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胶质细胞在急性光诱导小鼠视网膜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研究。将30只雄性ICR白化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光损伤组和小胶质细胞清除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光损伤组在15 000 lx白光下照射20 h;小胶质细胞清除组在白光照射前先持续5 d腹腔注射小分子抑制剂PLX5622,随后经15 000 lx白光照射20 h,继续注射3 d PLX5622后于次日取材。所有动物在取材当日,先运用视网膜电图(ERG)检测视网膜功能,随后摘取眼球,OCT包埋眼杯,进行冷冻切片,或者剥离视网膜。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染色等方法观察小鼠视网膜损伤程度及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实验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运用15 000 lx白光照射白化小鼠20 h,可获得视网膜功能损伤和光感受器凋亡的稳定模型。ERG反应的a、b波振幅统计结果显示,光损伤组光感受器和双极细胞出现功能障碍,且TUNEL阳性细胞较对照组多(P=0.035),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亦明显较多(P<0.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清除小胶质细胞组外核层和外网状层的小胶质细胞较光损伤组少(P=0.027),CtBP2信号和PKC-α信号较强,外节长度维持在正常水平(P<0.001),但ERG反应b波振幅和TUNEL阳性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清除小胶质细胞可以在短期内减少光感受器细胞凋亡,并挽救视网膜功能。

  • 标签: 小胶质细胞 光损伤 变性 光感受器 免疫激活 视网膜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MMP-9抑制剂阻断RPE细胞表面CD73脱落,防治实验性自身免疫葡萄膜炎(EAU)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分离自野生型C57BL/6小鼠及CD73基因敲除(CD73-/-)小鼠的RPE细胞,以脂多糖及TNF-α共同干预,诱导RPE表面CD73脱落。依据是否同时加入MMP-9抑制剂CTK8G1150(终浓度5.0 μmol/L ),将两种小鼠培养的RPE细胞分别设为MMP-9抑制剂干预组及无干预对照组。每组细胞给予溶媒、1 μmol/L单磷酸腺苷(AMP)、1 μmol/L AMP及3 μmol/L 5'-α,β-亚甲基-二磷酸腺苷(APCP)(AMP+ APCP)进行干预。氚化胸苷掺入法检测不同组别RPE细胞对CD4+ T细胞增生的刺激作用。分别以野生型B6小鼠及CD73-/-小鼠为受体,过继免疫诱发EAU。受体小鼠分别随机分为MMP-9抑制剂干预组及未干预对照组,于过继免疫后4、7、10 d视网膜下腔分别注射CTK8G1150或溶媒。实时定量PCR (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受体小鼠RPE细胞中CD73 mRNA及蛋白表达。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刺激方式为AMP时,C57BL/6 MMP-9抑制剂干预组CD4+ T细胞的增生能力较无干预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8,P<0.01);溶媒、AMP + APCP时,两组CD4+ T细胞增生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7.78、6.58,P>0.05)。CD73-/-MMP-9抑制剂干预组、无干预组不同刺激方式CD4+ T细胞增生能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5.24、6.12、7.04,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B6受体小鼠MMP-9抑制剂组、无干预对照组RPE细胞中CD73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6.54,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B6受体小鼠MMP-9抑制剂组RPE细胞中CD73蛋白表达较未干预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4,P<0.01 )。结论MMP-9抑制剂阻断RPE细胞表面CD73的脱落对EAU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基质金属蛋白酶9/拮抗剂和抑制剂 5'-核苷酸酶 视网膜色素上皮 细胞,培养的 葡萄膜炎/病理生理学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视网膜细胞瘤眼底表现等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200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例(12只眼)临床确诊为视网膜细胞瘤患者,整理记录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首发症状及分析瘤体大小、位置,眼底表现,退化类型等。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3例;确诊年龄5~39岁,中位数为14岁;单眼发病8例,累及双眼2例。最常见首发症状为斜视4例,其余为视力差、眼前黑影或遮挡、体检发现异常。瘤体平均最大基底径为5.70 mm(范围2.69~8.69 mm),平均厚度为2.28 mm(范围0.61~3.76 mm)。12只眼均为单灶瘤体,后极部瘤体5个,中周部瘤体5个,周边部瘤体2个。眼底表现:10个瘤体为半透明视网膜占位病变,11个瘤体内含有钙化团,12个瘤体周围均伴边界明显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6个瘤体伴脉络膜萎缩改变。退化类型:1型瘤体2个,2型瘤体1个,3型瘤体9个,无4型瘤体。1例患者对侧眼合并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检测提示RB1基因突变。平均随访28.7个月,所有患者瘤体均稳定,无恶性转化表现。结论视网膜细胞瘤是临床较少见的良性视网膜肿瘤,具有半透明视网膜占位病变等特征性眼底表现,应予以定期随访。(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26-530)

  • 标签: 视网膜肿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质 基因检测 随访研究 视网膜细胞瘤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的发病时间和视网膜病变程度。方法对200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时间,对所有患者眼底进行扩瞳检查视网膜的表现,进行分型,分析。结果200例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随发病时间越长,其发病率高,病变范围广、深、严重。

  • 标签: 糖尿病 视网膜 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手术前后护理。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视网膜脱离患者30例临床手术前后护理方法措施进行分析。结果非常满意13例,满意16例,满意度为96.67%。结论减轻患者焦虑,掌握有关疾病知识。患者能保持符合治疗要求的正确体位。减轻患者的疼痛或不适,使患者得到舒适护理服务。患者的并发症得到预防、及时发现和处理。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手术治疗 护理措施
  • 简介:如同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神经元一样,视网膜节细胞(以下简称节细胞)的轴突损伤后不能再生。其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缺乏促进神经生长的营养因子,并存在神经生长抑制因子。由于周围神经损伤后具有再生能力,因此可利用周围神经为中枢神经再生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众多研究人员已成功利用周围神经移植技术,诱发脊髓、脑干、丘脑、大脑皮质及视网膜中枢神经元的轴突再生。视网膜和视神经,已成为广泛应用

  • 标签: 视网膜节细胞 轴突再生 哺乳动物 神经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视网膜脱离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50例接受视网膜脱落手术的患者,给予术前、术中及术后围术期的体位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护理干预对围手术期的影响。结果接受过护理干预的50例患者功能性复位比率高、复发率低。结论对视网膜脱离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的体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视网膜脱落 术后护理 临床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由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和英国纽卡斯特大学的研究员组成的国际小组。开发出一种包含碳纳米管和纳米棒的薄膜。有望作为一种无线植入设备,可以达到极佳的诱导视网膜光刺激效果。在膜结构中,纳米棒散布在整个三维的多孔纳米管矩阵里,最后使膜形成一种适于植入的柔韧灵活的基础层,研究人员把这种膜贴附在14天大的小鸡的视网膜上,视网膜就会产生光致电流——这是一种神经信号,这种信号传入大脑后可以由大脑来解释处理。

  • 标签: 碳纳米管 纳米薄膜 视网膜 可修复 神经信号 耶路撒冷
  • 简介:最近,一位外地患者来就医,检查结果为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及家属抱着很大的希望期待复明,经过术前解释,我给患者做了玻璃体手术,术中发现患者眼底情况很糟糕,无法复明。问及迟迟就医的原因,患者说之前有人告诉他白内障需等到看不见东西时再手术。殊不知患者的主要问题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到看不见东西再来看医生,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其实,即便是白内障现在也主张早期手术,不宜等到失明再手术,何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尽早就医效果最好,可避免失明。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手术 检查结果 术前解释 术中发现 最佳治疗
  • 作者: 刘毅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达州爱瑞眼科医院刘毅视网膜脱离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提出了多种视网膜脱离治疗方法,为视网膜脱离疾病治疗提供了依据。本文对视网膜脱离疾病进行简要介绍,提出视网膜脱离有哪些症状,阐述治疗方法,并介绍视网膜脱离预防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急性视网膜坏死是眼科致盲率较高的疾病,其发病急,预后差。现就我院收治急性视网膜坏死5例,经用无环鸟苷及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报告如下。临床资料5例急性视网膜坏死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55岁,均为青壮年;单眼发病3例,双眼发病2例,共7眼;双眼发病时间3~30天,

  • 标签: 急性视网膜坏死 治疗观察 视网膜动脉 地塞米松 联合治疗 致盲率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