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引导Savary扩张器扩张治疗食管贲门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8例食管贲门狭窄患者行内镜引导下Savary扩张器扩张治疗。结果98例患者中共行132次扩张。有效率98%(96/98)。治疗前狭窄管径直径(4.93±0.11)mm,扩张术后(12.73±0.05)mm,治疗后狭窄部位直径显著大于术前(t=74.529,P=0.000)。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例,穿孔1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治愈。结论内镜引导Savary扩张器扩张治疗食管贲门狭窄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Savary扩张器 扩张术 食管贲门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发生食管狭窄的高危险因素,尝试以此构建预测模型并加以验证。方法2015年1月—2020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经病理确诊的421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其中发生术后狭窄者89例(狭窄组)、未发生术后狭窄者332例(非狭窄组)。通过单因素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发生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通过Lasso算法将独立危险因素作为预测因子构建Nomogram模型图,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应用Bootstrap完成内部验证以避免模型过拟合。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后病理、浸润深度、标本中位长径、标本中位短径、黏膜环周缺损范围、固有肌层损伤与发生术后食管狭窄有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黏膜环周缺损范围≥1/2环周(与<1/2环周比较:P<0.01,OR=48.453,95%CI:11.288~207.983)、固有肌层损伤(P<0.01,OR=4.671,95%CI:2.283~9.557)和纵向长径≥50 mm(与<50 mm比较:P=0.008,OR=2.741,95%CI:1.299~5.785)是ESD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Lasso算法将以上因素作为预测因子构建Nomogram模型,原始模型的C-index为0.934(95%CI:0.909~0.959),经过100次Bootstrap内部抽样验证后C-index为0.931,该模型预测概率和实际观察概率吻合度较好。结论黏膜环周缺损范围≥1/2环周、发生固有肌层损伤和病灶纵向长径≥50 mm是ESD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高危险因素,以上3个指标作为预测因子构建的Nomogram模型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是否发生食管狭窄的预测效果较好,有助于对术后食管狭窄高风险患者建立提前干预的标准方案。

  • 标签: 食管狭窄 食管肿瘤 早期食管癌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诺模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黏膜移植预防早期食管癌近环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食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早期食管癌近环周ESD并定期随访的3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4例,女19例,年龄(66.4±7.4)(47~77)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共分为4组:A组6例,术后行自体黏膜移植术及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术,并联合口服、静脉应用及局部注射激素;B组8例,术后行自体黏膜移植术及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术;C组11例,术后行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术联合口服或静脉应用激素;D组8例,术后行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术。术后通过内镜观察移植黏膜生长情况、有无食管狭窄及手术并发症等,了解自体黏膜移植预防早期食管癌近环周ESD后食管狭窄的疗效。结果33例患者胃镜手术过程顺利。B、C和D组扩张次数均比A组多,A组扩张次数[M(Q1,Q3)]为0(0,1.8)次,B、C和D组扩张次数分别为5.5(4.3,6.8)、4.0(4.0,7.0)和5.5(3.5,10.8)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C和D组各组间扩张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支架放置时间[M(Q1,Q3)][7.5(6.3,8.8)d]比A组[64.5(41.5,75.5)d]短(P=0.006);C组[38.0(28.0,50.0)d]和D组[31.5(27.3,66.3)d]支架放置时间与A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支架放置时间长于B组(P<0.05);B和C组支架放置时间与D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自体黏膜移植预防早期食管癌近环周ESD后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联合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全身及局部激素应用时预防效果比单独应用时好。

  • 标签: 食管肿瘤 自体黏膜移植 食管狭窄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 简介:在内镜直视下对食管贲门良恶性狭窄患者进行支架置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患者在扩张与支架置入后,我院在近二年内对不适合手术治疗的26例食管贲门良恶性狭窄的患者进行内镜下支架置入治疗

  • 标签: 临床应用 内镜直视 支架置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吡非尼酮在食管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预防疗效及相关机制。方法将24只SD雄性大鼠行食管支架置入术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每组8只,分别予安慰剂、150 mg/kg或300 mg/kg吡非尼酮灌胃给药治疗28 d。术后28 d取支架段食管组织进行组织学染色实验,以评估黏膜上皮细胞层数、黏膜下纤维结缔组织厚度、增生纤维结缔组织面积百分比、黏膜下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胶原蛋白沉积程度以及α-SMA染色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食管黏膜上皮细胞层数、黏膜下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胶原蛋白沉积程度以及α-SMA染色评分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3组间黏膜下纤维结缔组织厚度以及增生纤维结缔组织面积百分比的差异。结果术后28 d的食管大体组织学结果显示吡非尼酮治疗组均较安慰剂组管腔内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及管腔狭窄的程度显著减少。安慰剂组、150 mg/kg吡非尼酮组、300 mg/kg吡非尼酮组的增生纤维结缔组织面积百分比分别为57.23%±25.68%、21.80%±6.65%、12.18%±6.37%,150 mg/kg及300 mg/kg吡非尼酮组均优于安慰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慰剂组黏膜下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胶原蛋白沉积程度以及α-SMA染色评分为(3.28±0.55)、(3.38±0.63)、(2.75±0.38)分,150 mg/kg吡非尼酮组为(2.30±0.46)、(2.36±0.58)、(2.00±0.42)分,300 mg/kg吡非尼酮组为(1.86±0.38)、(1.91±0.41)、(1.57±0.28)分,150 mg/kg及300 mg/kg吡非尼酮组均优于安慰剂,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吡非尼酮通过显著减少大鼠支架置入后食管组织内的炎症反应、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增殖及纤维组织的增生,抑制大鼠食管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发生。

  • 标签: 食管 吡非尼酮 支架置入术 再狭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良性中心气道狭窄病因与形态学分类的关系及预后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首诊为良性中心气道狭窄45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260例,女193例,年龄12~86(44.0±25.5)岁。采用 SPSS 25.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453 例良性中心气道狭窄主要病因构成为:医源性狭窄161例(35.5%,气管切开术后狭窄113例,气管插管后狭窄48例),良性肿瘤88例(19.4%),气管、支气管结核77例(17.0%),气管异物71例(15.7%)。病因构成在不同性别、年龄中有差异。狭窄类型主要为结构性狭窄,其中管内生长型241例(53.2%),瘢痕挛缩型183例(40.4%)。狭窄部位与狭窄病因有一定关系。狭窄程度主要在2~4级(76.4%),长度主要在3 cm以内(84.8%)。单因素分析病因及形态分类对预后的影响显示良性肿瘤、气道异物、腔内型狭窄狭窄程度3~4级、长度为1~2级的良性中心气道狭窄患者预后更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源性气道狭窄良性肿瘤、气管支气管结核及气管异物是常见良性中心气道狭窄原因。良性中心气道狭窄的不同病因及形态学分类经气管镜介入治疗后的预后有所不同。临床医师应了解良性中心气道狭窄病因、形态特点以及危险因素,以期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甚至早预防气道狭窄的目的。

  • 标签: 气管狭窄 预后 病因学 形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2例良性中央呼吸道狭窄病因,探讨气管镜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良性中央呼吸道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临床资料、CT呼吸道三维重建影像资料及支气管镜直视下气管狭窄特点。采取多种、联合的气管镜介入(高频灼烧、球囊扩张术、冷冻疗法)治疗。结果共收集12例良性中央呼吸道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5例;其主要病因构成依次为插管后气管狭窄(9例,75.00%)、气管食管瘘(1例,8.33%)、气管切开术后蹼样狭窄(1例,8.33%)、异物后右主支气管上端靠近隆突处狭窄(1例,8.33%)。治疗后患儿狭窄段呼吸道的直径与治疗前[(1.98±0.48) mm]相比均显著增加,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患儿狭窄段呼吸道的直径[治疗后4周(4.48±0.61) mm,治疗后6个月(5.49±0.52) mm,治疗后1年(6.13±0.26) mm]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871、9.302、6.737,均P<0.001);治疗后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与治疗前[(3.17±0.58)分]相比均显著下降,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患儿MMRC评分[治疗后4周(1.17±0.94)分,治疗后6个月(0.58±0.67)分,治疗后1年(0.25±0.45)分]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89,3.924、2.345,均P<0.05)。结论儿童良性中央呼吸道狭窄病因构成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所致呼吸道狭窄最为常见,采取多种、联合的气管镜介入治疗(高频灼烧、球囊扩张术、冷冻疗法)疗效显著。

  • 标签: 良性呼吸道狭窄 支气管镜 介入治疗 儿童
  • 简介:1998年以来,我们对因2次以上胆道手术后胆总管上段狭窄引起的频繁发作胆管炎及黄疸的病人,在左右肝管仍然沟通的情况下,选择了左肝管空肠吻合术,18例患者均得到治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左肝管 空肠吻合术 胆总管 黄疸 病例报告
  • 简介:探讨球囊导管扩张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方法及疗效,  球囊扩张术治疗术后吻合口狭窄比较安全,全部21例吻合口狭窄病人中有15例一次扩张获得成功

  • 标签: 口狭窄 吻合口 导管扩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儿童先天性食管狭窄较困难且并发症多。本文报道1例利用磁吻合术实现儿童先天性食管狭窄微创治疗的临床经验。通过消化道内镜和胃造瘘方法将两个圆环状永磁体分别植入食管狭窄部位近、远端食管腔内,磁体对食管狭窄部位产生持续压榨作用以疏通食管。磁吻合术后1 d内磁环即完成良好对位,术后14 d胃造瘘口取出磁体,食管造影显示吻合口通畅情况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食管造影通畅情况良好,随访6个月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 标签: 食管狭窄,先天性 儿童 内窥镜检查 磁吻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内镜下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内科从2015年1月到2016年11月收治的55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7例与对照组28例。对照组患者在内镜下应用球囊扩张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内镜下应用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内镜下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 内镜下 球囊扩张 支架置入
  • 简介:摘要食管狭窄及上消化道异物在儿童消化道疾病中并不少见,不同原因引起的食管狭窄内镜下治疗的方法及治疗时机各有不同。上消化道异物是儿科急症之一,特别是尖锐异物及腐蚀性异物,如不尽快诊断及进行有效治疗,会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生命,根据上消化道异物种类及并发症不同,消化道异物的取出方式及取出时间亦有不同。

  • 标签: 儿童 内镜 食管狭窄 异物 上消化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价食管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气囊导管扩张术的治疗效果。方法:57例(男31例,女26例)吻合口狭窄作了气囊导管扩张术,其中食管-胃吻合54例,食管-空肠吻合3例。作1次扩张术者28例,2次扩张术者15例,3次扩张术者5例,4次扩张术者9例。全部病例均在门诊随访和作钡餐造影随访观察。结果:本组病例于末次扩张术后经2mo-36mo(平均21mo)的随访观察,疗效满意者44例(77.2%);扩张无效者13例(22.8%),给予放置金属内支架治疗。采用丝线和采用金属吻合钉吻合的两组吻合口的扩张术疗效对比无显著性意义(x^2=0.138,P>0.05);扩张术前吻合口最大舒张期直径0.2cm~0.3cm和0.4cm~0.5cm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x^2=0.235,P>0.05);扩张术前吻合口长度0.2cm-0.4am,0.5cm—1.0cm,1.1cm-4.5cm三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746,P<0.05)。结论:食管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气囊导管扩张术简单、安全而有效,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金属内支架置入可作为气囊导管扩张术无效的补救治疗措施。

  • 标签: 食管癌 贲门癌 吻合口狭窄 气囊导管扩张术 预后 手术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透视下球囊扩张术应用于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8年12月51例因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入院的患儿,比较球囊扩张治疗前后吻合口管径及吻合口狭窄指数,并探究影响治疗效果及治疗次数的相关因素。结果透视下球囊扩张治疗前吻合口中位管径、吻合口中位SI分别为3.30(2.4,4.2)mm、0.66(0.53,0.75),末次FBD治疗后吻合口中位管径、吻合口中位SI分别为6.70(5.1,9.3)mm、0.42(0.30,0.53),治疗前后吻合口管径、吻合口S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所有患儿接受FBD后造影均未发现吻合口撕裂,其中43例患儿经过FBD治疗后吻合口管径较治疗前增大,同时SI较治疗前减小,认定治疗有效,有效率为84.3%;首次FBD治疗月龄与扩张后吻合口管径及SI不存在相关关系(P=0.37、0.25,r=-0.13、-0.16);首次FBD治疗月龄与治疗次数存在正相关关系(P=0.02,r=0.32);治疗次数与治疗前食管吻合口管径、SI不存在相关关系(P=0.08、0.31,r=-0.25、-0.15)。结论对于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患儿,透视下球囊扩张术是一种疗效确切、过程安全的治疗手段。

  • 标签: 球囊 食管闭锁 吻合口 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