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恶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到2012年3月期间的46例恶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术后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2例,随访1年、3年、5年,生存患者分别为38例、21例、11例,生存率分别为82.61%、45.65%、23.91%。结论对于恶性纵隔肿瘤患者应做好术前诊断,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选取合适的术式并加强术前、术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预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标签: 恶性纵隔肿瘤 诊断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线胸片和螺旋CT在纵隔气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接收诊治60例纵隔气肿患者行X线胸片或螺旋CT检查,行X线胸片检查25例,行螺旋CT检查35例,同时行X线和CT20例。观察两种检查图像以及诊断率。结果行X线胸片显示纵隔气肿呈现透亮影像,侧位片比正位片显示更清楚,诊断率是73.3%。螺旋CT可清晰显示纵隔气肿呈现气体密度,以及被气体勾画出的纵隔结构,诊断率是100%。结论与X线诊断比较,CT具有较很高的分辨率,能够显示积气部位和积气量,根据图像还能判断病因和是否有并发症。

  • 标签: 纵隔气肿 X线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纵隔血肿诊断中的医学影像学价值及优势。方法整理收集于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收治我院的22例胸部外伤及纵隔血肿的患者。结果22例纵隔血肿患者中,有10例为前纵隔血肿,8例中纵隔血肿,4例后纵隔血肿。结论采用16排螺旋CT的MPR技术(多平面重建)及VR(最大密度重建)技术在诊断胸部外伤、纵隔血肿、肺挫伤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影像学诊断技术,均能良好地显示胸部疾病,尤其是纵隔血肿方面,能够清楚显示血肿的具体位置、性状,与邻界器官的关系,有无合并其他疾病,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影像学诊断依据,提高了诊断率,为危急患者诊治赢取宝贵的时间。

  • 标签: 多平面重建 螺旋CT 16排 血肿 纵隔
  • 简介:患者,女,38岁,于1979年体检时发现右侧胸腔内有一肿物,约核桃大小,当时无咳嗽、咳痰、低烧、盗汗等症状,故一直未做任何治疗.1999年以来患者自觉胸憋、气短渐加重,随入我院外科治疗.体格检查:t36.8℃、p70次/min、r20次/min、bp15/10kPa.右侧胸廓稍塌陷,语颤增强,叩诊呈实音,右上肺呼吸音消失.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上右上纵隔可见巨大肿块,边缘光整,气管轻度受压左移,(见图1、图2).CT表现:右上纵膈可见7.78cm×10.27cm巨大软组织肿块,几乎占满右侧胸腔上部,CT值为35.4HU,外形光整,肿瘤内密度均匀一致,无分叶、毛刺及钙化(见图3).手术及病理所见:术中见胸腔内有淡黄色液体1500mL,吸除液体后见肿物位于右纵隔约12cm×12cm×10cm,与胸壁、右肺上叶紧密粘连,分离后切除肿物,术后病理诊断为右上纵隔巨淋巴结增殖症,玻璃样变性.

  • 标签: 纵隔巨淋巴结增殖症 外科治疗 体格检查 胸腔内 P70 患者
  • 简介:摘要本文对1例男性纵隔绒毛膜癌脑转移病例进行报告,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男性纵隔绒毛膜癌 脑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总结巨大纵隔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巨大纵隔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各30例。1组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1组为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结果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几率及护理满意率,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巨大纵隔肿瘤患者除做好基础护理外,加以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提高护理满意率。

  • 标签: 巨大纵隔肿瘤 术后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纤维纵隔炎是一种罕见的纵隔内纤维组织良性增生性疾病,但严重时也可危及生命。由于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误、漏诊。纤维纵隔炎导致的肺血管狭窄可引起肺高血压和右心衰竭,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发现,经皮肺血管介入治疗纤维纵隔炎导致的肺血管狭窄疗效显著。该文对纤维纵隔炎导致肺血管狭窄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手段进行了综述。同时,结合甘肃省人民医院对于该病的诊治经验,总结了纤维纵隔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纤维纵隔炎二联征、三联征),并针对纤维纵隔炎导致肺血管狭窄的临床分型和诊断流程提出了建议。

  • 标签: 高血压,肺性 纤维纵隔炎 肺动脉狭窄 肺静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常规开胸手术与胸腔镜手术对良性原发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良性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常规开胸手术组和胸腔镜手术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02例患者资料,常规开胸手术组40例,胸腔镜手术组62例。与常规开胸手术组比较,胸腔镜手术组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胸腔引流量较少,手术时间、留置胸腔引流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对良性原发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开胸手术,对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更为有利。

  • 标签: 良性原发性纵隔肿瘤 常规开胸手术 胸腔镜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纵隔镜检查手术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81年9月~2005年11月我院262例纵隔镜检查中12例发生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无名动脉的小分支大出血1例,经扩大颈部切口,纱布填塞压迫止血2h后止血。切口感染5例:1例为肺结核,纵隔淋巴结肿大、中央坏死,活检造成溃破,经切开、引流、换药后切口愈合;4例简单换药后愈合。声音嘶哑2例,未特殊处理,分别于术后1、3个月明显好转。心电图异常2例,西地兰处理后好转。气胸2例,未特殊处理,分别于术后4、6d自愈。结论在熟悉纵隔解剖、操作轻柔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防止纵隔镜检查术的并发症。

  • 标签: 纵隔镜检查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自发性纵隔气肿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自发性纵隔气肿儿童的临床资料。全组共28例患者,其中21例行纵隔切开引流术,4例行12号针头穿刺排气,3例同时行开胸减压引流术,3例行保守治疗。结果全组28例患者均康复出院,随访发现1年内全组无复发纵隔气肿者。结论颈胸部皮下气肿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儿童自发性纵隔气肿的主要依据,纵隔切开引流术、针刺排气和开胸减压引流术是治疗儿童自发性纵隔气肿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儿童 自发性纵隔气肿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纵隔淋巴结结核往往来源于肺部结核,是纵隔内多个淋巴结受结核菌感染的一种慢性病变,好发于后上纵隔淋巴结、气管旁、隆突下及支气管旁淋巴结,多继发于肺内病变,或为原发综合征的淋巴结结核病变。结核菌沿肺门淋巴结向上引流,引起纵隔淋巴结结核,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临床上经过化疗,往往肺部病灶已经吸收、消散或钙化,仅留有纵隔淋巴结肿大。

  • 标签: 纵隔淋巴结结核 外科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检查术在胸腔积液诊治的应用价值。方法侧卧位,腋中线第7肋间做2cm小切口,插入纵隔镜,吸净胸腔积液后进行探查,从镜管内伸入活检钳钳取胸膜组织,恶性胸腔积液撒入滑石粉行胸膜固定。结果手术时间30~70min,平均42min。32例电视纵隔镜术后确诊:腺癌22例,低分化鳞癌2例,侵袭性胸腺瘤1例,胸膜结核5例,炎症2例。结论电视纵隔镜可作为病因未明的胸腔积液诊治方法之一。

  • 标签: 电视纵隔镜 胸腔积液
  • 简介:目的探讨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1995.2007年间收治的67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完整切除63例,姑息性切除2例,探查活检2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神经源性肿瘤。结论早期诊断以及根据肿瘤特点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病理类型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纵隔肿瘤 神经鞘瘤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例1男,17岁,因“右上腹疼痛伴发烧5天”入院。5天前无诱因右上腹疼痛,慢性钝痛持续性加剧、畏寒、发烧。查体:T39.0℃,皮肤粘膜无黄染;腹平、软,右上腹深压痛,无反跳痛,Murphy,S征(-),肝区叩痛。B超:肝脏中部脏面探及-7×3cm大小囊性肿物,囊壁较厚,内有数块大小不等的强回声光团,正常胆囊位置未探及胆囊。输液、应用抗生素治疗两

  • 标签: 胆囊畸形 胆囊缺如 胆囊扭转 胆囊壁
  • 简介:摘要内耳畸形(inner ear malformation,IEM)包括膜迷路畸形和骨迷路畸形,临床上,内耳畸形特指可通过影像学观察的骨迷路畸形。内耳畸形分类由早些年基于影像和胚胎的分类方法不断完善,进展到近年来基于指导人工耳蜗手术的分类方法。本文对各种内耳畸形的分类进行系统阐述,重点关注不同分类方法间的差异,探究内耳畸形分类方法更新的意义以及与人工耳蜗手术和预后的关系。

  • 标签:
  • 简介:

  • 标签: