个象限之间的疼痛反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3);但后极部光凝疼痛评分低于周边部光凝疼痛评分(P<0.001)。结论:在DR患者行PRP术中,后极部的疼痛感轻于周边部,临床医师可优先选择无疼痛或疼痛相对较轻的部位行激光光凝术。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数字分级法 视网膜激光光凝
  • 简介:目的:通过对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术后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及视网膜功能的了解,判断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并探讨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6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CDI)检测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流速(Vmin)、阻力指数(RI);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分别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术前、术后进行检测,并以对侧正常眼作对照组。结果:CDI术前患眼与对照眼的CRA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wk视网膜脱离眼CRA的Vmax,Vmin均较术前降低,RI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脱离区mfERG的a波、b波振幅密度均明显高于术前,潜伏期比手术前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mfERG,CDI的联合检测能及时了解视网膜脱离术后的视网膜复位情况及硅胶海绵垫压后CRA的血流情况,从而避免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不良,巩膜因缺血引起局部坏死等情况发生。

  • 标签: 多焦视网膜电图 彩色多普勒 视网膜脱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近视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周边视网膜血管FFA的图像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78例(78只眼)单眼近视眼单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的临床资料。根据眼轴长度,将患者分为3组:A组,24例(24只眼)其眼轴长度为24.0~26.0 mm;B组,23例(23只眼)其眼轴长度26.1~28.0 mm;C组,31例(31只眼)其眼轴长度≥28.1 mm。所有患者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观察周边视网膜血管情况及其可能影响因素。结果A、B、C 3组均见周边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3组发生率依次20.83%、26.09%、19.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0,P=0.831)。周边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发生率为21.79%,渗漏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45岁者发生率高于>45岁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93,P=0.014)。不同性别组周边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9,P=0.410)。结论近视者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对侧眼部分出现周边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且年龄越小出现的可能性越大,而与眼轴长度、性别无关。

  • 标签: 近视 视网膜脱离,孔源性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眼底 渗漏,血管,视网膜,周边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晚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晚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玻璃体积血时间将50例患者分为两组,早期组患者25例,玻璃体积血时间未超过3个月;晚期组患者25例,玻璃体积血时间超过3个月,两组患者均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观察其效果。结果晚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早期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与6个月后的视力水平均优于晚期组,P<0.05;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证实,玻璃体积血3个月内行玻璃体切除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缩短患者术后视功能的恢复时间。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 手术治疗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1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比较两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者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LVQOL)评分、中心凹厚度。结果观察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LVQOL)评分、中心凹厚度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LVQOL)评分、中心凹厚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改善中心凹厚度和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全视网膜光凝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临床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个中国视网膜色素变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基因及其突变位点。方法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该家系先证者及父母进行病史收集、常规查体、视野检查及视网膜电图检查。采集家系成员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全外显子组测序、生物信息数据分析和Sanger测序验证突变位点。结果该家系有1例患者,表现为青少年时期发病,视野渐进性变窄,周边视力受损,听力受损,耳聋,视网膜色素沉着,mfERG显示a波、b波振幅下降。患者父母均正常,为杂合突变携带者,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特征。外显子组测序、数据过滤和Sanger测序验证发现在MYO7A基因上存在两个突变位点NM_001127180,c.3695_3705del,p.R1232fs和NM_001127180,c.6234+5G>A。在1000例健康人对照中没有发现该两个突变。结论本研究发现MYO7A致病基因上两个新的突变位点,扩大了MYO7A致病突变谱,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新靶点。

  • 标签: 视网膜色素变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综合征 全外显子组测序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MYO7A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宁夏地区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5代家系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及临床表型特征。方法家系调查研究。收集1个adRP家系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病史资料,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抽取3例患者和1名正常家系成员及300名正常对照者外周静脉血,提取DNA,运用全外显子测序(WES)芯片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PCR和直接测序在家庭成员和正常对照组中进行验证,最终确定致病性突变位点,并对临床表型和基因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通过WES技术和优化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证实,PRPF31基因的c.C1048T(p.Q350X)无义突变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该家系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5~6岁发病,均以夜盲为首发症状;病情进展较为迅速,视功能均严重受损,同时合并后囊下白内障,眼底和视网膜电图(ERG)均呈现典型的RP改变。结论PRPF31基因的c.C1048T(p.Q350X)无义突变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该突变在中国人群中首次报道,该突变可引起的临床表型包括发病年龄早、病情进展较为迅速、合并后囊下白内障及视功能严重受损等。

  • 标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 基因型 临床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耳聋-视网膜色素变性综合征(USH)的基本表型、致病基因及新突变位点。方法 对经诊断确诊的USH患者的资料及样本进行收集,开展全外显子测序操作与回顾分析,然后从中将致病基因、突变位点予以锁定,Sanger测序并对突变位点进行检验。结果 对先证者,从测序数据解读得知,USH2A基因是致病基因,于USH2A基因上,检出c.5459T>C(p.M1820T)杂合错义突变。结论 对USH而言,USH2A基因突变为其致病原因,而其所引起的疾病有临床、遗传异质性特征,且突变不同,所引起的疾病表型也不同。

  • 标签: 耳聋-视网膜色素变性综合征 表型 致病基因 新突变位点
  • 简介:摘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与年龄、环境、遗传、氧化应激及炎性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光诱导视网膜损伤啮齿类动物中,眼底也表现出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类似的病理特征。光损伤会导致视网膜发生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内质网应激、自噬及线粒体自噬、DNA损伤及细胞衰老、新生血管等病理性改变,进而损伤其结构与功能。(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211-215)

  • 标签: 光诱导视网膜损伤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氧化应激 自噬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照射时间下核黄素-紫外线A巩膜胶原交联术对兔视网膜的影响,寻找照射的安全时间。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6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0 min组)和照射10、20、30及40 min组,每组12只,均取左眼进行核黄素-紫外线A巩膜胶原交联照射(370 nm,10 mW/cm2)。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比较各组视网膜病理组织学改变;采用生化反应试剂盒检测并比较各组视网膜组织中丙二醛(MDA)浓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并比较各组视网膜组织中SOD、CA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对照组视网膜各层结构排列有序,照射10 min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视网膜结构损伤逐渐加重。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对照组光感受器细胞外节膜盘层状结构完整,光感受器细胞内节线粒体结构完整,线粒体嵴结构连续,照射10 min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视网膜结构损伤逐渐加重。各组视网膜组织中MDA浓度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25,P<0.05),其中照射20 min、30 min、40 min组MDA浓度分别为(11.31±1.84)、(14.94±1.04)和(18.25±1.42)nmol/mgprot,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3±0.02)nmol/mgpro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照射20 min、30 min、40 min组MDA浓度依次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视网膜组织中SOD、CAT和GSH-Px活性及SOD、CAT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逐渐降低,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4.09、34.18、35.60、115.75、78.86,均P<0.05),其中照射20、30、40 min组与对照组比较,照射20 min、30 min、40 min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0 mW/cm2核黄素-紫外线A巩膜胶原交联照射兔眼10 min是安全的,照射时间过长可引起视网膜损伤

  • 标签: 胶原交联 巩膜/药物作用 核黄素/药理 紫外线/不良反应 光感受器细胞/药物作用 光敏剂/毒性作用 实验性放射损伤/病理,超微结构 脂质过氧化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68只眼)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2年7月至2014年8月,根据不同分期将患者分为三期,分别为增殖期、增殖前期及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收治的40例患者均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观察三期DR患者的有效率。结果三期DR患者随访一年后临床疗效均较高,增殖期、增殖前期及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率分别为90.00%、90.00%及92.86%。组间有效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学无意义。结论针对不同分期DR患者采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不同分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33岁,突发视力下降20余天,既往有结缔组织病史,无激素用药史。眼底表现为多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脱离,经肾上腺CT检查发现肾上腺腺瘤,肿瘤切除后,患者视功能及视网膜结构明显改善,术后随访9个月病情稳定,未复发。(中华眼科杂志,2021,57:784-786)

  • 标签: 肾上腺皮质腺瘤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脱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BRVO-ME)患者的视网膜外层形态对视力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1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BRVO 57例(57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光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椭圆体带(EZ)及外界膜(ELM)的完整性,并将其分别分为EZ完整组(21例)、EZ缺损组(36例)、ELM完整组(25例)、ELM缺损组(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的视力、视网膜中心区厚度(CRT)。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视力显著提高(F=130.66,P<0.001),CRT显著降低(F=187.68,P<0.001)。治疗后EZ、ELM完整比例较治疗前显著增加(χ2=25.81、27.02,均P<0.001)。EZ完整组的视力治疗后均优于EZ缺损组(t=-3.53、-4.74,P=0.001、<0.001);治疗前,EZ完整组的CRT低于EZ缺损组(t=-5.54,P<0.001),但治疗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0.34,P=0.508、0.736)。同样ELM完整组的视力治疗后均优于ELM缺损组(t=-3.86、-5.24,均P<0.001);治疗前,ELM完整组的CRT低于ELM缺损组(t=-5.32,P<0.001),但治疗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0.27,P=0.465、0.785)。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BRVO-ME,视力显著提高,CRT显著降低,视网膜外层形态完整性得到改善。EZ、ELM的完整性与治疗后的视力呈正相关,EZ、ELM的完整性对治疗后CRT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椭圆体带 外界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光谱域 阻塞,静脉,分支,视网膜 水肿,黄斑 雷珠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收治的82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黄斑水肿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41例,41眼)和对照组(41例,41眼)。对照组采取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中心视网膜厚度、眼压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比较,P>0.05;治疗4、12周后,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比较,P>0.05;治疗4、12周后,观察组中心视网膜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12周后,观察组眼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应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改善中心视网膜厚度及眼压,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黄斑水肿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康柏西普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患者的全视野ERG (ff-ERG)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确诊为AZOOR的42例患者62只眼(AZOOR组)纳入研究。所有患者眼底均无明显局限病灶。62只眼中,BCVA<0.1者16只眼,0.1≤ BCVA≤0.5者27只眼,BCVA>0.5者19只眼。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就诊并通过眼科详细检查排除包括屈光不正在内的所有眼部病变的正常志愿者40名80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检眼均采用德国Roland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行ff-ERG检测。分别记录暗适应0.01 ERG、暗适应3.0 ERG、暗适应3.0振荡电位、明适应3.0 ERG及明适应30 Hz闪烁ERG各反应诱发出的波形峰时及振幅。两组之间ff-ERG各反应峰时及振幅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AZOOR组组内不同BCVA患眼之间ff-ERG各反应峰时和振幅的比较采用方差检验。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ZOOR组暗适应0.01 ERG b波(t=3.601、-6.120)、暗适应3.0 ERG a波和b波(t=2.627、-4.263、3.719、-5.866)、暗适应3.0振荡电位P2波(t=-6.625)、明适应3.0 ERG a波和b波(t=3.762、-3.612、3.648、-3.739)及明适应30 Hz闪烁ERG P波(t=-3.832)峰时均明显延迟,振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ZOOR组组内不同BCVA患眼比较,其暗适应0.01 ERG b波振幅(F=3.950)、暗适应3.0 ERG a波峰时和b波振幅(F=4.408、4.876)、暗适应3.0振荡电位P2波振幅(F=4.295 )、明适应3.0 ERG b波振幅(F=4.344)以及明适应30 Hz闪烁ERG P波振幅(F=4.483)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余各反应波形峰时、振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0.1≤BCVA≤0.5及BCVA>0.5者比较,BCVA<0.1者暗适应0.01 ERG b波、暗适应3.0 ERG b波、暗适应3.0振荡电位P2波、明适应3.0 ERG b波和明适应30 Hz闪烁ERG P波振幅均明显降低,暗适应3.0 ERG a波峰时明显延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ZOOR患者ff-ERG表现为各反应峰时延迟、振幅降低;BCVA越差,ff-ERG各反应振幅降低程度越明显。

  • 标签: 视网膜疾病 视野测试 视网膜电描记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