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括约肌瘘管结扎术与常规肛瘘切除术治疗低位肛瘘的效果。方法根据“双盲随机分组原则”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本院接收的低位肛瘘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30例/组,前一组采取常规肛瘘切除术治疗,后一组实施经括约肌瘘管结扎术治疗。将两组低位肛瘘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评分和愈合时间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低位肛瘘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同常规肛瘘切除术相比,经括约肌瘘管结扎更适合应用在低位肛瘘的治疗中,效果更优。

  • 标签: 低位肛瘘 常规肛瘘切除术 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对肛瘘患者进行经括约肌瘘管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1至2023.12医院收治的肛瘘患者50例,依据单双数分组法分为对照组(25例,肛瘘传统手术治疗)和研究组(25例,经括约肌瘘管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患者术后的VAS疼痛程度(术后24h、48h)、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手术用时、手术创口愈合时间和术后24h、48h的VAS分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出现肛门失禁、反复性疼痛、创面延迟愈合的并发症发生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肛瘘患者采用经括约肌瘘管切除术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提高治疗安全性。

  • 标签: 肛瘘 经括约肌间瘘管切除术 创口愈合时间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括约肌瘘管结扎术与肛瘘挂线旷置术治疗复杂性肛瘘临床疗效。方法收集9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肛瘘挂线旷置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经括约肌肛瘘结扎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前后肛门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创伤面积减小,伤口愈合时间缩短,术后肛门功能评分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组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经括约肌瘘管结扎术是复杂性肛瘘的有效手术治疗方式,创伤小,术后肛门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对适合该手术治疗的复杂性肛瘘患者可优先选择此手术方式。

  • 标签: 经括约肌瘘管结扎术 肛瘘挂线旷置术 复杂性肛瘘 肛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低位单纯性肛瘘联合应用清肠愈溃汤冲洗、经括约肌瘘管结扎术治疗的效果。方法:2020年10月-2021年3月,抽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括约肌瘘管切除术治疗肛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舟山医院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肛瘘患者73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行传统肛瘘切开挂线引流术,观察组行经括约肌瘘管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24 h、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并发症,术前和术后3个月肛门括约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9.83±7.67)min]、创面愈合时间[(20.78±3.54)d]和住院时间[(5.31±1.27)d]均短于对照组[(62.31±5.45)min、(25.87±3.10)d、(7.78±1.3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63、6.512、8.133,均P<0.05)。观察组VAS评分术后24 h[(2.43±0.64)分]、48 h[(1.21±0.36)分]均低于对照组[(3.87±1.23)分、(2.83±0.9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47、9.607,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26%(2/38)]低于对照组[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6,P<0.05)。结论经括约肌瘘管切除术治疗肛瘘临床效果良好,可减轻患者疼痛,且对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影响小,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

  • 标签: 直肠瘘 肛管 引流术 疼痛,手术后 功能恢复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经括约肌肛瘘结扎术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5月的60例高位经括约肌肛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经括约肌肛瘘结扎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挂线术。观察两组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第3个月评价患者的肛门功能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的手术时间、治愈率、复发率、随访时间、大便失禁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重返日常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和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的Wexner分值、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最小感觉容量、初始排便容量、最大耐受容量、最大收缩波幅优于治疗前,治疗组术后3个月的Wexner分值、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最小感觉容量、初始排便容量、最大耐受容量、最大收缩波幅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切开挂线术相比,经括约肌肛瘘结扎术的住院天数短,愈合时间短,能更快地重返日常活动,可以在保证治愈率前提下又能更好地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经括约肌间肛瘘结扎术 高位肛瘘 肛门功能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括约肌瘘管剔除术对肛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行括约肌切开治疗肛瘘的对照组和行保留括约肌瘘管剔除术的观察组,每组各30人,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患者疼痛情况以及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平均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分别为(40.01±1.58)minVS(51.02±2.21)min和(9.58±0.20)dVS(16.12±1.24)d,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00%VS66.67%),差异显著,P<0.05;术后一星期患者疼痛情况也少于对照组(16例VS23例)。结论保留括约肌瘘管剔除术对于治疗肛瘘患者术后愈合快,住院时间短,不损伤肛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括约肌 瘘管剔除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肛肠外科,采用外括约肌裸化的瘘管切除术治疗46例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41.0±7.3)min;创面愈合时间4~6周,术后切口发生出血1例、感染2例,均经搔刮、清创、换药后愈合。术前及术后6个月Wexner失禁评分分别为(2.00±0.68)和(1.99±0.70)分,肛门静息压分别为(75.60±8.60)和(73.60±8.20)mmHg(1 mmHg=0.133 kPa),最大收缩压分别为(109.60±7.80)和(107.20±8.30)mmHg,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无复发及肛门形态变化情况。提示外括约肌裸化的瘘管切除术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安全、有效,并保留括约肌

  • 标签: 直肠瘘 经括约肌型 结直肠外科手术 肛管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肛肠外科,采用外括约肌裸化的瘘管切除术治疗46例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41.0±7.3)min;创面愈合时间4~6周,术后切口发生出血1例、感染2例,均经搔刮、清创、换药后愈合。术前及术后6个月Wexner失禁评分分别为(2.00±0.68)和(1.99±0.70)分,肛门静息压分别为(75.60±8.60)和(73.60±8.20)mmHg(1 mmHg=0.133 kPa),最大收缩压分别为(109.60±7.80)和(107.20±8.30)mmHg,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无复发及肛门形态变化情况。提示外括约肌裸化的瘘管切除术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安全、有效,并保留括约肌

  • 标签: 直肠瘘 经括约肌型 结直肠外科手术 肛管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肛瘘结扎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2年1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74例,按照入院顺序抽签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括约肌瘘管结扎术(LigationoftheIntersphinctericFistulaTract,LIFT),实验组采用改良肛瘘结扎术。随访1年,观察两组的手术效果、创面愈合时间和肛门控便能力。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和肛门控便能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肛瘘结扎术降低了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提高了肛门控便能力,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经括约肌型肛瘘 改良肛瘘结扎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改良式脐带结扎方法在新生儿脐带结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结扎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结扎法。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对第48小时残脐干燥情况,第72小时修剪残脐出血情况,第15-20天脐带小窝完全愈合情况、残脐血肿以及脐带扎断的情况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两组新生儿第48小时残脐干燥的例数,第72小时残脐出血的例数,第15-20天脐窝愈合以及残脐血肿例数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效果较好;而两组脐带扎断例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式脐带结扎方法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新生儿 脐带结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经内外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ILIS)治疗慢性肛裂的疗效。方法对2018年2—6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5例慢性肛裂患者采用经内外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分析其愈合时间、术后1、3、5 d疼痛评分、Wexner评分和肛门直肠压力,评价此手术的有效性。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其中24例患者慢性肛裂手术切口Ⅰ级愈合,愈合时间为(14.66 ± 5.63)d,1例患者为Ⅱ级愈合,术后1、3和5 d疼痛评分分别为(2.32 ± 0.82)、(1.66 ± 0.74)和(1.22 ± 0.63)分,没有患者发生肛门失禁,肛门失禁评分为0分。结论经内外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是治疗慢性肛裂的一种微创、疼痛轻、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肛裂 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瘘管剥除括约肌挂浮线引流术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高位肛瘘患者,共40例,根据患者进入医院就诊的编号将其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给予患者瘘管切开挂线引流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瘘管剥除括约肌挂浮线引流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治愈率和复发率以及愈合时间、肛门功能和并发症等多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和手术方法,在手术创面愈合和尿潴留方面不存在有显著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手术完成后的第3天和第7天,患者的疼痛情况差异较为明显。两组患者在伤口愈合时间、肛门功能以及肛门动力学等方面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运用瘘管剥除括约肌挂浮线引流术治疗高位肛瘘,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疗效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高位肛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运用瘘管剥除括约肌挂浮线引流术有着明显的疗效,并且对患者的预后情况也有所改善增强,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高位肛瘘 瘘管剥除 括约肌挂浮线引流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对括约肌上型肛瘘患者施行部分瘘管切开联合肛瘘栓填塞治疗的效果。方法 借助信封随机法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70例括约肌上型肛瘘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施行常规切开挂线术治疗)、观察组(35例,施行部分瘘管切开联合肛瘘栓填塞治疗)。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疼痛评分、肛门失禁评分。结果 观察组创面愈合、便血时间及住院时长均较对照组更短,P<0.05;观察组术后3d及1周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术后1周、1个月及2个月肛门失禁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 对括约肌上型肛瘘患者施行部分瘘管切开联合肛瘘栓填塞有助于加速术后创面修复,对肛门功能影响更小,且痛感更小。

  • 标签: 括约肌上型肛瘘 肛瘘栓填塞 部分瘘管切开
  • 简介:摘要括约肌切除术(ISR)涉及Hiatal韧带、肛门内外括约肌和联合纵肌的解剖。其中的Hiatal韧带实际上是直肠纵肌的分支,表现为不均匀的环周依附于肛提肌上。内括约肌是直肠环形肌的末端,于直肠纵肌分出Hiatal韧带的水平开始形成,此上界与齿状线的位置关系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虽然内外括约肌间隙存在脂肪组织,但目前没有证据显示,肛管与直肠一样存在系膜结构。联合纵肌是直肠纵肌的剩余分支,在达到肛缘后折返穿过外括约肌,终止于肛尾韧带/尾骨。联合纵肌和Hiatal韧带的协同作用参与了排粪运动。ISR相关解剖的个体化差异影响了手术的实施,对吻合的影响尤为明显。

  • 标签: 括约肌间切除术 解剖 直肠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肛裂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进而对经内外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在治疗慢性肛裂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将我院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肛裂患者80例视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治疗,将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生活质量方面对比,在躯体健康方面,患者在治疗前后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在社会功能方面,患者在治疗前后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在情感职能方面,患者在治疗前后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在精神健康方面,患者在治疗前后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且上述差异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方案对慢性肛裂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较为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肛门内括约肌侧切 慢性肛裂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课题分析的重点在于括约肌上型肛瘘疾病,在开展治疗操作时选择部分瘘管切开结合肛瘘栓填塞治疗方案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60例括约肌上型肛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其意愿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常规组30例行挂线手术,研究组30例采用部分瘘管切开联合肛痿栓填塞,对比两组患者的创面渗液、疼痛指标和术后不同时期肛门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结果直接显示选择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的病人,在各项指标方面都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从治疗有效率的角度分析,常规组病人的治疗有效率为72%,研究组病人的治疗有效率为92%。常规组病人的住院时间在14天左右,研究所病人的住院时间在9天左右。结论:为括约肌上行肛瘘病人提供治疗方案时,优先选择部分瘘管切开结合肛瘘栓填塞治疗方案,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它可以在控制病人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前提下,促进伤口的快速恢复缓解疼痛,并保证整个治疗过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 标签: 肛瘘 部分瘘管切开 瘘管填塞 治疗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改良后方外括约肌皮下部切断联合内括约肌下缘松解术的方法对陈旧性肛裂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将100例陈旧性肛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后方外括约肌皮下部切断联合内括约肌下缘松解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疼痛、创口愈合时间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治愈率94.00%。对照组治愈率8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重度疼痛发生率5/50(10.00%);对照组治疗后重度疼痛发生率10/50(20.0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创口愈合时间10~12d,平均11d;对照组治疗后创口愈合时间14~18d,平均16d。结论改良后方外括约肌皮下部切断联合内括约肌下缘松解术治疗陈旧性肛裂临床疗效显著,治愈率高、疼痛程度低、愈合时间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陈旧性肛裂 手术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结扎术后腹壁炎性假瘤的诊断、处理及预防。方法2000年6月~2007年4月黄梅县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15例结扎术后腹壁炎性假瘤患者手术前后的诊断、手术方式与预后。结果(1)手术前后诊断全部病例术前诊断为炎性假瘤,术后病理诊断皆符合。但15例中2例术中证实与膀胱之间有瘘管形成,13例瘘道与膀胱粘连;(2)手术方式与预后13例一次手术成功无复发,2例单纯性假瘤切除未进腹术后1年复发。结论(1)结扎术虽是小手术,但同样须严格无菌操作;(2)术后针对切口的感染须尽早尽快彻底的处理,以防其迁延或慢性感染;(3)已致切口炎性假瘤手术应进腹彻底,术中纵行切开窦道至达底部,与膀胱粘连应将膀胱炎块一并切除并作膀胱修补,否则易复发。

  • 标签: 结扎术 炎性假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