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支架辅助栓塞后复发性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4月期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复发性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分析围手术期安全性、术后即刻及随访结果。结果共纳入6例既往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复发的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首次支架辅助栓塞治疗至置入Tubridge的时间间隔为14 ~90 d。4例患者采用单纯Tubridge置入,另外2例填塞弹簧圈后再置入Tubridge。围手术期无并发症,临床随访5~36个月,无再出血。5例患者接受血管造影随访1~3个月,动脉瘤均完全消失。结论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发性血泡样动脉瘤安全且有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 支架 栓塞,治疗性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造影辅助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疗效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6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荧光造影辅助经眶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1、3、6个月时定期行影像学随访,术后6个月时通过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6例动脉瘤均一期手术夹闭。术中荧光造影及FLOW 800技术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无残留,载瘤动脉、穿支动脉血流通畅。术后6个月时14例患者恢复良好(GOS评分5分),2例患者轻残(GOS评分4分)。结论荧光造影辅助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安全有效。

  • 标签: 颈内动脉瘤 分叉部 眶外侧锁孔入路 荧光造影 FLOW 800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流动力学结合形态学及临床特征对背侧和非背侧颈内动脉瘤(ICAAs)破裂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11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外科手术确诊为动脉瘤并且进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70例,年龄32~83 (56±11)岁。根据头颅CT平扫或DSA或外科手术的出血表现分为破裂组(n=54)例和未破裂组(n=5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对2组患者CTA影像进行计算机流体力学分析,获得壁切应力、壁切应力梯度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破裂/未破裂两组间的参数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别对背侧和非背侧动脉瘤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与未破裂组相比,破裂组患者年龄较小[(54.2±11.4)岁比(58.3±9.9)岁,P=0.033],女性居多(74.1%比52.6%,P<0.05),有高血压病史患者比例较高(46.3%比22.8%,P=0.009),且破裂动脉瘤多分布于颈内动脉弓背侧处(57.4%比36.8%,P<0.05),血流模式复杂、集中,血流冲击区域小且不稳定(68.5%比33.3%、55.6%比10.5%、72.2%比26.3%及79.6%比36.8%,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高血压病史、动脉弓背侧、血流模式(集中的、不稳定的)是颈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551 (1.080~11.679)、3.900 (1.172~12.976)、4.966 (1.504~16.401)、51.893 (7.913~340.296)及50.015 (8.423~296.985),均P<0.05]。非背侧动脉瘤破裂组的血流模式更集中、不稳定及冲击区域小(均P<0.05),而背侧处动脉瘤破裂组血流更复杂、集中、不稳定和血流冲击区域更小(均P<0.05)。结论性别、高血压病史、背侧部位、血流集中程度和血流稳定程度是颈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位于背侧的颈内动脉瘤破裂风险更高。

  • 标签: 颈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破裂 动脉弓 背侧
  • 简介:患者男,26岁,主因头痛2周,四肢乏力1周以"内静脉窦血栓(cereb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于2014年9月12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患者入院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后枕部疼痛,呈持续性,休息后稍能减轻,影响睡眠,但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成双,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止疼、改善睡眠药物等治疗后,上述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 标签: 颅内静脉窦 颈内静脉 血栓形成 超声
  • 简介:患儿,女,9岁,因“反复浮肿1个月,伴活动后气喘10天”,于2004年12月7日入院。1个月前患儿出现眼睑、双下肢胫前凹陷性水肿,晨轻暮重,伴咳嗽及活动后气喘。当地查心脏B超发现扩张型心肌病样改变,心功能减退,按“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治疗2周,浮肿及气喘有所好转。10天前再次出现浮肿,伴活动后气喘来我院住院治疗。既往体健,否认长期发热史,无传染病及家族遗传病史。

  • 标签: 多发性大动脉炎 肾动脉狭窄 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性心肌病 家族遗传病史 住院治疗
  • 简介:摘要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肺动脉及冠状动脉亦常受累。对于累及肺动脉多以狭窄为其主要表现,可出现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目前经皮腔内血管介入技术是其治疗的一条新的途径,但一侧完全闭塞,另外一侧严重狭窄治疗难度高,风险大,需要恰当的治疗策略才能尽量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现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期成功救治的1例大动脉炎引起左侧肺动脉完全闭塞,右侧肺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治疗策略报道如下,以期提高对此类患者治疗的成功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肾动脉分支异常伴或不伴肾动脉狭窄的漏误诊原因。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25日于北京协和医院经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诊断为肾动脉分支异常的80例患者共103个肾的超声检查结果,与CT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重点讨论肾动脉分支异常伴或不伴肾动脉狭窄的漏误诊原因。结果在CTA诊断的103个肾中,27个为肾动脉变异合并狭窄,76个仅为肾动脉分支异常不伴肾动脉狭窄。在肾动脉变异合并狭窄的27个肾中,2个超声正确诊断(检出率为7.4%),均由高年资超声医师检查;25个超声诊断不全面或漏诊,其中15个由低年资超声医师检查,10个由高年资超声医师检查。仅肾动脉分支异常的76个肾中,9个超声正确诊断(检出率为11.8%),其中8个高年资超声医师检查,1个由低年资超声医师检查;67个超声漏诊,其中24个由低年资超声医生检查,43个由高年资超声医师检查。结论肾动脉分支变异伴或不伴肾动脉狭窄的超声检出率较低,超声检出水平与工作年限可能有一定关系,提示在超声医师临床实践及教学培训过程中,注意强化对肾动脉分支异常的全面认识,将有助于提高超声检查对肾动脉分支异常这类疾病的检出率及诊断水平。

  • 标签: 肾动脉 分支异常 狭窄 超声检查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使用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CTCA )检查的诊断意义。 方法 现对临床收治的疑似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展开研究,入院时间在 2019 年 2 月至 2019 年 12 月间,选取其中 132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GAG ),以 GAG 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探讨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诊断意义。 结果 CTCA 检查的狭窄占比率为 71.97% ,正常的占比率为 28.03% ;而 GAG 检查的狭窄占比率为 77.27% ,正常的占比率为 22.73% ,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比较显示无明显差异( P < 0.05 ); CTCA 检查后的符合率为 93.21% 、特异性为 93.33% 、灵敏度为 91.18% ,。 结论 CTCA 检查结果和 GAG 检查结果之间无明显区别,且临床诊断的符合率、特异性和灵敏度较高,在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狭窄 诊断意义
  • 简介:摘要: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观察,共85例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并总结其护理方式。结果:85例患者经治疗护理后,痊愈出院。在手术三个月后,经多普勒超声检查85例患者颈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治疗效果显著。讨论: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细致专业的护理非常重要,能够有效减少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患者对于围手术期护理的满意度非常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狭窄 围手术期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teriosclerosis renal artery stenosis, ARAS)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肾动脉彩超检查的老年患者140例。比较ARAS患者与非ARA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单因素分析(t检验或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40例老年患者中ARAS 68例(ARAS组),无ARAS 72例(非ARAS组)。ARAS组患者高血压病史和糖尿病病史所占比例、年龄以及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ARAS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7、3.897,t=-2.970、3.989、-3.36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及HCY、hs-CRP水平是老年ARAS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077(1.019-1.138)、4.814(2.006-11.552)、1.072(1.026-1.119)、1.345(1.190-1.520),P<0.01]。结论及早发现高危患者,并针对性改善危险因素,对于ARAS的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肾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早期作用。方法:选取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间收治的90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实验组采用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在住院时间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无明显区别(P>0.05);在手术时间、治疗费用、临床疗效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早期作用,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重度颈动脉狭窄 早期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价值,以为冠状动脉狭窄科学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我院收治于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冠状动脉狭窄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所用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24小时动态心电图技术进行诊断,观察不同诊断方式检出情况、动脉狭窄率。结果72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诊断情况,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动脉狭窄率97.22%、动态心电图动脉狭窄率77.78%,金标准冠状动脉狭窄率100%,动态心电图<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金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轻度狭窄患者43例、中度及重度狭窄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至2019年19例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位年龄69岁。手术均采取先CEA后CABG策略,使用传统剥脱法,颈动脉转流管快速建立体外转流。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内没有心肌梗死发生;2例患者出现脑梗塞,1例为CEA同侧,另一例为双侧颈动脉狭窄的CEA对侧脑梗塞,2例患者均未遗留后遗症。围手术期无死亡。成功随访17例(1~103个月,中位数24个月)。随访期内,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脑梗塞;1例患者术后43个月再发心肌梗死。没有颈动脉狭窄或二次手术病例。5年总体生存率为91%。结论CEA联合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无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发生,围手术期脑梗塞发生较少,远期生存率高,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颈动脉狭窄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肾动脉成形支架植入术在治疗动脉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时对患者血压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2010ff7月至2013年7月共有48例动脉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行肾动脉成形支架植入术,根据其术前肾功能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20例)术前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2),B组患者(28例)术前eGFR≥60ml/(min·1.73m2)。结果48例患者共植入了52个支架,随访24个月,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术后eGFR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动脉成形支架植入术对于动脉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术前已经出现轻中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术后肾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肾动脉狭窄 经皮肾动脉成形术 肾血管性高血压 估测肾小球滤过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内感染与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对38例内感染伴发或继发于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发现外感染,带状疱疹感染23例(其中包括Hunt综合征患者6例),结核感染6例,细菌感染(包括全身及局部)8例,真菌感染1例,经过随访脑脊液、治疗反应证实内感染病因。对于内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及脑脊液不典型时,可以通过伴发或继发的病变有助于病因及临床诊断。结论内感染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和治疗效果进行诊断,对于不能确诊的患者,注意相关病变,以提高临床诊断率。

  • 标签: 颅内感染颅外病变脑脊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很多危险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种族、性别和家族史,而众多的可干预危险因素是防治脑血管病的靶点。传统的可干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狭窄、镰状细胞病、心房颤动、肥胖、吸烟和酗酒,新近发现的可干预危险因素包括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心磷脂抗体、LeidenV因子突变、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抗凝血酶Ⅲ缺乏)、雌激素替代治疗、吸毒、口服避孕药和炎性过程。

  • 标签: 动脉 治疗 病理学 危险因素 病因 内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不同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情况。方法本研究共选择186例支架置入术患者,根据支架不同对其临床资料及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药物支架的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再狭窄率比裸支架的明显降低。2.术后有可疑心绞痛症状者支架内再狭窄率高于无症状定期随访者。3.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药物支架和裸支架相比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再狭窄率明显降低。结论对需要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来讲,应用药物支架再狭窄率明显降低,尤其糖尿病患者使用药物支架更安全。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术 药物支架 再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cta 在头颈部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 50 例四肢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检查分析,患者发病时间在 2 年内。结果: 50 例患者经过 cta 检查, 50 例患者上肢病变, 22 例患者锁骨上动脉狭窄, 15 例患者腋下动脉瘤, 13 例患者右动脉闭塞, 3, 例患者无异常问题;结论: cta 检测操作简单、迅速、具有无创伤性等优秀特点。

  • 标签: cta 头颈部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