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神经突起是体内信息传递的桥梁,神经递质通过突起的连接而传递。在神经突起生长过程中有大量的细胞内和细胞外基质中的蛋白因子对其进行调节,有调节神经突起的长度、数量或抑制神经突起的生长等作用。文章就神经突起的生长过程、所需调节蛋白及突起生长信号等进行综述。

  • 标签: 神经元 突起生长 蛋白调控
  • 简介:摘要视皮层发育过程中神经结构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性改变和调整,具有结构可塑性。视皮层神经结构变化是视皮层经验依赖的可塑性变化的基础。这些结构改变主要包括突触之间的连接发生变化、树突棘的消失或增加、树突棘的更替及大小的变化、突触后致密物以及神经周围网络结构发生变化等。结构的变化与神经内外分子及非神经成分的活动密切相关,如配对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Ly-6/神经毒素样蛋白1、勿动蛋白、小胶质细胞、细胞外基质等,对视皮层功能和结构的可塑性具有重要影响。此外,异常视觉经验以及丰富环境等外界干预因素对视皮层神经结构可塑性均可产生调控作用,最终影响视功能的发育或其损伤后恢复。相比于功能学研究,视皮层神经结构可塑性的研究依赖于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的高级成像技术,结果更为直观和有说服力。对视皮层结构可塑性的不断探索会增进我们对弱视等视觉发育相关性疾病的理解,为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和创新治疗手段奠定基础。本文就近年来视皮层结构可塑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视皮层 神经元可塑性 突触 树突棘 关键期
  • 简介:摘要:天麻素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天麻的主要活性成份,其作用广泛,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癫痫、延缓衰老、高血压等疾病的辅助治疗,具有副作用小、治愈率高的特点。目前,天麻素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天麻素研究的相关文献报道进行追踪,重点对近年来天麻素对神经系统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标签: 天麻素 神经系统 保护
  • 简介:神经的生理实验中经常观察到丰富的钙振荡模式,本文详细综述了产生这些现象的钙流交换机理和各类通道调节机理,以及描述这些生理机理的数学表达式.介绍三类典型的研究钙振荡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即电压动力学与钙动力学相耦合的模型,多个钙存储单元之间钙流平衡的模型和考虑信使物质IP3的振荡与钙振荡相互作用的模型;并针对第一个模型简要地讨论其复杂的动力学行为;最后对神经钙振荡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提出了一些展望.

  • 标签: 非线性动力学 神经元 钙通道 钙振荡
  • 简介:一直以来,慢性疼痛困扰着许多人,并且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最近,研究人员通过对动物的研究弄清了神经细胞上的受体是如何调控慢性炎性痛的。这些发现将有助于研制出用于治疗这种慢性疼痛的新药。

  • 标签: 炎性痛 受体 慢性疼痛 治疗 神经元 新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肌电图(EMG)检查应用于诊断运动神经病(MND)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36例运动神经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诊断的结果将其分为3组,A组8例为进行性延髓麻痹患者,B组12例为进行性脊肌萎缩患者,C组16例为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肌电诱发电位仪测定并对比分析3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单纤维肌电电位仪选择性记录患者单个肌纤维动作电位并测定其颤抖值、阻滞以及纤维密度。结果本研究36例患者肌电图检查显示存在广泛性神经源性改变,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未见异常,其中11例神经末端潜伏期延长,12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单纤维肌电图检查结果提示,A、B、C三组患者颤抖值、阻滞比例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早期应用肌电图检查能早期发现并诊断运动神经疾病,对于广泛性神经源性改变,神经肌电图检查敏感性较低,单纤维肌电图能清晰提示病情进展的程度,有助于临床早期正确诊断运动神经病,为早期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参考依据,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应广泛推广并应用于临床。

  • 标签: 肌电图 运动神经元病 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脑牵拉压(BRP)的测量方法及脑牵拉压引起神经细胞凋亡的规律和机制.方法利用电阻应变计制作脑牵拉力的测量装置,对其定标.选用新西兰大白兔30只,分为30、40、50g组,牵拉完毕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脑牵拉压区神经细胞凋亡的百分率和细胞线粒体的活性变化.结果30g的BRP牵拉30min引起较低的细胞凋亡率,几乎不影响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40g的BRP牵拉30min引起较高的细胞凋亡率.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明显降低;50g的BRP牵拉15min引起更高的细胞凋亡率,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显著降低.结论该装置可作为脑牵拉压的测量工具,脑牵拉可引起神经细胞凋亡以及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实验性脑牵拉时,最好将BRP控制在40g以下.

  • 标签: 脑牵拉压 细胞凋亡 线粒体膜电位
  • 简介:浦肯野神经是小脑皮层唯一的输出神经,其传入纤维主要包括来自橄榄核的盘状纤维和来自皮层颗粒神经的平行纤维.基于与实际神经系统十分相似浦肯野神经回路模型,本文研究了回路中三种神经(浦肯野神经,颗粒神经,盘状纤维)的相位响应曲线(PRC)并结合它们各自的f-I曲线对来区分三种神经的兴奋性;进而对不同类型的神经之间的同步性进行分析,着重考察了不同神经之间突触的电导系数与浦肯野神经树突上的CaP电导系数的影响等,分析结果显示神经之间同步性对于它们信息传递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浦肯野神经元 相位响应曲线 同步性 突触电导系数 CaP电导系数
  • 简介:【摘要】为探讨梓醇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的保护作用,本文采用原代中脑神经培养,通过乳酸脱氢酶、线粒体复合物 I活性及线粒体膜电位等多个指标的检测,观察梓醇对 MPP+诱导的多巴胺神经的影响。结果显示梓醇可以减弱 MPP+造成的中脑神经生存力的丧失,降低质膜的破坏,从而减少了细胞中 LDH的漏出,并且梓醇也抑制了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并呈现出剂量依赖性。本研究表明,梓醇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 标签: 梓醇,多巴胺,线粒体
  • 简介:摘要为了研究识别不同类型脊髓神经参与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我们采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鼠的脊髓片,进行形态观察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结果表明荧光标记神经为中小型中间神经,其胞体位于脊髓中央灰质第VII层、VIII层和中央管细胞群(X层),其细胞的静息膜电位为-63.5±1.5mV,这些神经没有自发放电,但当一个去极化电流脉冲注入细胞可引起神经的兴奋,发放动作电位,并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发放动作电位的频率也增加,部分神经表现出L型钙通道电流,这有助于理解脊髓中间神经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

  • 标签: 绿色荧光蛋白 脊髓中间神经元 运动调节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传统能源的枯竭,我国开始大力发展绿色友好型的可再生能源,其中新能源光伏发电技术在我国能源发展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网逆变器作为电网与光伏发电系统之间的核心接口设备,对入网电流质量具有重大影响。在实际工程中,出于保护设备的功率开关管的目的,大多场合采用逆变侧电流反馈控制,但该控制结构在数字控制下难以兼顾良好的系统动态响应能力和鲁棒性,在谐振峰附近的三次截止频率处通常存在相位裕度过低的情况,大幅放大了该频率处的高频谐波,从而不满足国家规定的并网标准。

  • 标签: 逆变器单神经元 自调节 PID电流控制策略
  • 简介:基于动力系统的稳定性理论、数值计算分岔图和线性化系统的最大Lyapunov指数,研究了经兴奋性化学耦合的快峰神经的同步动力学.研究表明,随着一些关键参数的改变,耦合神经能呈现丰富的同步行为,如各种周期的同步和混沌的同步.研究结果对理解神经系统的同步运动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快峰神经元模型 兴奋性化学突触 同步
  • 简介:摘要:本文将深入探讨神经网络在伺服驱动控制中的应用,将详细研究伺服驱动控制的原理。随后,深入探讨神经网络在伺服驱动控制中的广泛应用,从建立和分析控制系统到设计和执行有效的控制策略。本文详细讨论了神经网络在伺服驱动控制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 标签: 神经元网络 伺服驱动控制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的成骨特点,探讨其对骨修复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制备左侧股骨干1.5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三组(n=12),组织工程骨组(A组):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构建组织工程骨植入骨缺损;血管束植入组(B组):组织工程骨与血管束同时植入骨缺损;感觉神经束植人组(C组):组织工程骨与感觉神经束同时植入骨缺损。各组动物术后1、3、6个月行X线检查及影像学评分,同时每组各处死4只动物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影像学评分显示各时间点B组与C组的成骨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成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新生骨多出现在血管周围,成骨方式以软骨内成骨为主。结论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的方法能更好地促进组织工程骨成骨及大段骨缺损修复。

  • 标签: 骨缺损 组织工程 血管束 感觉神经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足底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4月至2019年7月,对9例足底伴骨和肌腱外露的软组织缺损的患者,一期予以清创、VSD敷料覆盖创面,待创面稳定后,二期应用带感觉神经的ALTPF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10.0 cm×7.0 cm~25.0 cm×14.0 cm,均与受区皮神经缝接重建感觉。术后定期随访,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术后皮瓣无血管危象发生,9例皮瓣全部顺利成活,1例皮瓣远端边缘出现少量坏死,创面经换药、植皮处理后完全愈合。术后随访6~23个月,平均13.6个月,皮瓣质地耐磨无破溃,恢复保护性感觉,无站立疼痛,无色素沉着,外形不臃肿,不影响穿鞋,无需再次修薄处理。皮瓣供区愈合良好,皮肤感觉无明显异常。至末次随访时,皮瓣感觉恢复情况为:S2级1例,S3级3例,S3+级5例。结论应用带感觉神经的ALTPF修复足底软组织缺损,效果确切,外形美观,质地耐磨,部分感觉功能得到恢复。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感觉神经 足底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 Frenkel 训练结 合本体感 觉 神 经 肌肉促 进( PNF )技术对脑 卒中偏瘫患者 躯 干控制及平衡能力的 影响 。 方法:将 90 例卒中患者随机分为 2 组分别为 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L4-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感觉神经电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单侧L4-5,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肌电图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与波幅数据,并与健侧比较。结果:47例患者患侧和健侧的腓浅神经、腓肠神经在波幅和传导速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3例(3/47)患者腓浅神经异常,且均表现为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降低,分别为健侧27.7μV、患侧7.5μV;健侧11.5μV、患侧2.3μV;健侧6.5μV、患侧3.8μV。感觉传导速度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单侧L4-5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神经肌电图检测中,可能会有腓浅神经SNAP异常现象。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肌电描记术 感觉神经动作电位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 简介:下颔后牙区萎缩后重建的治疗方案之一即是游离下牙槽神经后同期植入种植体。但是,关于血管神经束游离后的功能.不同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各种原因既包括测试方法(典型测试需要患者主观回答).也包括手术本身(与术者水平密切相关)。本文报道了10例采用专用于简化骨手术的器械进行下牙槽神经游离的病例.应用该器械后.口腔外科医师可以利用更小的骨窗和器械的倾斜来抓住血管神经束.从而减少对神经的过度拉扯。通过为期36个月的神经外科功能测试.结果显示经过短时间的神经感觉障碍后,所有患者都恢复了正常感觉。患者在问卷上的主要回答也确定了这一结果。种植体成功率为100%。

  • 标签: 下牙槽神经 神经障碍 感觉障碍 病例分析 超声骨刀 游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小胶质细胞-神经共培养系统,制备体外神经细胞炎症模型。方法选用小鼠BV-2小胶质细胞、NSC34运动神经、HT-22海马神经。实验Ⅰ 采用不同浓度LPS(10、100、500和1 000 ng/ml)刺激BV-2小胶质细胞,提取小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即条件培养基,分别培养两种神经,采用CCK-8法选取导致神经活力明显下降50%的LPS浓度用于Transwell共培养系统的建立。实验Ⅱ 将小胶质细胞接种于Transwell上室,神经种于下室。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2):对照组和LPS组,小胶质细胞分别用细胞培养基、LPS培养或孵育6 h,随后更换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12 h,合并上、下室细胞继续培养。BV-2-NSC34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共培养12 h,BV-2-HT-22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共培养24 h。采用ELISA法检测神经培养液IL-1β、IL-18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凋亡率,采用qRT-PCR检测神经Bcl-2、Bax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神经cleaved caspase-3、Bcl-2、Bax的表达。结果实验Ⅰ BV-2-NSC34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LPS刺激浓度为10 ng/ml,BV-2-HT-22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LPS刺激浓度为1 000 ng/ml。实验Ⅱ 与对照组比较,LPS组神经培养液IL-1β和IL-18浓度、神经凋亡率升高,Bax及其mRNA表达上调,Bcl-2及其mRNA表达下调,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P<0.05或0.01)。结论通过条件培养基技术与Transwell共培养技术成功建立小胶质细胞-神经共培养系统,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神经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提供实验方案。

  • 标签: 小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 共同培养技术 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