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过程设计,提升数学活动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强化过程设计,提升数学活动有效性

胡海光

宁波市象山县丹城五小教育集团政实校区,浙江 宁波 315000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情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数学思想,学会思维方法,达到发展智力、培养个性特长的目的?

一、明确数学活动目标——把握活动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有着特定的教学对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学科教学过程,它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过程。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都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组织一个有效的数学活动显然要有明确的目标。其一,要根据整体教学目标来组织数学活动。如在《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定了这样一个目标: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分数,让学生自主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因此就组织了让学生说一说收集到的生活中的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让学生从众多现实中意义抽象出百分数的意义。其二,每一个数学活动都要明确应达到的目标,并要在活动中尽量达成目标。即在活动中,教师要作好调控,不能随意拔高或降低活动目标,数学活动的一切应围绕目标的达成进行。

二、设计适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懂得认识的欢乐和取得成绩的欢乐,那么求知的愿望将永远伴随着他的学习。”数学活动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也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学生乐于参与,并能从中获得情绪的满足和智慧的挑战,同时也获得成功的快乐。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趣,巧设问题让学生思考,提供机会让学生实践,使学生在探究、思考、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如有位教师在《可能性》这一课时中设计了如下的活动:在学生了解了“可能、不可能、一定”后,设计了选择摸奖方案的活动,出示三种方案,㈠六个球全红。㈡两红两白两绿。㈢两红四白。摸到红的有奖,让学生以商场老板的身份选用方案,并说明理由。赋于学生以老板身份,角色的转换带来了新奇感,缩短了学生与活动的心理距离,充分激活和调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情感,通过想象、移情等方式作用于活动,使数学活动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化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真切和易于亲近,从而为顺利完成任务奠定基础。

三、注重活动思维含量——提升活动有效性

数学教学是以数学思维活动为核心的教学,在设计数学活动时,关注活动思维含量,才能让学生在思维中发展思维力。

首先,数学活动的内容要有思维含量,数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应结合数学知识的重难点进行,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即便是“活动”了,那也只能成为手工课、游戏课了。

其次,数学活动内容的思维含量基于学生实际。它不能超越学生的实际能力偏面加大思维难度,这将会导致绝大多数学生游离于活动之外,使课堂成了极少数学生的表演场。也不可太过简单,以致失去活动的价值。数学活动的思维含量的确定,需要教师对学生地充分了解,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来定,其难度应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有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基础,在让学生谈好对1/4的认识后,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图来表示1/4,【                           】然后交流这样表示的理由。紧密结合教学重点,并基于学生现实起点的活动设计,让全体学生都有了活动的能力与愿望,让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培养能力。

四、强化学生活动体验——促进学生感悟

体验是将自身置于一定的情景之中,通过亲身经历或移情,获得对客观事物或人生意义的新的理解和情感满足。感悟是在认知理解、体验基础上的自我觉醒,体验和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只有给学生提供充分体验和感悟的机会,才能提高学生的悟性,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轴对称》的活动片断:

案例1:教师出示三种对称图形:蝴蝶、树叶、小树。一边出示一边问学生,这是什么。出示后,让学生思考这三种图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连叫几个学生,回答的内容始终不着要点,教师不得不重新一步一步地作出提示。

案例2:教师同样出示这三种轴对称图案,但这个图案是每个学生在课前自己动手剪过的。出示后,同样让学生思考这三种图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的回答:都是两边对折后剪出来的;两边一样……

同样是出示三种图案,为什么案例2的学生回答的更有质量?案例1教师仅是提供了材料让学生观察,但案例2学生对材料的体验除了观察,还有课前的操作,让学生对学习材料已经有了多层次地、较为深入地体验,这样地感悟也是必然的。

五、善活动结构——提升学生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活动应与数学学习紧密联系,致力于加深数学理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在学生活动、体验、感悟后,有必要通过总结、反思,把学生的体验、感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积淀正确的活动经验。如在教学《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除法》时可设计如下的活动:

(一)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80÷4=可以怎么算?多数学生用“8÷4=2,再在2后面添1个0(去零法)”计算

(二)引导学生举例验证并交流,通过正反例证让学生体验感悟。

正例:600÷2,先把600的两个数去掉,变成6除以2得3,再在3后面补两个0。验算:300×2=600……;变式例:1000÷2,先把1000的两个数去掉,变成10除以2得5,再在5后面补两个0。验算:500×2=1000……;反例:500÷3,用去零法变成5÷3,有余数,不能算……。

(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深化知识结构。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可以用去零法呢?得出只有在被除数去掉未尾的零后恰好是除数的倍数时,才可以用去零法来算。

为什么这样的除法可以用去零法来计算?这背后是什么道理?

(四)总结知识及活动经验。

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活动的实践经验教训上进行小结。

通过这样“活动+反思+总结”完整的活动过程,使学生既加深了对口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还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了方法的适用范围,感悟到了事物的相对性。显然,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完善了知识结构,深刻了知识内涵,发展了思维能力,也有活动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