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地理融合式教学模式建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1
/ 2

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地理融合式教学模式建构

薛莉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第三高级中学  044500

摘要:智慧时代的学校课程与教学是一种深度融合新兴信息技术的精准、智能的创新型课堂。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支持深度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工具和环境也必须与时俱进。面对传统教学中区域教学差异较大、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及深层学习欠缺的现象,立足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资源建构的融合式教学,可以通过整合教学资源,融合智慧动态分层的技术,增强课堂沉浸性、丰富性和层次性,逐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

关键词:深度教学;高中地理;融合式教学;模式建构

1深度教学的内涵

深度教学旨在促进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更深层次。在深度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这个主体的特点与掌握知识的规律为依据进行设计与展开,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促进者,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点拨反馈,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其产生深入探究的欲望。深度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创设能够突出地理教学特点及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进行知识学习,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下,发现地理知识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本质关系与规律。深度教学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更注重于学生知识结构与脉络的构建,注重学生探究主题的深度推进。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做笔记、听教师演讲转变为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地理综合素养的提高。

2融合式教学实践路径

2.1课前线上情境驱动下的问题发现

2.1.1研读课标教材,创建教学主题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联系性。针对这样的学科特点,为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借助大单元的主题创建。以“喀斯特地貌”为例,“地貌”概念与“自然灾害”“人口分布”“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空间特征”“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区位因素”等概念也有联系,加之教学重点是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突出区域的整体性与关联性。基于此,可将本节课教学的主题创建为“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绿色协调发展”,选择理由为: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聚焦,倡导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建设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以此作为教学主题,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和创新发展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透过“点”的分析把握“面”的特征,说明区域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原则,追求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1.2运用互联网地理信息资源,创设大情境

大情境是贯穿课堂始终的情境。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将整个教学环节串联起来,设计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由浅入深,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大情境的创设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资源,以建构灵动的地理课堂、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探索欲望。

地理教学常用的情境创设,中学教师可以借助类似的网络资源进行大情境的设计。例如,讲解“喀斯特地貌”时,结合本节课主题“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绿色协调发展”,可利用CCTV的纪录片《坐着高铁看中国——贵广高铁》的片段,创设情境“坐着高铁看西南——山水”,借铁路线串联起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地理线,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同时反映西南地区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展示历经风雨磨砺的民族自信心、精神气,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2情境驱动发现问题,提炼核心问题

创设大情境是以“问题”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发现情境中的问题。学生通过“问题”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问题归纳与迁移的思维意识。本课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绿色协调发展”为教学主题,创设的大情境为“坐着高铁看西南——桂林山水”,首先引导学生提炼情境中所出现的地理概念,再思考概念间的逻辑联系,进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由此引出核心问题“地质地貌条件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意识。

2.3课中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分层教学

2.3.1设计分层递进问题链,推进思维深度

根据2001年版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界定高阶思维的概念,并围绕核心问题解决,通过学生主动体验与建构活动,使其认知结构、实践能力和情感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改组、重建和发展,实现思维品质提升。本课围绕解决“地质地貌条件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设计了如下问题链和活动。活动一帮助学生了解喀斯特地貌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使学生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分析地貌成因,培养学生整体性思维;活动二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图文资料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并使学生针对“人与自然的复合系统及复杂过程”,作出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重大问题的谋划,培养其战略性思维;活动三锻炼学生的策略性创造力,使学生掌握先了解区域自然环境背景、社会经济背景,再分析问题及危害,然后因地制宜制定策略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策略性思维。

2.3.2学情反馈智慧分层,因材施教分层提高

依托“互联网+教育”,利用多屏技术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可在线提交测试,系统进行智能批改。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自动分析功能,动态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知识点掌握情况,利用教学工具推送个性化的提升资料。学生在完成阶段性学习之后,系统将本阶段知识掌握情况、目标达成情况、高阶思维形成情况汇总为个人电子档案,据此再次智能分层,并将新分层应用于下一阶段教学,以实现个性化教学。

2.3.3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促进深度学习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获得的技能。由此,知识建构要注重符号知识体系学习,更要掌握符号所承载的学科思想和方法,理解符号知识反映的客观规律、情感价值,建立人与客观世界的内在联系,即知识体系、学科思想与方法系统两方面。

2.3.4情境升华,回归生命本质

在《立德树人的逻辑与实践研究》等文章中强调,个体在学习速度和效果方面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的元认知知识和技能不同造成的,这种差异取决于某种更深层次道德素质的培养,即志向。因此,教学中要利用现代化技术与资源,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文化,重视价值观培育。例如:本课活动一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活动二引导学生体会独特学科价值与贡献,同时感受中国“大国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活动三帮助学生树立敬畏、保护自然的理念,形成人地协调思想,坚定道路自信、文化自信。

3结语

深度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在教育现代化和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资源,建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喜迎,布仁吉日嘎拉.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度教学模式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8(07):107-113.

[2]刘开业.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措施[J].高考,2022,(17):53-55.

[3]赵焕焕.高中地理深度教学的维度与实现路径[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08):102-103.

[4]李小玄,李小妹.高中地理课堂深度教学模型构建与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07):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