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行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狭窄>50%)患者116例,其中基底动脉狭窄惠者57例,狭窄57处;内椎动脉狭窄患者59例,狭窄60处.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是靶病变相关的缺血性卒中、症状性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结果本组病例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4%(110/117).30d内的卒中事件8例,30d后(中位时间33.5个月)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卒中事件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年卒中率(包括30d内的任何死亡和卒中)4.0%.结论挥期支架成形术治疗可减少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惠者的年卒中风险、改善功能预后,效果优于药物治疗.远期疗效与支架是否成功置放以及狭窄部位有关.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椎动脉 基底动脉 狭窄 成形术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TCD在脑梗死患者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脑梗死患者,共80例患者入选,选取时间在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并采用CT血管造影(CTA)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TCD)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以CT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同时统计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诊断结果,与CT血管造影诊断结果相比。结果:CTA内前循狭窄颈内动脉外段狭窄、脑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检出率分别为91.25%、95.00%、93.75%、92.50%,TCD内前循狭窄颈内动脉外段狭窄、脑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检出率分别为88.75%、92.50%、90.00%、90.00%;CTA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检出率分别为43.75%、30.00%、26.25%,TCD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检出率分别为46.25%、25.00%、28.75%,诊断结果基本符合CT血管造影金标准,数据结果差异性不明显,不具备比较分析意义(P>0.05)。结论:TCD在脑梗死患者动脉狭窄诊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诊断结果基本符合金标准,并且有助于提升内前循狭窄颈内动脉外段狭窄、脑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检出率,对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TCD 脑梗死 颅内动脉狭窄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对比采用药物治疗与支架治疗对症状性动脉狭窄患者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症状性动脉狭窄患者52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将其分成支架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对支架治疗组患者均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进行治疗;对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均采用抗血小板凝聚及扩张血管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2年内发生脑缺血事件的概率。结果支架治疗组在2年内发生脑缺血事件的概率明显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症状性动脉狭窄患者采用支架进行治疗,在短期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究并推广应用。

  • 标签: 药物 支架治疗 颅内动脉狭窄 疗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013-0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经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应用价值,并总结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2017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行TCD检查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施以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探讨其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结果在120例患者中,有96例为单纯的动脉粥样硬化狭窄,15例为单纯的动脉粥样硬化狭窄,9例为合并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而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占比为87.5%(105/120),比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20.0%(24/120)明显偏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多普勒检测能够比较清晰的检查出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从而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且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比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率明显偏高。

  • 标签: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 硬化性狭窄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 应用价值
  • 简介:患有恶性颈动脉体瘤的陈某手术治疗5年后不幸复发,恶性肿瘤已侵润底,并累及颈、椎动脉,生命危在旦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勇闯“禁区”,施行高难度的内、动脉搭桥术,并行颌面联合切除颈动脉体瘤术获得成功,患者奇迹般地起死回生。据查阅文献,国内尚未见此类手术报道。

  • 标签: 恶性颈动脉体瘤 动脉搭桥术 手术方案 颅内主动脉 人工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所致管腔狭窄程度结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21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对ICAS管腔狭窄程度评定,并进行ABCD2评分,筛选出TIA发作7d内发生脑梗死的患者.结果ABCD2评分中危、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高于低危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或闭塞组脑梗死发生率高于正常或轻度狭窄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颈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对TIA后7d内发展为脑梗死有预测价值.关键词ABCD2;颈内动脉粥样硬化;脑缺血发作;脑梗死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forecastvalueofcombinedABCD2scoreandcarotidatherosclerosisinevaluatingbraininfarction7daysaftertheonsetofatransientischemicattack.MethodsAllpatientswereevaluatedwithABCD2score,and7-dayfollow-upofthecerebralofthepatientswereperformedtolookforrisksofinfarction.ResultsLinearcorrelationexistedbetweenABCD2scoreandshort-termriskofcerebralinfarctioninTIApatientsshowingahigherincidenceinpatientswithhigherABCD2score.ConclusionsAratherhighaccuracymaybeachievedwithABCD2scoreandcarotidatherosclerosisinpredictionofshort-KteeyrwmorridsskofcerebralinfarctionafteronsetofTIA.ABCD2;Carotidatherosclerosis;Transientischemicattack;Braininfarction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754-01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单侧颈内动脉(ICA)和大脑中动脉(MCA)重度狭窄与闭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单侧ICA或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ICA18例,MCA14例)行1H-MRS检查,测量患侧和对侧大脑半球半卵圆中心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和肌酸(Cr)的波峰下面积,比较患侧和对侧各代谢物峰下面积比值NAA/Cho、NAA/Cr和Cho/Cr的差异,并观察有无乳酸(Lac)峰出现.结果1H-MRS显示患侧半卵圆中心的NAA/Cho、NAA/Cr低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ho/Cr高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5例患者于患侧检测到Lac峰.结论^1H-MRS能够早期发现ICA或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缺血脑组织的代谢异常,从代谢产物角度评价脑缺血程度,对于早期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波谱学 磁共振成像 颈内动脉 梗塞 大脑中动脉
  • 简介: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技术研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状态,评估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2014年6月-2015年9月经DSA诊断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或闭塞患者137例,根据是否出现与责任血管相关的脑缺血症状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分为症状性狭窄组98例和无症状性狭窄组39例,收集所有患者DSA检查结果,记录患者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将患者侧支循环状态按以下情况进行分类:(1)侧支循环开放数量:分为未出现侧支和出现侧支组;根据侧支出现数量多少,分为出现侧支数〈2和出现侧支数≥2两组。(2)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前交通动脉(anteriorcommunicatingartery,ACoA),后交通动脉(posteriorcommunicatingartery,PCoA),眼动脉(ophthalmicartery,OA),软脑膜吻合支(leptomeningealanastomoses,LMA)。(3)组合侧支开放情况:组合侧支按两种分类,一种根据Willis环开放情况,一种根据是否出现二级侧支循环,分析组合侧支循环状态与两组间的关系。结果共137例患者,年龄范围34-82岁,平均(59.7±10.5)岁,其中男性97例(70.8%),所有患者出现侧支循环者94例(68.6%),出现功能完整Willis环、ACoA、PCoA、OA、LMA的概率分别为14.6%、58.5%、46.8%、43.6%、48.9%。无症状组39例,33例(84.6%)侧支循环开放;症状组98例,61例(62.2%)侧支循环开放,无症状组侧支开放率显著高于症状组[84.6%vs62.2%,P=0.011,优势比(oddsratio,OR)=3.336],无症状组侧支数量≥2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症状组(64.1%vs38.3%,P=0.007,OR=2.820),无症状组功能完整Willis环者显著高于症状组(36.4%vs13.1%,P=0.009,OR=3.786)。结论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无症状�

  • 标签: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 闭塞 侧支循环 WILLIS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Willis环作为一级侧支在发生脑动脉狭窄时会导致脑血流的重新分配,完整的Willis环可起到代偿作用,从而维持脑灌注,减少梗死体积,是脑卒中的保护因素。既往关于Willis环与脑动脉狭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脉狭窄,关于Willis环变异与动脉血流的关系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Willis环解剖变异及生理功能进行回顾,重点对Willis环变异对动脉狭窄血流分布的影响进行综述,并简要介绍其评估方法。

  • 标签: Willis环 颅内动脉狭窄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在症状性动脉狭窄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10mg/d)、B组(20mg/d)和C组(40mg/d)各40例,治疗至少持续12个月,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值的变化,评价强化调脂疗效。结果3组在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A组、B组和C组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3%、13.5%和5.4%;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个月,3组相对脑血流量和相对脑血容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对达峰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12个月的强化调脂治疗(40mg/d)可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缺血区脑组织血流灌注。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降血脂药 治疗结果 CT灌注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外段狭窄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按头颅CT或MRI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椎动脉组。应用HD12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外段进行检测,观察其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大小以及管腔是否狭窄狭窄程度。结果皮质组颈动脉出现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皮质下组(χ^2=10.04,P〈0.01),皮质组颈动脉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皮质下组(χ^2=8.44,P〈0.01)结论皮质脑梗死与颈动脉外段狭窄关系更密切,且随着颈动脉外段狭窄程度的增加,皮质脑梗死的危险性也增加。

  • 标签: 内科学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其程度与脑梗死部位关系 脑血管超声 脑梗死 颈动脉 颈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 : 目的: 观察桃红四物汤治疗症状性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动脉重度狭窄患者26例作为研究对象,全身麻醉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利用导丝导管技术将支架置入病变位置。结果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26/26),病变血管的平均狭窄率从治疗前的81.21%下降到10.23%,对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随访后发现3(11.53%)例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血肿等不良反应,但经过多巴胺和阿托品治疗一段时间后,上述不良反应均消失。结论对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重度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血管内介入治疗内外动脉狭窄引起癫痫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时间2016年12月-2017年10月,选取72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内外动脉狭窄引起癫痫发作患者,采用住院病例奇偶数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实验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左乙拉西坦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以及S100β等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效率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内外动脉狭窄引起癫痫发作患者,给予血管内皮介入治疗效果显著,可保护神经功能,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

  • 标签: 血管内介入 颅内外动脉狭窄 癫痫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症状性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动脉狭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或家属意愿分为血管内治疗组72例和药物治疗组73例,分别行血管内治疗手术(使用Gateway球囊、Wingspan支架、Apollo支架)或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阿托伐他汀2040mg/d),随访观察1、3、6、9、12个月的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再狭窄率(以狭窄率〉50%为标准),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1)血管内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成功置入支架70枚,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8.6%(70/71);血管内治疗组共发生并发症7例(9.9%),其中合并出血2例,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眩晕、头痛、兴奋各1例;1例脑出血病情恶化死亡,其他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均痊愈出院,未遗留严重后遗症。(2)血管内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卒中复发率为8.4%(6例,均为TIA),药物治疗组为26.0%[19例,其中16例(占84.2%)为小卒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2,P〈0.01);治疗后12个月两组再狭窄发生率或狭窄加重发生率分别为5.6%(4例)和6.8%(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1,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症状性动脉狭窄与药物治疗比较,疗效更显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优于药物治疗。

  • 标签: 颅内动脉疾病 血管内操作 支架 多种药物疗法 再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后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认知功能的特点。方法选择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和后循环ASPECTS(posterior circulation ASPECTS,pc-ASPECTS)评分均为10分的患者,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MSE)、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oCA)和多维心理评估系统对30例前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前循环组)和23例后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后循环组)和53例无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对照组患者进行神经心理评估。结果前、后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时间定向力[对照组:5.00(5.00,10.00)分,前循环组:5.00(5.00,5.00)分,后循环组:5.00(5.00,5.00)分]、注意力[对照组:6.00(5.00,6.00)分,前循环组:5.00(4.00,6.00)分,后循环组:5.00(4.00,6.00)分]、词语辨析测验[对照组:70.00(60.00,82.00)分,前循环组:48.00(20.50,67.50)分,后循环组:53.50(33.25,75.25)分]等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前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记忆[对照组:3.00(2.00,3.00)分,前循环组:2.00(1.00,3.00)分]、MMSE[对照组:29.00(28.00,30.00)分,前循环组:28.00(26.75,29.00)分]、简单数字计算[对照组:72.00(53.50,85.50)分,前循环组:53.50(37.00,73.00)分]等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后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视空间执行功能[对照组:4.00(3.00,5.00)分,后循环组:3.00(2.00,4.00)分]、数字序列推理[对照组:74.50(51.50,83.00)分,后循环组:42.00(28.00,70.00)分]等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后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空间工作记忆测验评分[对照组:77.50(51.75,89.00)分,前循环组:56.50(34.00,72.50)分,后循环组:31.00(18.50,58.00)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结论前、后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不同种类的认知功能损害。本研究可为临床对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早期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治疗和康复措施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 认知功能损害 神经心理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狭窄狭窄程度,相关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为缺血性卒中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9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全DSA检查结果分为非狭窄组(狭窄<30%)与动脉狭窄组(狭窄>30%或闭塞),分析动脉狭窄程度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血清脂蛋白(Lpa)等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1)本组患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67.78%,发生率最高为大脑中动脉,其次颈内动脉内段和椎基底动脉内段,发生率最低为大脑后动脉。(2)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易发生动脉狭窄。(3)动脉狭窄组HDL-C含量(0.99±0.30)mmol/L比非狭窄组(1.30±0.30)mmol/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3,P=0.001)。(4)年龄,性别,吸烟,既往卒中史,脑血管病家族史,TC,TG,LDL-C,ApolA1,ApoB,Lpa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粗重患者内血管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保护因素有HLD-C。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颅内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